正在加载图片...
第2期 邵同宾等:俯冲带地震诱发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地震(1973 口M≥4,N=314429 200 震源深度(km) 地震(1973-2012年) 口M≥5,N=6471 震源深度(km) 103 地震(1973-2012年) ■M≥6,N=5550 震源深度(km) 图2全世界1973-2012年地震频数随震源深度的分布关系 数据源于美国地质调查局) Fig. 2 The distribution of global seismicity with focal depth. Earthquakes with magnituc greater than 4, 5, and 6 for the period from 1973 to 2012 are plotted( Data from USGS) (图4b)。而在≥600km深度之下,深源地震也表浅部主要集中在俯冲板块与上覆板块之间的主界 现出随震源深度呈指数衰减的趋势,拟合度高达面,而在中源深度则主要以双地震带分布于俯冲大 0.93(图4c)。上述分布规律与 Frohlich(2006)的统洋板块内部,上层集中于俯冲洋壳,而下层主要位于 计分析基本一致,虽然在深源地震方面略有不同,但俯冲板块的岩石圈地幔之中,双地震带之间的距离 总体呈现双峰分布。 约为20~40km( Ji Shaocheng and Zhao panglao, 在俯冲带,地震总体上平行于俯冲板块分布,在1994; Brudzinski et al.,2007)。一般认为,深源地震图 2全世界 1973~2012年地震频数随震源深度的分布关系 (数据源于美国地质调查局) Fig.2Thedistributionofglobalseismicitywithfocaldepth.Earthquakeswithmagnitudes greaterthan4,5,and6fortheperiodfrom1973to2012areplotted(DatafromUSGS) (图 4b)。而在≥600km深度之下,深源地震也表 现出随震源深度呈指数衰减的趋势,拟合度高达 093(图 4c)。上述分布规律与 Frohlich(2006)的统 计分析基本一致,虽然在深源地震方面略有不同,但 总体呈现双峰分布。 在俯冲带,地震总体上平行于俯冲板块分布,在 浅部主要集中在俯冲板块与上覆板块之间的主界 面,而在中源深度则主要以双地震带分布于俯冲大 洋板块内部,上层集中于俯冲洋壳,而下层主要位于 俯冲板块的岩石圈地幔之中,双地震带之间的距离 约为 20~40km(JiShaochengandZhaoPinglao, 1994;Brudzinskietal.,2007)。一般认为,深源地震 第 2期 邵同宾等:俯冲带地震诱发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247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