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张伯苓管理实践:廉洁奉公知人善任 郑致光 张伯苓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他在青年时期,目睹清政府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列强 对中国的欺凌,立志兴办教育,用爱国精神和科学知识教育青年,以达到抵御外侮,振兴 中华的目的。他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历尽艰辛,刻苦奋斗,颠扑躅蹶,矢志不渝。他 从传授“新学”的家馆开始,一步一步办起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 庆南开中学,为国家培育了众多杰出的人才 家世生平 张伯苓,名寿春,宇伯苓。1876年4月5日生于天津。其祖父张虔,为国学生,因屡 试不第,致疯狂病逝,年仅三十八岁。其父张云藻,为独生子,且兼继承五门,不以科举功 名为重,酷爱音乐,醉心骑射,访求名师,弹拉吹打,无一不精,尤擅长琵琶,天津人称之 为“琵琶张”。 张伯苓六岁时入私塾读书。白天在义学里念《三字经》、《千字文》,放学回家后,其父 再辅以教导和讲解,督促甚严。在这种义学中使张伯苓接触了更多的贫家子弟。 1891年,张伯苓考入北洋水师学堂。 北洋水师学堂是洋务代表人物、北洋大臣李鸿章为培植北洋海军人才而建立的。学堂总 办是船政大臣吴虞成,总教习是近代启蒙思想家、主张变法维新的严复。教习多半是留英学 生。用的是洋文,念的是洋书。总之,到这里来上学,叫做上洋学。清政府为吸引学生,不 但学费全免,还管吃管住,这对家境日趋贫困的张伯苓确有很大的吸引力。 张伯苓在水师学堂如饥似渴地学习近代科学知识,大开眼界。他是航海驾驶班最好的学 生,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严复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 按《北洋海军章程》规定:“驾驶班学生在学堂习完四年毕业,派上练船学习船艺一年, 送原学堂再习三月,然后拨人枪炮练船,再学三月。考核及格,派归兵船差遣补用。” 1894年,张伯苓等十八名同学完成堂课,被派往北洋水师舰队实习。时值朝鲜东学党 之变,清政府出兵平乱,日本也趁机出兵寻衅,遂引起中日甲午战争。战争既起,清政府的 海陆军被击溃,于是急调北洋水师增援。张伯苓随北洋水师舰队参加了这一历史性战役。9 月17日,日本海军中将伊东佑享率领联合舰队袭击北洋水师,在波涛汹涌的黄海海面上发 生了一场大海战。双方激战五个多小时,互有损伤。张伯苓又随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海军基 地。1895年1月,日本组成山东作战军,海陆两路夹击威海卫,丁汝昌等将士在腹背受敌 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战斗。2月12日敌军占据刘公岛,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张伯苓随北洋 水师舰队开始参战时,第一艘兵船才出海,就被日舰击沉。张伯苓含泪饮恨与众人返师归来。 这是张伯苓的爱国热忱受到的第一次沉重的打击 1897年,承甲午败绩,国事日颓,英、德、法、俄、日等帝国主义列强,纷纷染指, 妄图瓜分中国。日本强迫清政府订立关于结束中日甲午战争的马关条约。俄、法、德三国以 迫使日本交还辽东半岛有功向中国索取报酬,德国租占胶州湾,俄国强租旅顺、大连,法国 租占了广州湾,而英国强租九龙与威海卫。帝国主义强盗的协议既成,清廷乃派大员乘通济 舰去山东,办理接收和转让手续,张伯苓随舰前往。船到威海卫的头一天,降下日本的太阳 旗,升起中国的青龙旗。第二天,又降下中国的青龙旗,升起英国的米字旗。张伯苓目睹这 场“国帜三易”的接收和转让仪式,亲自尝受了这一丧权辱国的场面,气愤填膺,五内俱裂 他从威海卫归来之后,认为海军报国无望,决定退役。 甲午之战是中国大失败的开始。海军军舰全军覆没,这次大失败的教训,激励了张伯苓 的志气,坚定了他一生的爱国热忱。当时科举虽还未废,而要求变法维新以求富强,已成 为一般有志青年的愿望。张伯苓决心创办新式教育。适值天津名绅严范孙倡办新学,1898张伯苓管理实践:廉洁奉公 知人善任 郑致光 张伯苓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他在青年时期,目睹清政府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列强 对中国的欺凌,立志兴办教育,用爱国精神和科学知识教育青年,以达到抵御外侮,振兴 中华的目的。他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历尽艰辛,刻苦奋斗,颠扑躅蹶,矢志不渝。他 从传授“新学”的家馆开始,一步一步办起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 庆南开中学,为国家培育了众多杰出的人才。 一、家世生平 张伯苓,名寿春,宇伯苓。1876 年 4 月 5 日生于天津。其祖父张虔,为国学生,因屡 试不第,致疯狂病逝,年仅三十八岁。其父张云藻,为独生子,且兼继承五门,不以科举功 名为重,酷爱音乐,醉心骑射,访求名师,弹拉吹打,无一不精,尤擅长琵琶,天津人称之 为“琵琶张”。 张伯苓六岁时入私塾读书。白天在义学里念《三字经》、《千字文》,放学回家后,其父 再辅以教导和讲解,督促甚严。在这种义学中使张伯苓接触了更多的贫家子弟。 1891 年,张伯苓考入北洋水师学堂。 北洋水师学堂是洋务代表人物、北洋大臣李鸿章为培植北洋海军人才而建立的。学堂总 办是船政大臣吴虞成,总教习是近代启蒙思想家、主张变法维新的严复。教习多半是留英学 生。用的是洋文,念的是洋书。总之,到这里来上学,叫做上洋学。清政府为吸引学生,不 但学费全免,还管吃管住,这对家境日趋贫困的张伯苓确有很大的吸引力。 张伯苓在水师学堂如饥似渴地学习近代科学知识,大开眼界。他是航海驾驶班最好的学 生,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严复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 按《北洋海军章程》规定:“驾驶班学生在学堂习完四年毕业,派上练船学习船艺一年, 送原学堂再习三月,然后拨人枪炮练船,再学三月。考核及格,派归兵船差遣补用。” 1894 年,张伯苓等十八名同学完成堂课,被派往北洋水师舰队实习。时值朝鲜东学党 之变,清政府出兵平乱,日本也趁机出兵寻衅,遂引起中日甲午战争。战争既起,清政府的 海陆军被击溃,于是急调北洋水师增援。张伯苓随北洋水师舰队参加了这一历史性战役。9 月 17 日,日本海军中将伊东佑享率领联合舰队袭击北洋水师,在波涛汹涌的黄海海面上发 生了一场大海战。双方激战五个多小时,互有损伤。张伯苓又随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海军基 地。1895 年 1 月,日本组成山东作战军,海陆两路夹击威海卫,丁汝昌等将士在腹背受敌 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战斗。2 月 12 日敌军占据刘公岛,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张伯苓随北洋 水师舰队开始参战时,第一艘兵船才出海,就被日舰击沉。张伯苓含泪饮恨与众人返师归来。 这是张伯苓的爱国热忱受到的第一次沉重的打击。 1897 年,承甲午败绩,国事日颓,英、德、法、俄、日等帝国主义列强,纷纷染指, 妄图瓜分中国。日本强迫清政府订立关于结束中日甲午战争的马关条约。俄、法、德三国以 迫使日本交还辽东半岛有功向中国索取报酬,德国租占胶州湾,俄国强租旅顺、大连,法国 租占了广州湾,而英国强租九龙与威海卫。帝国主义强盗的协议既成,清廷乃派大员乘通济 舰去山东,办理接收和转让手续,张伯苓随舰前往。船到威海卫的头一天,降下日本的太阳 旗,升起中国的青龙旗。第二天,又降下中国的青龙旗,升起英国的米字旗。张伯苓目睹这 场“国帜三易”的接收和转让仪式,亲自尝受了这一丧权辱国的场面,气愤填膺,五内俱裂。 他从威海卫归来之后,认为海军报国无望,决定退役。 甲午之战是中国大失败的开始。海军军舰全军覆没,这次大失败的教训,激励了张伯苓 的志气,坚定了他一生的爱国热忱。当时科举虽还未废, 而要求变法维新以求富强,已成 为一般有志青年的愿望。张伯苓决心创办新式教育。适值天津名绅严范孙倡办新学,1898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