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二)水圈 通常人们把地球表面上的海洋、河流、湖泊、冰川以 及地下水等看成是一个包围地球的连续水层,称为水圈 水在这样不停的运动中,以各种方式对地面(或地下)岩 石进行破坏、改造,并且把破坏的物质带到另一些地方堆积下来,形 成削高补低结果。 (三)生物圈 是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 )地球内部地震波速度突变的主要界面 地震波研究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若干界 面,显示了地球内部物质的差异,具有层圈状构造 1.莫霍面——位于地表以下数公里-40km±,纵波到达这一界面后, 其速度由平均6—7km/s,突升为8.1km/s。大洋浅(平均8km)、大 陆深(平均33km) 是由南斯拉夫学者莫霍洛维奇( Mohorovicic)于1909年首先发 现的,因此被称为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莫霍面之上为地壳、 之下为地幔。 2.古登堡面——位于地下2900km深度。横波到这一界面就消失了, 纵波却能够通过。以最早(1914年)研究这一界面的美国地球物理 学家古登堡的名字命名 古登堡面之上为地幔,之下为地核。(二)水圈 ——通常人们把地球表面上的海洋、河流、湖泊、冰川以 及地下水等看成是一个包围地球的连续水层,称为水圈。 水在这样不停的运动中,以各种方式对地面(或地下)岩 石进行破坏、改造,并且把破坏的物质带到另一些地方堆积下来,形 成削高补低结果。 (三)生物圈 ——是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 (一)地球内部地震波速度突变的主要界面 地震波研究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若干界 面,显示了地球内部物质的差异,具有层圈状构造。 1.莫霍面——位于地表以下数公里-40km±,纵波到达这一界面后, 其速度由平均 6-7km/s,突升为 8.1km/s。大洋浅(平均 8km)、大 陆深(平均 33km)。 是由南斯拉夫学者莫霍洛维奇(Mohorovicic)于 1909 年首先发 现的,因此被称为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莫霍面之上为地壳、 之下为地幔。 2.古登堡面——位于地下 2900km 深度。横波到这一界面就消失了, 纵波却能够通过。以最早(1914 年)研究这一界面的美国地球物理 学家古登堡的名字命名。 古登堡面之上为地幔,之下为地核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