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出移液管,用事先准备的滤纸片擦干移液管下端外壁所黏附溶液,此时管尖不得有气泡,也不得有 液滴悬挂。将移液管垂直置于接受溶液的容器(如锥形瓶)中,尖嘴紧贴容器壁,左手拿接受容器 并使其倾斜成450。放松食指,使溶液自由流出,待溶液全部流出再等10-15s后,将移液管自转3圈 后取出移液管。 吸量管的使用与移液管基本相同,应注意的是吸量管的准确度不及移液管,最好不要用于标准 溶液;在平行实验中,应尽量使用同一支吸量管的同一段,并尽量避免使用末端收缩部分。 1.4容量瓶的操作 1)检漏 使用前,先检查是否漏水。检漏方法:装入自来水至标线附近,盖好瓶塞,左手拿住瓶颈以上 部分并用食指按住瓶塞,右手手指托住瓶底边缘,倒立1mi,观察瓶塞周围是否有水渗出,若不 漏,将瓶直立,转动瓶塞180o,再倒立试漏1mi,若不漏水,即可使用。同时注意瓶塞和瓶颈之 间要套上橡皮筋,防止瓶塞脱落并打坏瓶塞。 2)洗涤 容量瓶与其他容量分析仪器相同,需先用铬酸洗液洗涤,然后依次用自来水、去离子水洗涤3 遍后使用。 3)使用 容量瓶使用前应先洗净。若用固体配制溶液,先将准确称量的固体物质在烧杯中溶解,然后再 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转移时,一手(常为右手)拿玻棒,将其伸入容量瓶口,一端轻靠瓶口内 壁并倾斜;另一手拿烧杯,使烧杯嘴紧贴玻棒,慢慢倾斜烧杯,使溶液沿玻棒流下,溶液全部流完 后,将烧杯轻轻沿玻棒上提,同时将烧杯直立,使附着在玻棒与烧杯嘴之间的溶液流回烧杯或沿玻 棒下流(图1-12)。注意不能直接将烧杯从玻棒处拿开,否则,残留在玻棒和烧杯嘴中间的液滴可能 损失。然后用去离子水洗涤烧杯3~4次,每次洗涤液一并转入容量瓶中。当至容量瓶容积的2/3时, 摇动容量瓶使溶液混匀,此时不能盖上瓶塞将容量瓶倒转。继续加去离子水至接近标线1-2c时等 待1-2mi,使瓶颈内壁的溶液流下。用滴管或洗瓶慢慢滴加,直至溶液的弯月面与标线相切为止 最后,盖上瓶塞,左手握住瓶颈,左手食指按住瓶塞,右手托住瓶底,反复倒转并摇动(图1-13)。 容量瓶直立后,可以发现此时溶液凹液面在标线以下,属正常现象,是溶液渗入磨口与瓶塞缝隙中 引起的,不必再加水至刻线。 若是稀释溶液,则用移液管吸取一定体积的溶液于容量瓶中,直接加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具 体操作同上。 出移液管,用事先准备的滤纸片擦干移液管下端外壁所黏附溶液,此时管尖不得有气泡,也不得有 液滴悬挂。将移液管垂直置于接受溶液的容器(如锥形瓶)中,尖嘴紧贴容器壁,左手拿接受容器 并使其倾斜成45o。放松食指,使溶液自由流出,待溶液全部流出再等10-15s后,将移液管自转3圈 后取出移液管。 吸量管的使用与移液管基本相同,应注意的是吸量管的准确度不及移液管,最好不要用于标准 溶液;在平行实验中,应尽量使用同一支吸量管的同一段,并尽量避免使用末端收缩部分。 1.4 容量瓶的操作 1)检漏 使用前,先检查是否漏水。检漏方法:装入自来水至标线附近,盖好瓶塞,左手拿住瓶颈以上 部分并用食指按住瓶塞,右手手指托住瓶底边缘,倒立1min,观察瓶塞周围是否有水渗出,若不 漏,将瓶直立,转动瓶塞180o,再倒立试漏1min,若不漏水,即可使用。 同时注意瓶塞和瓶颈之 间要套上橡皮筋,防止瓶塞脱落并打坏瓶塞。 2)洗涤 容量瓶与其他容量分析仪器相同,需先用铬酸洗液洗涤,然后依次用自来水、去离子水洗涤3 遍后使用。 3)使用 容量瓶使用前应先洗净。若用固体配制溶液,先将准确称量的固体物质在烧杯中溶解,然后再 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转移时,一手(常为右手)拿玻棒,将其伸入容量瓶口,一端轻靠瓶口内 壁并倾斜;另一手拿烧杯,使烧杯嘴紧贴玻棒,慢慢倾斜烧杯,使溶液沿玻棒流下,溶液全部流完 后,将烧杯轻轻沿玻棒上提,同时将烧杯直立,使附着在玻棒与烧杯嘴之间的溶液流回烧杯或沿玻 棒下流(图1-12)。注意不能直接将烧杯从玻棒处拿开,否则,残留在玻棒和烧杯嘴中间的液滴可能 损失。然后用去离子水洗涤烧杯3~4次,每次洗涤液一并转入容量瓶中。当至容量瓶容积的2/3时, 摇动容量瓶使溶液混匀,此时不能盖上瓶塞将容量瓶倒转。继续加去离子水至接近标线1-2cm时等 待1-2min,使瓶颈内壁的溶液流下。用滴管或洗瓶慢慢滴加,直至溶液的弯月面与标线相切为止。 最后,盖上瓶塞,左手握住瓶颈,左手食指按住瓶塞,右手托住瓶底,反复倒转并摇动(图1-13)。 容量瓶直立后,可以发现此时溶液凹液面在标线以下,属正常现象,是溶液渗入磨口与瓶塞缝隙中 引起的,不必再加水至刻线。 若是稀释溶液,则用移液管吸取一定体积的溶液于容量瓶中,直接加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具 体操作同上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