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上赖氨酸的年产量已突破20万吨,主要厂家列于表4-1-1,其中90%以上的企业采用发酵法。 表4-1-1世界主要赖氨酸生产厂家 公司 厂址 规模万吨/年)制法 味之素 日本,九州佐贺县 2.0 发酵法 协和发酵 日本,山口县防府 1.5 发酵法 哈特兰德赖氨酸公司美国,依阿华州 2.0 发酵法 生物协和发酹 美国,蜜苏里州开普吉拉多 发酵法 ADM公司 美国,依利诺斯州迪凯特 发酵法 亚吉诺莫托公司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罗利 不详 发酵法 欧洲赖氨酸公司 法国,亚眠 2.0 发酵法 日本味之素泰国公司泰国,曼谷 0.2 发酵法 东丽公司 日本,名古屋 酶法 费埃尔麦克斯 墨西哥 0.6 发酵法 协和与匈联营公司匈牙利,布达佩斯东 发酵法 塔拉戈纳化工公司西班牙,巴伦西亚得塘湖安 0.6 发酵法 台湾糖业公司 台南市 0.4 发酵法 南斯拉夫,伏伊伏丁那日蒂什泰 2.6 发酵法 拉托维亚,利瓦尔 1.32 发酵法 合计 21.58 (二)发酵法生产赖氨酸 微生物的赖氨酸合成途径1950年以后逐渐被阐明。 Silvery等首先报道了肠杆菌属的一 株代表菌结肠芽胞杄菌赖氨酸的合成途径,随后椎尾男等硏究了黄色短杄菌赖氨酸的合成途 径, Tosaka等对乳糖发酵短杆菌的赖氨酸合成途径进行了研究。对生物赖氨酸的合成途径 解析后发现:赖氨酸的合成与其它氨基酸不同,存在两条途径即二氨基二酸途径和α-氨基乙 二酸途径,前者存在于细菌、绿藻、原生质、高等植物中,后者存在于酵母霉菌中 1957年,日本开始采用野生菌株发酵生产谷氨酸,1960年用谷氨酸棒杆菌的高丝氨酸 缺陷型变异株生产赖氨酸。6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赖氨酸发酵菌株和工艺条件硏究。1974 年中科院微生物硏究所诱变谷氨酸生产菌北京棒杆菌AS1.229得到营养缺陷型变异株AS 1.563,产酸179g几,进一步诱变得到AEC变异株,产酸达50g。70年代后期,上海 黑龙江、广西和江苏等地积极开展赖氨酸菌种筛选工作,如上海天厨味精厂得到AEC和高 丝氨酸缺陷双突变株,产酸36~37g/L;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和常州味精厂合作筛选到产酸 48~53g/L的钝齿棒杆菌,通过发酵中试技术鉴定。上海工业微生物研究所从黄色短杆菌 2030出发经一系列诱变筛选得到抗性和营养缺陷型双突变株,其中的FH-128菌株在16L 小罐发酵70h产酸130gL以上,5m3罐中试发酵65~69h,产酸922~95g/L,转化率为 40.2%左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至今未有工业化报道 广西南宁赖氨酸厂于80年代投产后,与广西生物化工研究所协作一直进行赖氨酸生产 菌改良和发酵工艺改进,得到分别以糖蜜和淀粉糖为原料的高产菌株,以淀粉糖为原料30L 罐发酵产酸120~130g/L左右,该厂还获得了可耐高温生产菌,37℃下发酵,赖氨酸产量 基本不受影响。无锡轻工大学80年代初就开始赖氨酸生产菌选育和发酵工艺研究,从谷氨 酸产生菌AS1495诱变得赖氨酸产生菌F11-519,产酸574g/。再经原生质体融合和化学、2 上赖氨酸的年产量已突破 20 万吨,主要厂家列于表 4-1-1,其中 90%以上的企业采用发酵法。 表 4-1-1 世界主要赖氨酸生产厂家 公司 厂址 规模(万吨/年) 制法 味之素 日本,九州佐贺县 2.0 发酵法 协和发酵 日本,山口县防府 1.5 发酵法 哈特兰德赖氨酸公司 美国,依阿华州 2.0 发酵法 生物协和发酵 美国,蜜苏里州开普吉拉多 1.36 发酵法 ADM 公司 美国,依利诺斯州迪凯特 4.7 发酵法 亚吉诺莫托公司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罗利 不详 发酵法 欧洲赖氨酸公司 法国,亚眠 2.0 发酵法 日本味之素泰国公司 泰国,曼谷 0.2 发酵法 东丽公司 日本,名古屋 0.8 酶法 费埃尔麦克斯 墨西哥 0.6 发酵法 协和与匈联营公司 匈牙利,布达佩斯东 0.5 发酵法 塔拉戈纳化工公司 西班牙,巴伦西亚得塘湖安 0.6 发酵法 台湾糖业公司 台南市 0.4 发酵法 南斯拉夫,伏伊伏丁那日蒂什泰 2.6 发酵法 拉托维亚,利瓦尔 1.32 发酵法 合计 21.58 (二)发酵法生产赖氨酸 微生物的赖氨酸合成途径 1950 年以后逐渐被阐明。Cilvery 等首先报道了肠杆菌属的一 株代表菌结肠芽胞杆菌赖氨酸的合成途径,随后椎尾男等研究了黄色短杆菌赖氨酸的合成途 径,Tosaka 等对乳糖发酵短杆菌的赖氨酸合成途径进行了研究。对生物赖氨酸的合成途径 解析后发现:赖氨酸的合成与其它氨基酸不同,存在两条途径即二氨基二酸途径和-氨基乙 二酸途径,前者存在于细菌、绿藻、原生质、高等植物中,后者存在于酵母霉菌中。 1957 年,日本开始采用野生菌株发酵生产谷氨酸,1960 年用谷氨酸棒杆菌的高丝氨酸 缺陷型变异株生产赖氨酸。60 年代中期,我国开始赖氨酸发酵菌株和工艺条件研究。1974 年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诱变谷氨酸生产菌北京棒杆菌 AS 1.229 得到营养缺陷型变异株 AS 1.563,产酸 17.9 g/L,进一步诱变得到 AECr变异株,产酸达 50 g/L。70 年代后期,上海、 黑龙江、广西和江苏等地积极开展赖氨酸菌种筛选工作,如上海天厨味精厂得到 AECr和高 丝氨酸缺陷双突变株,产酸 36~37 g/L;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和常州味精厂合作筛选到产酸 48~53 g/L 的钝齿棒杆菌,通过发酵中试技术鉴定。上海工业微生物研究所从黄色短杆菌 2030 出发经一系列诱变筛选得到抗性和营养缺陷型双突变株,其中的 FH−128 菌株在 16 L 小罐发酵 70 h 产酸 130 g/L 以上,5 m3 罐中试发酵 65~69 h,产酸 92.2~95 g/L,转化率为 40.2 %左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至今未有工业化报道。 广西南宁赖氨酸厂于 80 年代投产后,与广西生物化工研究所协作一直进行赖氨酸生产 菌改良和发酵工艺改进,得到分别以糖蜜和淀粉糖为原料的高产菌株,以淀粉糖为原料 30 L 罐发酵产酸 120~130 g/L 左右,该厂还获得了可耐高温生产菌,37 ℃下发酵,赖氨酸产量 基本不受影响。无锡轻工大学 80 年代初就开始赖氨酸生产菌选育和发酵工艺研究,从谷氨 酸产生菌 AS 1.495 诱变得赖氨酸产生菌 F11−519,产酸 57.4 g/L。再经原生质体融合和化学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