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六章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 ①水灰(胶)比"的计算和确定 水灰比定则: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最重要因素。 混凝土水灰比定则最先由20世纪40年代英国的 BOLOMY提出,因此又称 BOLOMY 定则。它是以抗压强度为第一设计要求的静载混凝土结构物提出的。 水灰比对于混凝土弯拉强度的影响并不象其对于抗压强度那样是有利的。水灰比越小,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越高,但是其拉压比越来越小,混凝土变得越来越脆,这不利于路面混凝 土的工作。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水灰比仍然决定着水泥石的强度、混凝土的稠度、界面粘结 强度 以弯拉强度为控制指标的路面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仍然以水灰比为设计基础。对于掺加 填料的混凝土为水胶比 根据“七五”科技先导性025项目“我国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机械及路用材料的研究” 和“八五”85-403项目“高等级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机械及路用材料的硏究”的统计公式, 并考虑水泥胶砂强度试验的修改,公式为:P193,(8-8) 碎石或卵碎石混凝土,∥ 15684 CJ+1.0097-0.3595 卵石混凝土 1.2618 f+1.5492-0.4709 式中:∫——试配混凝土抗折强度均值(MPa) ∫-—水泥实测28d抗折强度(MPa) 经验:一般最大水灰(胶)比0.44~0.48:有抗冻性要求042~046;有抗盐冻要求0.40-0.4 不低于水泥硬化的最低值0.38 ②按照经验选择砂率S 最优砂率:根据比表面积原理,砂越细越多,比表面积越大,需要的裹覆水泥浆越多,水泥 用量、用水量和水灰比越大。但是较粗较少的砂对拌和物的流动性不利。为此 既满足减少水泥用量、用水量和水灰比,又满足拌和物流动性的砂率为最优砂率。 经验: 砂的细度模数 2.2~2.5 2.5~2.8 2.8~3.1 3.1~3.4 3.4~3.7 砂率S(%)碎石 30~40 32~36 34~38 36-40 38-42 卵石28-32 30~34 32~36 34~38 36-40 ③由统计回归公式计算单位用水量wo 碎石:W。=10497+0.309S+11.27+061S 卵石:W=86.89+0.370S+1124+1.00S 式中:SL——适于施工工艺的坍落度(mm) 第6页共9页第六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 第 6 页 共 9 页 ①水灰(胶)比 W C 的计算和确定 水灰比定则: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最重要因素。 混凝土水灰比定则最先由 20 世纪 40 年代英国的 BOLOMY 提出,因此又称 BOLOMY 定则。它是以抗压强度为第一设计要求的静载混凝土结构物提出的。 水灰比对于混凝土弯拉强度的影响并不象其对于抗压强度那样是有利的。水灰比越小,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越高,但是其拉压比越来越小,混凝土变得越来越脆,这不利于路面混凝 土的工作。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水灰比仍然决定着水泥石的强度、混凝土的稠度、界面粘结 强度。 以弯拉强度为控制指标的路面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仍然以水灰比为设计基础。对于掺加 填料的混凝土为水胶比。 根据“七五”科技先导性 025 项目“我国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机械及路用材料的研究” 和“八五”85-403 项目“高等级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机械及路用材料的研究”的统计公式, 并考虑水泥胶砂强度试验的修改,公式为:P193,(8-8) 碎石或卵碎石混凝土: 1.5684 1.0097 0.3595 c s W C f f = + − 卵石混凝土: 1.2618 1.5492 0.4709 c s W C f f = + − 式中: c f ——试配混凝土抗折强度均值(MPa) s f ——水泥实测 28d 抗折强度(MPa) 经验:一般最大水灰(胶)比 0.44~0.48;有抗冻性要求 0.42~0.46;有抗盐冻要求 0.40~0.44; 不低于水泥硬化的最低值 0.38 ②按照经验选择砂率 p S 最优砂率:根据比表面积原理,砂越细越多,比表面积越大,需要的裹覆水泥浆越多,水泥 用量、用水量和水灰比越大。但是较粗较少的砂对拌和物的流动性不利。为此, 既满足减少水泥用量、用水量和水灰比,又满足拌和物流动性的砂率为最优砂率。 经验: 砂的细度模数 2.2~2.5 2.5~2.8 2.8~3.1 3.1~3.4 3.4~3.7 砂率 p S (%) 碎石 30~40 32~36 34~38 36~40 38~42 卵石 28~32 30~34 32~36 34~38 36~40 ③由统计回归公式计算单位用水量 W0 碎石: 0 104.97 0.309 11.27 0.61 L P C W S S W = + + + 卵石: 0 86.89 0.370 11.24 1.00 L P C W S S W = + + + 式中: L S ——适于施工工艺的坍落度(mm)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