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与“道”的真理形态相联系,中国文化往往区分“为学”与“为道” 在《老子》那里,便已可看到这一点:“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是 个经验领域的求知过程,其对象主要限于现象世界的特定对象;“为道”则指向 形而上的存在根据,其要旨在于把握世界的统一性原理与发展原理。在《老子》 看来,经验领域中的“为学”,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益)的过程,以世界的整 体形态为对象的“为道”,则以解构已有的经验知识体系(损)为前提。在此 “为学”与“为道”的区分,具体表现为知识与智慧之分,而以智慧形态呈现的 道,则同时表现为关于整个世界的真理。 类似的思想也存在于庄子。在《天下》篇中,庄子曾对他以前及同时代 的各家各派的思想做了分析、评论。在他看来,不同的学派、不同的人物,往往 各自注意到道的某一个方面,而未能全面地把握道,由此导致了“道术为天下裂” 这里的道术,即是作为整体的真理,而在诸子百家那里,它则被分裂成各种思想 的片段。战国是百家争鸣的时代,诸子蜂起,各家各派各立己说,相互争论 同样,在儒家那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对道之整体性的肯定。荀子曾对以 往各种儒家学派以及先王或圣人的各种观念、学说做了比较和考察。在他看来, 真正的大儒,总是有其一以贯之的道,这种道表现为对世界的稳定、完整的理解, 后者体现于不同的知行过程:“千举万变,其道一也。”作为认识世界的具体形 态,道在应对变迁的过程中展示了其前后的一贯性(恒定性) 与肯定和坚持“道”之统一性相反相成的,是扬弃“道术为天下裂 荀子的“解蔽”说便侧重于后一方面。“蔽”即片面性,“解蔽”则是要求克服 各种片面性,以达到全面的真理。按照荀子的理解,事物只要存在差异,便蕴含 导向片面性的可能:如果仅仅看到其中某一方面,忽视了其他方面,就会陷于片 面。就认识世界而言,唯有不断地克服这种片面性,才能达到真理性的认识。对 于中国文化来说,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具体便展开为一个“以道观之”的过程,其 内容表现为以统一之道为视域,扬弃克服各种片面性,达到对世界的真实理解 通过以道观之而获得真理,同时意味着达到道的智慧 三、“道不远人”:处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 与人相分。《老子》已提出“域中有四大”之说,所谓“四大”则指道、天、地、 人四项,其中既包括广义的“物”(天地),亦涉及人,而涵盖二者的最高原理 则是道。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作为最高原理的“道”与人并非彼此相分, 者作为域中四大中的两项而呈现内在关联。 在儒家那里,也可以看到类似观念。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道 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 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与“道”的真理形态相联系,中国文化往往区分“为学”与“为道”, 在《老子》那里,便已可看到这一点:“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是一 个经验领域的求知过程,其对象主要限于现象世界的特定对象;“为道”则指向 形而上的存在根据,其要旨在于把握世界的统一性原理与发展原理。在《老子》 看来,经验领域中的“为学”,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益)的过程,以世界的整 体形态为对象的“为道”,则以解构已有的经验知识体系(损)为前提。在此, “为学”与“为道”的区分,具体表现为知识与智慧之分,而以智慧形态呈现的 道,则同时表现为关于整个世界的真理。 类似的思想也存在于庄子。在《天下》篇中,庄子曾对他以前及同时代 的各家各派的思想做了分析、评论。在他看来,不同的学派、不同的人物,往往 各自注意到道的某一个方面,而未能全面地把握道,由此导致了“道术为天下裂”。 这里的道术,即是作为整体的真理,而在诸子百家那里,它则被分裂成各种思想 的片段。战国是百家争鸣的时代,诸子蜂起,各家各派各立己说,相互争论。 同样,在儒家那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对道之整体性的肯定。荀子曾对以 往各种儒家学派以及先王或圣人的各种观念、学说做了比较和考察。在他看来, 真正的大儒,总是有其一以贯之的道,这种道表现为对世界的稳定、完整的理解, 后者体现于不同的知行过程:“千举万变,其道一也。”作为认识世界的具体形 态,道在应对变迁的过程中展示了其前后的一贯性(恒定性)。 与肯定和坚持“道”之统一性相反相成的,是扬弃“道术为天下裂”, 荀子的“解蔽”说便侧重于后一方面。“蔽”即片面性,“解蔽”则是要求克服 各种片面性,以达到全面的真理。按照荀子的理解,事物只要存在差异,便蕴含 导向片面性的可能:如果仅仅看到其中某一方面,忽视了其他方面,就会陷于片 面。就认识世界而言,唯有不断地克服这种片面性,才能达到真理性的认识。对 于中国文化来说,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具体便展开为一个“以道观之”的过程,其 内容表现为以统一之道为视域,扬弃克服各种片面性,达到对世界的真实理解。 通过以道观之而获得真理,同时意味着达到道的智慧。 三、“道不远人”:处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 与人相分。《老子》已提出“域中有四大”之说,所谓“四大”则指道、天、地、 人四项,其中既包括广义的“物”(天地),亦涉及人,而涵盖二者的最高原理 则是道。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作为最高原理的“道”与人并非彼此相分,二 者作为域中四大中的两项而呈现内在关联。 在儒家那里,也可以看到类似观念。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道 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 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