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地质学报 2005年 白云岩中的各类溶孔和溶洞,都与深部热 液流体的选择性溶蚀作用有关。由溶蚀作 表4普光气藏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特征表 用产生的各种溶蚀孔、洞缝,大大提高和 Table 4 Charac ter istics of carbon iso top ic com position 改善飞仙关组白云岩储层孔渗性,是最重 Puguang gas pool 要的成岩作用。在有利的滩相鲕粒白云岩井号井深层位 沉积发育的基础上,成岩变化中的多期溶普光1井井口窜层气 2796 蚀作用是控制储层储集性能的关键因素。普光2#1531253180P2x-3625 33古构造背景控制油气的聚集成藏 普光2井52370-52816Pe3005-276 238 普光2井50275-51020Tu4-3096-2881 古构造或习惯称之为古隆起的存在,普光2井49338-49423049-290 142 对油气聚集成藏的建设性作用主要表现在 两个方面:其一是控制了早期的沉积相带分布,即储 4早期深埋、多源供烃、晚期调整成藏 层的发育,有利的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在台地边缘相 普光气藏十个天然气样品的同位素组成,甲烷 带,其二是控制了油气的运移,古隆起往往是油气运碳同位素值分布较为集中(表4),C为-2932‰ 3106‰,反映出高演化过成熟天然气特征,但 移的主要指向区。早于主成气期的古构造或与生气 期同期形成的构造,接受供气聚集时间长,与主要生乙烷碳同位素值却分布较宽,δC2为-2504‰ 3202‰,其中川岳83井、84井乙烷碳同位素值为 烃期的时间匹配上,或与保存早期形成的气藏的功 2921%~-3202‰,呈现腐泥型天然气特征,普 能及为二次成藏提供优秀条件上,利于大气田的形光气藏天然气乙烷碳同位素值主要分布于。27%0 成 29‰之间。普光2井飞仙关组储层沥青以贫锥满 四川盆地在地史演化过程中存在多期多个古烷富C、Cw断藿烷富C2孕甾烷,规则甾烷呈C2> 隆起,如加里东期古隆起(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龙C3<C分布,富三环萜(以C23为主峰C2>C2), 门山古隆起)、印支期古隆起(泸州古隆起、开江古五环萜>∑三环萜,TsTm丰度均等,富含伽玛蜡 隆起石柱古隆起)、燕山期古隆起(大兴古隆起新烷等为特点。与下寒武统、下志留统以及上、下二叠 场古隆起江油古隆起)。不同时期形成的古隆起具统等诸层烃源岩均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尤其是下志 有继承性发育的特点。例如乐山龙女寺加里东期古留统龙马溪组深灰色泥岩,m/z123、217、191三个 隆起自形成后持续演化到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系列特征化合物几乎完全吻合,而下寒武统以及二 期泸州印支期古隆起开江印支期古隆起持续演化叠系源岩则在倍半萜特征分布上以富锥满烷而与沥 到燕山期。开江型大气田是由古构造控制的古气藏,青有一些差异。通过油源气源沥青/源对比以及 经后期构造运动改造调整后,在原地或附近或其上沥青热模拟实验综合分析,普光古油藏的油源主要 二次成藏。 来自二叠系有效烃源岩,现今气藏气源主要来自古 开江古隆起印支期基本定型,燕山期继续发展,油藏原油的二次裂解以及二叠系、下志留统源岩干 至喜马拉雅期四川盆地全面褶皱前,该古隆起石炭酪根的热裂解,现存沥青作为次要烃源对普光气藏 系顶面古构造闭合度为450m,闭合面积为2812也有一定的贡献,尤其是该气藏非烃类气体的重要 km2。古隆起的存在,为石炭系上倾边界形成大型地气源。 层-古构造复合型圈闭提供了构造条件,控制了川东 对烃类流体包裹体及与其共生的盐水包裹体进 上古生界一三叠系储层中油气的运移和早期聚集,行了详细的冷热台分析。有机包裹体均一化温度 这也是宣汉一达县区块长兴组一飞仙关组鲕粒灰岩般代表包裹体被捕获时的最低温度,即烃类运移进 发育、白云化作用、溶蚀改造储层、油热裂解转化为入储层时的温度,其温度的高峰值代表油气二次运 气,最终定位形成现今富集天然气藏的基础条件。喜移的高峰期。普光2井与烃类流体包裹体共生的盐 马拉雅期四川盆地全面褶皱,第一次成藏的开江大水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分布范围11~215℃,统计结 面积的古气藏被解体,在古气藏原地或附近异地喜果表明均一温度存在两个主峰,第一主峰温度在140 马拉雅形成的圈闭中二次成藏,形成了五百梯、卧龙160℃之间,平均150℃,第二主峰温度在170 河(原地)、沙坪场(异地)、罗家寨(原地)、铁山坡(异190℃之间,平均180℃,结合显微镜下包裹体相态特 地)、普光(原地)等大气田(胡朝元等,1995)。 征,推测至少应存在三期烃类流体注入,由此推算出 o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表 4 普光气藏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特征表 Table 4 Character istics of carbon isotop ic com position in the Puguang gas pool 井号 井深 层位 ∆ 13C (‰) C1 C2 C3 C4 C5 C2~ 1 普光1 井 井口窜层气? - 31. 06 - 25. 04 - 27. 96 - - 6. 02 普光2 井 5311. 2~ 5318. 0 P2c - 30. 61 - 25. 19 - - - 5. 42 普光2 井 5237. 0~ 5281. 6 P2c - 30. 05 - 27. 67 - - - 2. 38 普光2 井 5027. 5~ 5102. 0 T1f 1 - 30. 96 - 28. 81 - - - 2. 15 普光2 井 4933. 8~ 4985. 4 T1f 2 - 30. 49 - 29. 07 - - - 1. 42 白云岩中的各类溶孔和溶洞, 都与深部热 液流体的选择性溶蚀作用有关。由溶蚀作 用产生的各种溶蚀孔、洞、缝, 大大提高和 改善飞仙关组白云岩储层孔渗性, 是最重 要的成岩作用。在有利的滩相鲕粒白云岩 沉积发育的基础上, 成岩变化中的多期溶 蚀作用是控制储层储集性能的关键因素。 3. 3 古构造背景控制油气的聚集成藏 古构造或习惯称之为古隆起的存在, 对油气聚集成藏的建设性作用主要表现在 两个方面: 其一是控制了早期的沉积相带分布, 即储 层的发育, 有利的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在台地边缘相 带; 其二是控制了油气的运移, 古隆起往往是油气运 移的主要指向区。早于主成气期的古构造或与生气 期同期形成的构造, 接受供气聚集时间长, 与主要生 烃期的时间匹配上, 或与保存早期形成的气藏的功 能及为二次成藏提供优秀条件上, 利于大气田的形 成。 四川盆地在地史演化过程中存在多期、多个古 隆起, 如加里东期古隆起 (乐山2龙女寺古隆起、龙 门山古隆起)、印支期古隆起 (泸州古隆起、开江古 隆起、石柱古隆起)、燕山期古隆起 (大兴古隆起、新 场古隆起、江油古隆起)。不同时期形成的古隆起具 有继承性发育的特点。例如乐山2龙女寺加里东期古 隆起自形成后持续演化到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 期; 泸州印支期古隆起、开江印支期古隆起持续演化 到燕山期。开江型大气田是由古构造控制的古气藏, 经后期构造运动改造调整后, 在原地或附近或其上 二次成藏。 开江古隆起印支期基本定型, 燕山期继续发展, 至喜马拉雅期四川盆地全面褶皱前, 该古隆起石炭 系顶面古构造闭合度为 450 m , 闭合面积为 2812 km 2。古隆起的存在, 为石炭系上倾边界形成大型地 层2古构造复合型圈闭提供了构造条件, 控制了川东 上古生界—三叠系储层中油气的运移和早期聚集, 这也是宣汉—达县区块长兴组—飞仙关组鲕粒灰岩 发育、白云化作用、溶蚀改造储层、油热裂解转化为 气, 最终定位形成现今富集天然气藏的基础条件。喜 马拉雅期四川盆地全面褶皱, 第一次成藏的开江大 面积的古气藏被解体, 在古气藏原地或附近异地喜 马拉雅形成的圈闭中二次成藏, 形成了五百梯、卧龙 河(原地)、沙坪场(异地)、罗家寨(原地)、铁山坡(异 地)、普光(原地) 等大气田(胡朝元等, 1995)。 3. 4 早期深埋、多源供烃、晚期调整成藏 普光气藏十个天然气样品的同位素组成, 甲烷 碳同位素值分布较为集中(表4) , ∆ 13C1为- 29. 32‰ ~ - 31. 06‰, 反映出高演化过成熟天然气特征, 但 乙烷碳同位素值却分布较宽, ∆ 13C2为- 25. 04‰~ - 32. 02‰, 其中川岳83 井、84 井乙烷碳同位素值为 - 29. 21‰~ - 32. 02‰, 呈现腐泥型天然气特征, 普 光气藏天然气乙烷碳同位素值主要分布于- 27‰~ - 29‰之间。普光2 井飞仙关组储层沥青以贫锥满 烷, 富C29、C30断藿烷; 富C21孕甾烷, 规则甾烷呈C27> C28< C29分布; 富三环萜(以C23为主峰, C23> C21 ) , 2 五环萜> 2 三环萜, TS、Tm 丰度均等, 富含伽玛蜡 烷等为特点。与下寒武统、下志留统以及上、下二叠 统等诸层烃源岩均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尤其是下志 留统龙马溪组深灰色泥岩, m öz 123、217、191 三个 系列特征化合物几乎完全吻合, 而下寒武统以及二 叠系源岩则在倍半萜特征分布上以富锥满烷而与沥 青有一些差异。通过油ö源、气ö源、沥青ö源对比以及 沥青热模拟实验综合分析, 普光古油藏的油源主要 来自二叠系有效烃源岩, 现今气藏气源主要来自古 油藏原油的二次裂解以及二叠系、下志留统源岩干 酪根的热裂解, 现存沥青作为次要烃源对普光气藏 也有一定的贡献, 尤其是该气藏非烃类气体的重要 气源。 对烃类流体包裹体及与其共生的盐水包裹体进 行了详细的冷热台分析。有机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一 般代表包裹体被捕获时的最低温度, 即烃类运移进 入储层时的温度, 其温度的高峰值代表油气二次运 移的高峰期。普光2 井与烃类流体包裹体共生的盐 水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分布范围111~ 215℃, 统计结 果表明均一温度存在两个主峰, 第一主峰温度在140 ~ 160℃之间, 平均 150℃, 第二主峰温度在 170~ 190℃之间, 平均180℃; 结合显微镜下包裹体相态特 征, 推测至少应存在三期烃类流体注入, 由此推算出 468 地 质 学 报 2005 年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