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三讲:积极进取的人生观(4学时) 目的和要求:通过从理论层面探索人生与价值,帮助大学生了解人性,承担人生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 1.理解人的本质 2.探索人性 3.人生价值的选择与评价 难点: 1.如何树立人生观、价值观 2.树立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 3、人生目的 1.人的本质的把握 1.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本质的理论 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课题。正确认识人的本质是解决人生问题的前提和基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 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同时也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思维方法。如何来 理解这句话呢? 首先,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马克思彻底否定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的错误观点。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抽象地存在于人的共同性、统一性之中的类本质”,把人的本质归 结为”理性、爱和意志力”等抽象的”本质”。事实上,人作为同类,具有某些相似的共同性,但这种共同性 的内涵并不抽象的、空洞的。现实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只有抓住实践这一环节,人才是具体的、现 实的。费尔巴哈以理性、爱和意志力"等来解释人的本质,其错误就在于脱离了社会实践活动,这样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其次,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人区别于动物,最本质的方面是劳动。劳动不是单个人的活 动,它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劳动,人们必须结成一定生产关系,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劳动, 才能进行改造自然的生产劳动。所以劳动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关系而存在。人们在从事生产活动的基础上还 要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结成政治、思想等其他社会关系。因此,人的社会关系包括经济、政治、思想等多 方面的关系,其中,最本质的是生产经济关系。人不是单一社会关系之中的人,而是社会关系之网的网上 纽结,人的本质是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实践的总和中形成发展的 1.2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历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总的来说有三种观点:第一,是把个人放在首位的 理论,即个人本位主义。这一派的理论包括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这种学说断定人本性是自私的,人生下 来就想得到快乐和避免痛苦,人是天生利己者,一切道德行为都应以个人利益为依据。第二,是把社会放 在首位的理论,即社会本位主义。这一派的代表学说是西方利他主义的理论。虽然历史上任何道德理论都 包含着利他性的内容,然而利他主义作为一种与利己主义相对立的特定的道德理论,却是资本主义商品经 济的产物,它形成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英国。其典型表现形式,即仁爱的利他主义,其代表人物 是莎甫兹伯利和赫起逊等人。他们认为人本性善,人生来就有道德感,生来就有互助合作的仁爱情感。仁 爱的目标是他人的幸福,它使幸福的人越多,它也就越有道德价值,最高的善就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第三,是试图调和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但最终这种调和要么倒向个人本位主义,要么被社会本位主义 所取代。如合理利己主义试图调和利己与利他的矛盾,虽然其仍然强调自私自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快 乐和幸福是人的自然要求,但它们从人的行为受社会制约出发,要求对自私的本性加以限制,主张把个人 利益与社会利益结合起来。它们认为利己是目的,但运用利他主义的手段可以缓解人们因追求利己目的而第三讲:积极进取的人生观(4 学时) 目的和要求:通过从理论层面探索人生与价值,帮助大学生了解人性,承担人生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 重点: 1.理解人的本质 2.探索人性 3.人生价值的选择与评价 难点: 1.如何树立人生观、价值观 2.树立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 3、人生目的 内容: 1.人的本质的把握 1.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本质的理论 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课题。正确认识人的本质是解决人生问题的前提和基 础。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同时也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思维方法。如何来 理解这句话呢? 首先,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马克思彻底否定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的错误观点。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抽象地存在于人的共同性、统一性之中的“类本质”,把人的本质归 结为“理性、爱和意志力”等抽象的“本质”。事实上,人作为同类,具有某些相似的共同性,但这种共同性 的内涵并不抽象的、空洞的。现实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只有抓住实践这一环节,人才是具体的、现 实的。费尔巴哈以“理性、爱和意志力”等来解释人的本质,其错误就在于脱离了社会实践活动,这样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其次,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人区别于动物,最本质的方面是劳动。劳动不是单个人的活 动,它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劳动,人们必须结成一定生产关系,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劳动, 才能进行改造自然的生产劳动。所以劳动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关系而存在。人们在从事生产活动的基础上还 要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结成政治、思想等其他社会关系。因此,人的社会关系包括经济、政治、思想等多 方面的关系,其中,最本质的是生产经济关系。人不是单一社会关系之中的人,而是社会关系之网的网上 纽结,人的本质是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实践的总和中形成发展的。 1.2 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历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总的来说有三种观点:第一,是把个人放在首位的 理论,即个人本位主义。这一派的理论包括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这种学说断定人本性是自私的,人生下 来就想得到快乐和避免痛苦,人是天生利己者,一切道德行为都应以个人利益为依据。第二,是把社会放 在首位的理论,即社会本位主义。这一派的代表学说是西方利他主义的理论。虽然历史上任何道德理论都 包含着利他性的内容,然而利他主义作为一种与利己主义相对立的特定的道德理论,却是资本主义商品经 济的产物,它形成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英国。其典型表现形式,即仁爱的利他主义,其代表人物 是莎甫兹伯利和赫起逊等人。他们认为人本性善,人生来就有道德感,生来就有互助合作的仁爱情感。仁 爱的目标是他人的幸福,它使幸福的人越多,它也就越有道德价值,最高的善就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第三,是试图调和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但最终这种调和要么倒向个人本位主义,要么被社会本位主义 所取代。如合理利己主义试图调和利己与利他的矛盾,虽然其仍然强调自私自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快 乐和幸福是人的自然要求,但它们从人的行为受社会制约出发,要求对自私的本性加以限制,主张把个人 利益与社会利益结合起来。它们认为利己是目的,但运用利他主义的手段可以缓解人们因追求利己目的而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