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组。它们均沿N60~80°W方向延展,倾向SW,倾角45~60°。平面上大体呈等间距 分布,性质均为正断层,铅直地层断距一般在20~50m。F6~F7和F1~F0.s断层组断 距较大,最大可达837m。其次还发育大量的Ⅲ序次张扭性和张性断层,如F13.7、F134、 F⑩055)、F4、Fs等,其规模小于控制它们的Ⅱ序次断层,走向上与之斜交或近于平行 倾向与之一律相反,性质属正断层,倾角较大,一般为60~85°。此外,更低序次小断 层广泛发育在区内煤层中,性质也多为正断层。淮南老区煤层分布总体形态为单斜构造, 地层走向NW,倾向NE,煤层倾角变化大,一般在10~30°,局部平缓或更陡,甚至直 立、倒转,仅在矿区边缘即李郢孜区和孔集区煤层形态局部为平卧褶曲 淮南老区的断裂构造对煤层的破坏严重,断层位置一般作为井田、采区划分和采场 布置的依据。 (二)潘谢新区地质构造 潘谢矿区位于谢桥古沟向斜的北翼,北至上窑明龙山断层,东到新城口长丰断层, 西止颖上陈桥断层 褶曲 受区域构造影响,本区内褶曲构造发育,主要有谢桥向斜、陈桥古沟背斜、潘集背 斜、尚塘耿村集向斜、朱集尚塘背斜等,轴向均沿N70~80°W方向延伸,向东倾伏, 倾伏角3~5°,轴面向南倾斜,两翼不对称。其中潘集背斜隆起幅度最大,是矿区内的 主要构造 (1)谢桥向斜 为一走向近EW的宽缓向斜,向斜轴部由石千峰组红色地层组成。红色地层厚度由 西向东逐步增厚,最厚大于1000m。其上为厚100400m的新生界松散层所覆盖,松散 层由东向西逐渐变厚。北翼倾角平缓,为5~15°,南翼倾角较大,达30~70°,局部直 立,向北与陈桥背斜衔接。 (2)陈桥~古沟背斜 是淮南复向斜内部隆起幅度较大的背斜构造,地层走向近于EW,北翼倾角稍大 般25°左右,局部较陡,达45~60°:南翼倾角较小,一般10~15°。沿走向和倾向 均有波状起伏。组成背斜轴部地层除寒武和奥陶系外,均为二叠系。新生界厚度为 140~725m,一般在300~500m,由东往西、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3)潘集背斜 位于淮南复向斜中部,背斜走向N70°W,东西长约17km,南北宽约16km,属于7 组。它们均沿 N60~80°W 方向延展,倾向 SW,倾角 45~60°。平面上大体呈等间距 分布,性质均为正断层,铅直地层断距一般在 20~50m。F6~F7 和 F11-9~F10-5 断层组断 距较大,最大可达 837m。其次还发育大量的Ⅲ序次张扭性和张性断层,如 F13-7、F13-4、 F10-5(5)、F4、F5 等,其规模小于控制它们的Ⅱ序次断层,走向上与之斜交或近于平行, 倾向与之一律相反,性质属正断层,倾角较大,一般为 60~85°。此外,更低序次小断 层广泛发育在区内煤层中,性质也多为正断层。淮南老区煤层分布总体形态为单斜构造, 地层走向 NW,倾向 NE,煤层倾角变化大,一般在 10~30°,局部平缓或更陡,甚至直 立、倒转,仅在矿区边缘即李郢孜区和孔集区煤层形态局部为平卧褶曲。 淮南老区的断裂构造对煤层的破坏严重,断层位置一般作为井田、采区划分和采场 布置的依据。 (二)潘谢新区地质构造 潘谢矿区位于谢桥古沟向斜的北翼,北至上窑明龙山断层,东到新城口长丰断层, 西止颖上陈桥断层。 1.褶曲 受区域构造影响,本区内褶曲构造发育,主要有谢桥向斜、陈桥古沟背斜、潘集背 斜、尚塘耿村集向斜、朱集尚塘背斜等,轴向均沿 N70~80°W 方向延伸,向东倾伏, 倾伏角 3~5°,轴面向南倾斜,两翼不对称。其中潘集背斜隆起幅度最大,是矿区内的 主要构造。 (1)谢桥向斜 为一走向近 EW 的宽缓向斜,向斜轴部由石千峰组红色地层组成。红色地层厚度由 西向东逐步增厚,最厚大于 1000m。其上为厚 100~400m 的新生界松散层所覆盖,松散 层由东向西逐渐变厚。北翼倾角平缓,为 5~15°,南翼倾角较大,达 30~70°,局部直 立,向北与陈桥背斜衔接。 (2)陈桥~古沟背斜 是淮南复向斜内部隆起幅度较大的背斜构造,地层走向近于 EW,北翼倾角稍大, 一般 25°左右,局部较陡,达 45~60°;南翼倾角较小,一般 10~15°。沿走向和倾向 均有波状起伏。组成背斜轴部地层除寒武和奥陶系外,均为二叠系。新生界厚度为 140~725m,一般在 300~500m,由东往西、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3)潘集背斜 位于淮南复向斜中部,背斜走向 N70°W,东西长约 17km,南北宽约 1.6km,属于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