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04· 工程科学学报,第40卷,第2期 100 RD 100 RD (b) 200μm Max=35.16 极密度等高线:2-4-8-16-32 注:110<001>,1101<227>,1210001> 图3含线晶成品板(Bs=1.859T,P.7=1.229Wkg)的取向成像(a),100}极图(b)及宏观组织(c) Fig.3 EBSD orientation images (a);100 pole figures (b)and secondary reerystallization structures (c)of the sample,which show the linear ains(Bg=1.859T,P1.7=1.229W.kg1) RD RD {100 [100) b) TD TD 200u Max=40.31 极密度等高线:24-8-16-32 注:110<001>,110j<227>,210001> 图4长条形二次品粒取向度的测定(Bg=1.91T,P1.2=1.08W·kg1)的取向成像(a)与100极图(b) Fig.4 EBSD orientation images (a)and 100 pole figures (b)of elongated secondary recrystallization grains (Bs =1.91T,P=1.08 W.kg) cm.500mm×500mm板单片磁性能为P1.,=1.11 背散射衍射取向数据的成因分析还只是推测,并不 W·kg-1,B。=1.89T.从该板中沿轧向切出30mm× 能说明实际情况.以下分析中间工艺阶段的一些组 300mm单片样品测磁性,取出磁性高和磁性低的2织异常特点,从而给出更多的信息,使分析更接近实 片,高磁性板的磁性为P,=1.007W·kg,B。= 际情况.不论是前期的冶炼和热轧过程,还是后期 1.928T,低磁性能的板子磁性为P.,=1.287W· 的冷轧、中间退火、二次冷轧及高温退火过程,尽管 kg',B。=1.84T.可见含铜取向钢的磁性能波动较 企业尽量控制工艺条件使其相同,但仍做不到每批 大.图5(b)~5(e)分别给出高、低磁性能样品的 次的各阶段组织相同,尤其是抑制剂分布的均匀性 取向测定数据,可见高磁性样品其晶粒取向度也 和抑制剂的尺寸难以有效检测.连铸坯加热、均热 高(图5(b),5(c)),低磁性能样品其晶粒取向度 等过程参数亦难以做到一致,均热温度可有17min 也低(图5(d),5(e).也就是说,特大尺寸晶粒 的差异,但通常认为这些差异不足以引起成品板磁 中的一部分取向偏差很大.一般认为,二次晶粒取 性能的明显变化,毕竟这类含铜CG0钢工艺成熟, 向度越高,长大越有利,尺寸也就越大s):但在含 工艺窗口宽,成品率很高 铜CG0钢中,二次晶粒尺寸与高斯取向度并不总 图6(a),6(b)显示个别热轧板上、下表层存在 是正比关系 的脱碳层和粗品组织.脱碳造成晶粒尺寸粗大,同 线晶的取向特征与一次晶粒取向特点相似,主 时改变了抑制剂的析出状态,这种区域处于板材表 要是α及y取向线附近的晶粒,将另文分析 面时危害性更大,它会造成中间退火后晶粒粗大且 2.3中间组织的分析 尺寸不均匀,从而影响磁性能.此外,热轧板材表层 从图1到图5的最终磁性能、组织和局部电子 附近区域再结品程度太低,也容易造成抑制剂沿轧工程科学学报,第 40 卷,第 2 期 图 3 含线晶成品板 (B8 = 1郾 859 T, P1郾 7 = 1郾 229 W·kg - 1 )的取向成像(a), {100}极图(b)及宏观组织(c) Fig. 3 EBSD orientation images (a); {100} pole figures ( b) and secondary recrystallization structures (c) of the sample, which show the linear grains (B8 = 1郾 859 T, P1郾 7 = 1郾 229 W·kg - 1 ) 图 4 长条形二次晶粒取向度的测定(B8 = 1郾 91 T,P1郾 7 = 1郾 08 W·kg - 1 )的取向成像(a)与{100}极图(b) Fig. 4 EBSD orientation images (a) and {100} pole figures (b) of elongated secondary recrystallization grains (B8 = 1郾 91 T,P1郾 7 = 1郾 08 W·kg - 1 ) cm. 500 mm 伊 500 mm 板单片磁性能为 P1郾 7 = 1郾 11 W·kg - 1 ,B8 = 1郾 89 T. 从该板中沿轧向切出 30 mm 伊 300 mm 单片样品测磁性,取出磁性高和磁性低的 2 片,高磁性板的磁性为 P1郾 7 = 1郾 007 W·kg - 1 ,B8 = 1郾 928 T,低磁性能的板子磁性为 P1郾 7 = 1郾 287 W· kg - 1 ,B8 = 1郾 84 T. 可见含铜取向钢的磁性能波动较 大. 图 5( b) ~ 5( e)分别给出高、低磁性能样品的 取向测定数据,可见高磁性样品其晶粒取向度也 高(图 5( b) ,5( c) ) ,低磁性能样品其晶粒取向度 也低(图 5( d) ,5 ( e) ) . 也就是说,特大尺寸晶粒 中的一部分取向偏差很大. 一般认为,二次晶粒取 向度越高,长大越有利,尺寸也就越大[5] ;但在含 铜 CGO 钢中,二次晶粒尺寸与高斯取向度并不总 是正比关系. 线晶的取向特征与一次晶粒取向特点相似,主 要是 琢 及 酌 取向线附近的晶粒,将另文分析. 2郾 3 中间组织的分析 从图 1 到图 5 的最终磁性能、组织和局部电子 背散射衍射取向数据的成因分析还只是推测,并不 能说明实际情况. 以下分析中间工艺阶段的一些组 织异常特点,从而给出更多的信息,使分析更接近实 际情况. 不论是前期的冶炼和热轧过程,还是后期 的冷轧、中间退火、二次冷轧及高温退火过程,尽管 企业尽量控制工艺条件使其相同,但仍做不到每批 次的各阶段组织相同,尤其是抑制剂分布的均匀性 和抑制剂的尺寸难以有效检测. 连铸坯加热、均热 等过程参数亦难以做到一致,均热温度可有 17 min 的差异,但通常认为这些差异不足以引起成品板磁 性能的明显变化,毕竟这类含铜 CGO 钢工艺成熟, 工艺窗口宽,成品率很高. 图 6(a),6(b)显示个别热轧板上、下表层存在 的脱碳层和粗晶组织. 脱碳造成晶粒尺寸粗大,同 时改变了抑制剂的析出状态,这种区域处于板材表 面时危害性更大,它会造成中间退火后晶粒粗大且 尺寸不均匀,从而影响磁性能. 此外,热轧板材表层 附近区域再结晶程度太低,也容易造成抑制剂沿轧 ·204·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