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七章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 第一节生物入侵 基本概念 1.本地种( native species, indigenous species) 指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区域和扩散潜力范围内(即物种自然分布,或无直接间接引入或不需 要人类干预能够存活繁衍的范围)的物种、亚种或更低级的分类群, 外来种( alien/non- native/non- indigenous/ foreign/ exotic species): 指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以外(即在原分布范围以外自然定殖的、或没有直接或间接 引进、或没有人类活动就不能定殖)的物种、亚种或更低级的分类群,包括能够存活下来并繁殖的任何 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外来种的类型 ·有益:如玉米、小麦、大麦、马铃薯、辣椒、番茄、棉花、花生、番薯。又称引进种。 中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维持相对稳定。如广玉兰、桉树属植物等。 ·有害:外来有害种,入侵种 3.外来入侵种( alien invasive species) 指在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定居下来的,对本地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并构成威胁的外来种。 如喜旱莲子草、凤眼莲、微甘菊、松材线虫、美洲斑潜蝇、紫茎泽兰等。 外来种成为入侵种的概率约为1/1000 本地种、外来种及外来入侵种三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如外来种在侵入1000年后就很 难从本地种中区分开来,有相当的物种难以判定是本地种还是外来种。 目前我们所定义的外来种中潜伏着一些未来的入侵种,这也常常是外来种管理上的疏漏之处,因为 人们通常只注重那些已经产生危害的入侵种,而忽视了即将出现的入侵种。 如:巴西胡椒( Brazil pepper)许多年来被人们栽种于院落作为观赏树种,上个世纪40年代末50 年代初突然爆发,至今人们还无法解释其泛滥成灾的真正原因。 4.生物入侵 当外来种进入一个新的地区并能存活、繁殖,形成野化种群( feral population),其种群的进一步 扩散已经或即将造成明显的生态和经济后果,这一事件称生物入侵( biological invasion) 、生物入侵的模式与机制 (一)、生物入侵的模式 生物入侵在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中有得要意义。入侵种的现存优势、潜在危害、发生机制、不确 定性风险等都是要认真考虑和评估的课题,其中入侵模式尤为重要。生物入侵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6第七章 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 第一节 生物入侵 一、 基本概念 1. 本地种(native species,indigenous species): 指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区域和扩散潜力范围内(即物种自然分布,或无直接间接引入或不需 要人类干预能够存活繁衍的范围)的物种、亚种或更低级的分类群。 2. 外来种(alien/non-native/non-indigenous /foreign /exotic species): 指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以外(即在原分布范围以外自然定殖的、或没有直接或间接 引进、或没有人类活动就不能定殖)的物种、亚种或更低级的分类群,包括能够存活下来并繁殖的任何 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外来种的类型: •有益:如玉米、小麦、大麦、马铃薯、辣椒、番茄、棉花、花生、番薯。又称引进种。 •中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维持相对稳定。如广玉兰、桉树属植物等。 •有害:外来有害种,入侵种。 3. 外来入侵种(alien invasive species): 指在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定居下来的,对本地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并构成威胁的外来种。 如喜旱莲子草、凤眼莲、微甘菊、松材线虫、美洲斑潜蝇、紫茎泽兰等。 •外来种成为入侵种的概率约为 1/1000。 •本地种、外来种及外来入侵种三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如外来种在侵入 1000 年后就很 难从本地种中区分开来,有相当的物种难以判定是本地种还是外来种。 目前我们所定义的外来种中潜伏着一些未来的入侵种,这也常常是外来种管理上的疏漏之处,因为 人们通常只注重那些已经产生危害的入侵种,而忽视了即将出现的入侵种。 如:巴西胡椒(Brazil pepper) 许多年来被人们栽种于院落作为观赏树种,上个世纪 40 年代末 50 年代初突然爆发,至今人们还无法解释其泛滥成灾的真正原因。 4. 生物入侵 当外来种进入一个新的地区并能存活、繁殖,形成野化种群(feral population),其种群的进一步 扩散已经或即将造成明显的生态和经济后果,这一事件称生物入侵(biological invasion)。 二、生物入侵的模式与机制 (一)、生物入侵的模式 生物入侵在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中有得要意义。入侵种的现存优势、潜在危害、发生机制、不确 定性风险等都是要认真考虑和评估的课题,其中入侵模式尤为重要。生物入侵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 6 类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