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832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29卷 器内的压力油经先导阀芯4、节流通道02进入主阀 缩量,K为稳态液动力刚度 右腔,推动主阀芯9克服左腔压力向左移动,逐渐降 在蓄能器增压阶段,主阀芯工作在泵与下游系 低主阀开度,P与0口间的节流作用造成P口压力 统阀口的节流工作状态,流经阀口至下游系统的流 增高.(3)P口与A口间的单向阀13打开,经节流 量Q1为: 口向蓄能器供液,此时位置如图1(b)所示.(4)当蓄 2 能器压力达到上限时,作用在先导阀右端单向阀钢 Q1=CaRD(Xo-X)(p-pi) (3) 球3的液压力大于左端弹簧压力,单向阀6打开3 充液过程中通过单向阀节流孔的流量方程为: 关闭,主阀右腔经先导阀芯与T口相通泄压,在左 2 Q2=CaS(p-p2) (4) 端压力作用下克服右端弹簧压力右移,P口0口全 通,P口压力降至0口相同,单向阀13关闭,恢复全 式中,S为单向阀节流孔面积, 流量向下游系统供液,充液过程结束, 故总流量方程为: 2 2动态数学模型 Q=CaxD(Xo-X)(p-pi)+ 静态计算中无法考虑节流管路、主阀芯质量及 Cas) (5) 油液粘度等参数对充液阀特性的影响[],因此应建 经单向阀节流孔的流量Q2分为两部分,一部 立反映系统真实工作的动态数学模型来分析充液过 分进入蓄能器为Q3,另一部分Q4经充液阀中的细 程的工作特性,在第二阶段末,先导阀开启向主阀 长孔O2进入主阀芯右腔,推动阀芯左移,故Q2= 右腔增压后,驱动主阀芯移动关小节流口以升高压 Q3十Q4得: 力至充液下限,由于先导阀与阀芯右腔连接油路的 节流作用,此时阀芯右腔压力与蓄能器内压力存在 2 CaS dpzA dx N(p-P2)=Ci di t (6) 差异,为简化分析,假设此时压力相同,从开始充液 式中,C1为蓄能器液容. 直至达到上限压力的过程中,应考虑先导阀与阀芯 经由节流细长孔02、01的流量分别为Q4、Q5 右腔连接油路及阀芯左腔与充液口间连接油路的节 且因为主阀芯两端面积相同,位移相同,故有Q4= 流作用,此时阀芯左右腔压力并不等于充液口及蓄 Q5,即: 能器内的压力, A dx=xdi πd吃 忽略油液的可压缩性及油道泄漏的影响,假设 dL=1284p3-p)=12842(p2p)() 单向阀开启并开始充液在瞬间完成,阀芯此时处于 式中,d1、d2分别为节流孔02、01的直径,l1、l2分 第二阶段结束时的平衡位置,可以确定第三阶段开 别为节流孔02、O1的长度,μ为油液的动力黏度 始时的初始参数,其中泵压力p、蓄能器压力p2、主 式(2)和(5)一(7)为描述充液阀充液过程动态 阀芯位移X的初始值分别为:p0=P20为充液下限 特性的数学模型,现假设 压力;X=0时初始节流口开度由下式计算 πdi πd吃 X0= Q G=12841G2=12842' CaπD N(p20-p1) 为简化模型,重点研究充液阀在充液过程中的主要 式中,Q为泵流量,P为油液密度,D为主阀芯直 压力特性,消去方程组中的p3、p4后,经推导可得 方程: 径,p1为下游系统压力,Cd为阀口流量系数 按照充液系统组成,分别建立充液过程主阀芯、 A(p2-p)+K(Lo-X)-A2dx11 diG1'G2 蓄能器及流量平衡数学模型 主阀芯受力平衡方程为: 多十BA十KX 'dt (8) A(p4-p3)+K(Lo-X)-M+Bdx+KX 此外,考虑流量Q3、Q4较小,在进行大流量分 dt 析时可忽略,经进一步简化整理后可得数学模型为: (2) 式中,p3、P4分别为主阀芯左右两腔的压力,M为 dpz=Q-CaxD(Xo-X)(p-p1)(9) Ci dt 主阀芯及随动部分质量,B为粘性阻尼系数,A为 主阀芯端面积,K为主弹簧刚度,L0为主弹簧预压 MB+( G2 dt器内的压力油经先导阀芯4、节流通道 O2 进入主阀 右腔‚推动主阀芯9克服左腔压力向左移动‚逐渐降 低主阀开度‚P 与 O 口间的节流作用造成 P 口压力 增高.(3) P 口与 A 口间的单向阀13打开‚经节流 口向蓄能器供液‚此时位置如图1(b)所示.(4)当蓄 能器压力达到上限时‚作用在先导阀右端单向阀钢 球3的液压力大于左端弹簧压力‚单向阀6打开3 关闭‚主阀右腔经先导阀芯与 T 口相通泄压‚在左 端压力作用下克服右端弹簧压力右移‚P 口 O 口全 通‚P 口压力降至 O 口相同‚单向阀13关闭‚恢复全 流量向下游系统供液‚充液过程结束. 2 动态数学模型 静态计算中无法考虑节流管路、主阀芯质量及 油液粘度等参数对充液阀特性的影响[6]‚因此应建 立反映系统真实工作的动态数学模型来分析充液过 程的工作特性.在第二阶段末‚先导阀开启向主阀 右腔增压后‚驱动主阀芯移动关小节流口以升高压 力至充液下限‚由于先导阀与阀芯右腔连接油路的 节流作用‚此时阀芯右腔压力与蓄能器内压力存在 差异‚为简化分析‚假设此时压力相同.从开始充液 直至达到上限压力的过程中‚应考虑先导阀与阀芯 右腔连接油路及阀芯左腔与充液口间连接油路的节 流作用‚此时阀芯左右腔压力并不等于充液口及蓄 能器内的压力. 忽略油液的可压缩性及油道泄漏的影响‚假设 单向阀开启并开始充液在瞬间完成‚阀芯此时处于 第二阶段结束时的平衡位置‚可以确定第三阶段开 始时的初始参数‚其中泵压力 p、蓄能器压力 p2、主 阀芯位移 X 的初始值分别为:p0= p20为充液下限 压力;X=0时初始节流口开度由下式计算. X0= Q CdπD 2 ρ ( p20— p1) (1) 式中‚Q 为泵流量‚ρ为油液密度‚D 为主阀芯直 径‚p1 为下游系统压力‚Cd 为阀口流量系数. 按照充液系统组成‚分别建立充液过程主阀芯、 蓄能器及流量平衡数学模型. 主阀芯受力平衡方程为: A ( p4— p3)+ K( L0—X)= M d 2X d t 2+B d X d t + Kf X (2) 式中‚p3、p4 分别为主阀芯左右两腔的压力‚M 为 主阀芯及随动部分质量‚B 为粘性阻尼系数‚A 为 主阀芯端面积‚K 为主弹簧刚度‚L0 为主弹簧预压 缩量‚Kf 为稳态液动力刚度. 在蓄能器增压阶段‚主阀芯工作在泵与下游系 统阀口的节流工作状态‚流经阀口至下游系统的流 量 Q1 为: Q1=CdπD( X0—X) 2 ρ ( p— p1) (3) 充液过程中通过单向阀节流孔的流量方程为: Q2=Cd S 2 ρ ( p— p2) (4) 式中‚S 为单向阀节流孔面积. 故总流量方程为: Q=CdπD( X0—X) 2 ρ ( p— p1)+ Cd S 2 ρ ( p— p2) (5) 经单向阀节流孔的流量 Q2 分为两部分‚一部 分进入蓄能器为 Q3‚另一部分 Q4 经充液阀中的细 长孔 O2 进入主阀芯右腔‚推动阀芯左移‚故 Q2= Q3+ Q4 得: Cd S 2 ρ ( p— p2)=C1 d p2 d t + A d X d t (6) 式中‚C1 为蓄能器液容. 经由节流细长孔 O2、O1 的流量分别为 Q4、Q5 且因为主阀芯两端面积相同‚位移相同‚故有 Q4= Q5‚即: A d X d t = πd 4 1 128μl1 ( p3— p)= πd 4 2 128μl2 ( p2— p4) (7) 式中‚d1、d2 分别为节流孔 O2、O1 的直径‚l1、l2 分 别为节流孔 O2、O1 的长度‚μ为油液的动力黏度. 式(2)和(5)~(7)为描述充液阀充液过程动态 特性的数学模型‚现假设 G1= πd 4 1 128μl1 ‚G2= πd 4 2 128μl2 ‚ 为简化模型‚重点研究充液阀在充液过程中的主要 压力特性‚消去方程组中的 p3、p4 后‚经推导可得 方程: A ( p2— p)+ K( L0—X)— A 2 d X d t 1 G1 + 1 G2 = M d 2X d t 2+B d X d t + Kf X (8) 此外‚考虑流量 Q3、Q4 较小‚在进行大流量分 析时可忽略‚经进一步简化整理后可得数学模型为: C1 d p2 d t = Q—CdπD( X0—X) 2 ρ ( p— p1) (9) M d 2X d t 2+ B+ A 2 G2 d X d t +( Kf+ K) X= ·832·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29卷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