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362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0年第4期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 (1)1.00 (2)0.181.00 (1)NO(6)Ca2(11)电导率 (16)pH (21)中性疏化菌 (3)0.250.521.00 (2)CI(7)Mg(12)含水量(17)有机质(22)酸性硫化菌 (4)0.380.11-0.241.00 (3)SO(8)K(13)密度 (18)全氮 (23)疏酸盐还原菌 (5)0.300.01-0.60-0.261.00 (6)0.250.260.66-0.220.351.00 (4)CO(9)Na(14)总孔隙度(19)Eh, (24)真菌 (7)0.300.430.93-0.21-0.490.811.00 (5)HC0,(10)全盐(15)含气率(20)泥糊电导(25)异氧菌 (8)0.510.110.70-0.140.800.560.741.00 (9)0.430.730.320.370.10-0.060.15-0.101.00 (10)0.620.670.86-0.47-0.360.620.820.580.581.00 (11)0.610.380.800.68-0340.680.790.690.450.911.00 (12)-035-0.84-0.590.360.04-0.05-0.45-0.090.82-0.76-0.581.00 (13)0.84-0.25-0.220.600.10-0.26-0.18-0.27-0.63-0.57-0.610.371.00 (14)0.840250.220.60-0.100260.180.270.630.570.61-0.37-1.001.00 (15)0.790.540.41-0.610.090.220.320.250.820.750.71-0.70-0.930.931.00 (160.020.36-0.510.050.80-0.49-0.49-0.800.50-0.17-0.31-0.300.120.120.211.00 (17)0.530.740.11-0.340.24-0.080.02-0.250.900.500.32-0.750.670.670.820.661.00 (18)0.520.760.120.330.220.110.030.240.880.510.33-0.78-0.620.620.800.650.991.00 (19)0.650.50-0.1】-0250.28-0.07-0.11-0.230.760.350.21-0.47-0.760.760.780.670.910.881.00 (20)0.110.810.81-0.21-0.290,310.650.250.520.760.56-0.860.090.09-0.420.080.400.440.051.00 (21)0.44-0.21-0.140.030.280.02-0.04-0.110.33-028-0.050.260.45-0.45-0.450.010.34-027-0.35-0251.00 (22) (23)0.46033-0.15-0.310.23-0.590.30-0240.700.190.13-0.62-0.460.460.610.610.770.790.680.20-0.27-1.00 (24)0.790.580230.400.000.320240.100.720.640.53-0.53-0.890.890.900.340.850.810.900.250.40-0.481.00 (25)0.260.700.32-0.290.040.210.15-0.170.800.490.31-0.57-0.61-0.600.700.310.720.660.62047-0.55-0.300.681.00 图1土壤腐蚀性因素相关系数矩阵 Fig.1 The matrix of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soil corrosive factors 间的相关系数为90%.再如,总孔隙度(物理因 聚类时可不考虑这2个因素,聚类基础为23项 素)与含气率(物理因素)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 因素. 为92%.另外,由于采样和保存方法不当以及室 2.2聚类结果分析 内测量造成的系统误差,使得pH值与中性硫化 从某种程度上说,相关系数的大小反映出 菌之间的相关性不理想 由一种因素表征另一种因素的准确程度,使得 2土壤腐蚀性因素的聚类分析 属于同类的因素在某种意义上彼此相似,而属 于不同类的因素则具有不同的性质,图2为聚 2.1土壤腐蚀性因素的聚类 类谱系图,表明在相关系数r>0.8的情况下,将 在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模式识别的 土壤腐蚀性的23项因素聚成明显的6类.同时 聚类方法有很多,本文采用的是系统聚类方法, 可以看到,土壤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电化学 它以类间距离作为聚类的依据.类间距离有几 性质和土壤微生物在同一类中交错出现,这说 种不同的定义方式,本文选用最小距离法,即将 明南、北两地的土壤腐蚀性因素交互作用明显, 两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的倒数(1r)看作两因 因素间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 素间的广义距离.也就是说相关系数越大,两因 下面对各因素聚类的依据及可信度进行分 素间的距离越小, 析. 聚类步骤为:(1)先把每个因素看成一类;(2) (1)第1类:NO浓度,C1浓度,SO浓度,Na 把相关系数中最大的2个因素聚为一类,若最 含量,Ca含量,Mg含量,全盐,电导率,含水量, 大相关系数小于步骤(3)中的标准值,则结束聚 密度,总空隙度,含气率,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 类过程;(3)调整聚类结果,即将相关系数大于 Eh,泥糊电导,真菌. 某一标准值的因素都聚为一类,这样聚合程度 在这一类中,包含了土壤腐蚀性因素的所 好,又不会对结果的准确性影响太大 有性质.其中,含水量,密度,总孔隙度,含气率是 而后,在相关系数大于标准值的情况下,不 常用的表征土壤物理性质的指标.它们都是土 断重复步骤(2)就能看出不同程度的聚类情况. 壤通气性的直接或间接指标,都受到土壤质地 由于在土壤成分实际分析过程中,其CO 及土壤松紧度的影响,任何一种变化都会引起 含量为微量,且酸性硫化菌含量均为0,所以在 其他因素的变化,这观点可由这些因素的测量一 3 6 2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2 0 0 0 年 第 4 期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8 ) ( 9 ) ( 1 0 ) (川 ( 1 2 ) ( 13 ) ( 1 4 ) ( 1 5 ) ( 16 ) ( 1 7 ) ( 1 8 ) ( 1 9 ) ( 2 0 ) ( 2 1 ) ( 2 2 ) ( 2 3 ) ( 2 4 ) ( 25 ) ( l ) N O至 (6 )C 扩 ( 1 1) 电导 率 ( 1 6 )P H ( 2 1)中性硫 化菌 (2 )C I 一 ( 7 )M g ,一 ( 12)含水 量 ( 17 )有 机质 (22 )酸 性硫 化菌 ( 3 )50 圣 一 ( 8 )r ( 13 )密 度 ( 18 )全 氮 ( 2 3 )硫酸 盐还原菌 ( 4 )C O 圣 一 ( 9 )N a ( 14 )总孔 隙度 ( 19 )hE : ( 2 4 )真菌 (5) H C O至( 10)全 盐 ( 15 )含 气率 ( 2 0)泥糊 电导 (2 5)异氧菌 ō 10084 nU , ``, nU气乙八西, óOR 才 . . … 01 八比0 l , o 0 . 1 8 1 . 0() 0 之5 0 . 5 2 l . 0() -0 .3 8 刃 . 11 一众2 4 1 . 0 一3 0 0 . 0 1 _ 0 石0 _ 0 2 6 l . 0() 0 2 5 0 . 26 0 . 6 一 0 . 22 一 0 3 5 1 . 0 0 0 3 0 0 . 43 0 月3 一 0 2 1 一 0 . 4 9 0 , 8 1 1 . 加 0 万 1 一 1 1 0 7 0 一 0 . 14 0名 0 0 .5 6 07 4 0 4 3 07 3 0 3 2 一3 7 0 . 1 0 一 0 . 06 0 . 1 5 0 石2 0 . 6 7 0 . 8 6 _ 0 4 7 _ 0 3 6 0 石2 0 . 82 0 6 1 03 8 0 名0 一 0 . 68 一 0 3 4 0 石8 07 9 一3 5 一 0 . 84 一 0 5 9 0 3 6 _ 0 . 04 一 0 . 0 5 一 0月 5 一 84 一 0 . 2 5 一 0 之2 0 . 6 0 0 . 1 0 一 0 之6 一 0 . 1 8 0 一 84 0 2 5 0 之2 0 . 6() 一 0 . 1 0 0 . 2 6 0 . 1 8 0 . 7 9 0 . 54 0 . 4 1 一 0 . 6 1 一 0 . 09 0 . 2 2 0 . 32 一 , 02 0 . 3 6 一 0 乃 1 一 0 . 05 0 . 8 0 一 0 4 9 _ 0泌9 0 一 5 3 0 . 7 4 0 . 1 1 一 0 . 3 4 0之4 一 0 刀8 0 . 0 2 0 . 5 2 0 7 6 0 12 0 3 3 0之 2 一 0 . 1 1 0 . 03 0 一 65 0 j 0 一 0 1 1 _ 02 5 0 , 2 8 一 0 . 0 7 一 0 . 1 1 0 . 11 0 . 8 1 0 名l 一 0 . 2 1 一 0 2 9 0 3 1 0 . 65 1 . 00 0夕 1 1 . 0() 一 0 夕6 一 0 5 8 一 0石 7 一 0 . 6 1 0 j 7 0石 1 0 . 75 07 1 45088263632 -0仪住众认L 心住仓习L 0275869劝02710 一 0名 0 0 5 0 一 0 . 1 7 _ 03 1 一 3 0 一 0 . 1 2 0 . 1 2 一4 一 0 2 1 一 0 . 1 4 一乃3 0 . 2 8 0 . 0 2 一 0 刀4 一 0 . 1 1 0 3 2 一 0 . 7 5 一 0 . 6 7 0 . 6 7 0 , 33 · 0 . 7 8 · 0 石2 0 石2 一 0 4 7 一 0 刀6 0 7 6 一 0 86 0 . 09 0 . 09 一 0 . 42 0之6 0 . 4 5 一 0 4 5 _ 0 , 4 5 1 . 0 0乃5 1 . 00 一 0 . 35 一 0之 5 1 . 0 0 -0 2524325 .0 0 滩6 0 3 3 一 0 . 1 5 一 0 3 1 0 2 3 一 0 5 9 0 刀9 0 5 8 0 之3 _ 0 . 4 0 0 . 0() 0 3 2 0 之6 0 7 0 0 3 2 一 0 之9 0 . 04 0 . 2 1 F 论 · 1 一 0 . 3 0 一 0 . 2 4 0 7 0 0 . 1 9 0 . 1 3 一 0 . 6 2 一 0滋 6 0 46 0 石 1 0 . 6 1 0 . 7 7 0刀 9 0 . 6 8 0 . 20 一 0 . 2 7 0 之4 0 . 10 0 . 7 2 0 . 64 0 万3 一 0 . 5 3 一 0名9 0 . 8 9 0 . 9 0 0 . 34 0名5 0名1 0 . 9() 02 5 0 . 4 0 0 . 1 5 一 0 . 1 7 0 . 80 0 4 9 0 j l _ 0乃7 一 0石 1 一 0石 0 0 夕0 0 3 1 0 , 72 0石6 0 石2 0 4 7 一 0 5 5 1 . 0 0 04 8 1 . 0 0 3 0 0 . 6 8 1 0 0 l()sz’ev0 l(0)l(1)l(2)345167(8)9l203(4)5 图 1 土壤腐蚀性因素相关系数矩阵 T h e m a t r l盆 o f C 0 r 代la it o n C 0 e币C i e l st o f S 0 il C 0 r m s iv e fa C t o 邝 间 的相 关 系数 为 90 % . 再 如 , 总 孔 隙度 ( 物理 因 素 ) 与含气率 ( 物理 因素 ) 两 者 之 间 的 相 关系数 为 9 2% . 另 外 , 由于 采样和保存方法不 当 以及 室 内测量造成 的系统误 差 , 使得 p H 值与中性硫 化 菌 之 间 的相 关性不 理想 . 2 土壤腐蚀性 因素的聚 类分析 2 . 1 土 壤腐蚀 性因素的聚 类 在相 关性分 析 的基础上 , 进行模式识 别 的 聚类方法有很 多 , 本文 采用 的 是 系统聚 类方法 , 它 以类间距 离作 为 聚类 的依 据 LS] . 类 间距 离有几 种不 同 的定义方式 , 本文选用最 小距 离法 , 即将 两 因素之 间 的相 关 系数 的倒 数 ( l/ 介 ) 看作两 因 素 间的广义 距 离 . 也 就是 说 相 关系数越大 , 两 因 素 间 的距离越小 . 聚类步骤为 : ( l) 先 把每个 因素 看成 一 类; (2) 把相 关系数 中最 大 的 2 个 因素聚 为一类 , 若最 大 相 关 系数小 于 步 骤 (3 ) 中的标准值 , 则 结束聚 类过程 ; (3 ) 调整 聚类结 果 , 即 将相 关系数 大 于 某一 标准值 的 因素都聚 为一 类 , 这样聚合 程度 好 , 又不 会对结果 的准确性影 响太大 . 而后 , 在相 关系数大于标准值 的情况下 , 不 断 重 复步骤 (2 ) 就能看出 不 同程度 的聚类情况 . 由于 在土 壤成分 实 际分析过程 中 , 其 C O ; - 含量 为微量 , 且酸性硫化菌含量 均为 0 , 所 以在 聚 类 时可 不 考虑 这 2 个因 素 , 聚 类基 础 为 23 项 因素 . .2 2 聚类结果 分析 从 某种程度上 说 , 相 关系数的大小 反 映 出 由一 种 因素表征另一 种 因素 的准确程度 , 使得 属 于 同类 的 因素在某种意义上彼 此 相似 , 而 属 于 不 同类 的 因素则具 有不 同 的性质 . 图 2 为聚 类谱系 图 , 表明 在相 关系数 r 。 > 0 . 8 的情 况 下 , 将 土 壤 腐蚀 性 的 23 项 因 素聚 成 明显 的 6 类 . 同 时 可 以看到 , 土 壤 的化学性质 、 物理 性质 、 电化学 性 质 和 土 壤 微生 物 在 同一 类 中交 错 出现 , 这 说 明南 、 北 两 地的土 壤腐蚀性 因素交互 作用明 显 , 因素 间 既互 相 联系 , 又互 相 制 约 . 下 面对 各 因素聚类的依据及 可 信度进行 分 析 . ( l) 第 1 类 : N O 了浓度 , lC 一 浓度 , 5 0 茸 一 浓 度 , N 扩 含量 , c +az 含量 , M 宫 十 含量 , 全盐 , 电导率 , 含水量 , 密 度 , 总 空 隙度 , 含气 率 , 有机质 含量 ,全氮含 量 , E 玩 , 泥 糊 电导 ,真菌 . 在这一类 中 , 包含 了土 壤腐 蚀性 因素 的所 有性质 . 其 中 , 含水量 ,密度 , 总孔 隙度 ,含气率是 常用 的表征 土 壤物理 性质 的指 标 . 它 们 都是 土 壤通气性的直接或间接指标 , 都受到 土 壤质地 及 土 壤 松紧度的 影 响 , 任何 一 种变化 都 会引 起 其他 因素的变化 , 这观 点可 由这 些因 素的测 量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