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3、根据允许开采模数确定井数(N)和井间距离(D) 该种方法的前提条件是计划的开采量应等于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量,以保持灌区内地下水 量的收、支平衡 首先按下式计算每km范围内的井数 Mb 式中:N一一每km面积上的平均井数:Mb——含水层的允许开采模数m3/(km22), 可根据区内地下水补给量与含水层面积之比,或类似井灌区开采量与稳定的开采水位降落漏 斗面积之比确定:式中其它符号意义同(1)式。 当允许开采模数已知时,亦可按下式求得合理的井距(D): 100100 (6) Mb 式中井距D的单位为m。按这种方法计算出的井距,可以保证地下水收支平衡,但不 能保证满足全部土地灌溉需水量的要求,不足部分,也只有用其它方法解决 91.32大口井的布局 在地下水位埋藏浅,含水层不厚和富水性较好的条件下,宜用大口井取水。井深根据含 水层埋深、设计水位降深、地下水位变幅、吸水管足阀下保留水深及井底反滤层厚度等确定 井径根据出水量大小、抽水设备安装位置及施工条件等确定。对于非完整大口井,井径与出 水量一般呈直线关系,但当井径大到一定程度后,出水量增加很少。 含水层厚度为5-10m时,多采用井壁进水的完整井:含水层厚度大于10m,一般采用 井底进水或井底井壁同时进水的非完整井,井底距不透水层不小于10~20m 完整式大口井井壁进水孔形式可以分为:水平进水孔、斜形进水孔和无砂混凝土透水井 壁,同时,井底应深入不透水层,并设置沉砂坑。非完整式大口井井底进水(或井底井壁同 时进水),井底进水必须做反滤层3-4层,防止井底涌砂,当然非完整式大口井也可采用 井底井壁同时进水,井壁进水形式与完整井井壁进水形式相同。 9133辐射式的分布 辐射井位置选择和平面布置的形式,根据集水类型,一般可分为四种布置形式,各自位 置选择的原则如表4所示: 表4辐射井布置形式及位置选择 集水类型 布置形式 位置选择原则 集水井设在岸边或滩地,辐射管|1.集取河床渗透水时,应选河床稳 集取河床渗透水 伸入河床下 定,水质较清,流速较大,有一定3、根据允许开采模数确定井数( N )和井间距离( D ) 该种方法的前提条件是计划的开采量应等于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量,以保持灌区内地下水 量的收、支平衡。 首先按下式计算每 2 km 范围内的井数 Q t T Mb N   = (5) 式中: N ——每 2 km 面积上的平均井数; Mb ——含水层的允许开采模数 m3/(km2·a), 可根据区内地下水补给量与含水层面积之比,或类似井灌区开采量与稳定的开采水位降落漏 斗面积之比确定;式中其它符号意义同(1)式。 当允许开采模数已知时,亦可按下式求得合理的井距( D ): Mb Q t T N D   = = 1000 1000 (6) 式中井距 D 的单位为 m。按这种方法计算出的井距,可以保证地下水收支平衡,但不 能保证满足全部土地灌溉需水量的要求,不足部分,也只有用其它方法解决。 9.1.3.2 大口井的布局 在地下水位埋藏浅,含水层不厚和富水性较好的条件下,宜用大口井取水。井深根据含 水层埋深、设计水位降深、地下水位变幅、吸水管足阀下保留水深及井底反滤层厚度等确定。 井径根据出水量大小、抽水设备安装位置及施工条件等确定。对于非完整大口井,井径与出 水量一般呈直线关系,但当井径大到一定程度后,出水量增加很少。 含水层厚度为 5—10m 时,多采用井壁进水的完整井;含水层厚度大于 10m,一般采用 井底进水或井底井壁同时进水的非完整井,井底距不透水层不小于 1.0~2.0m。 完整式大口井井壁进水孔形式可以分为:水平进水孔、斜形进水孔和无砂混凝土透水井 壁,同时,井底应深入不透水层,并设置沉砂坑。非完整式大口井井底进水(或井底井壁同 时进水),井底进水必须做反滤层 3—4 层,防止井底涌砂,当然非完整式大口井也可采用 井底井壁同时进水,井壁进水形式与完整井井壁进水形式相同。 9.1.3.3 辐射式的分布 辐射井位置选择和平面布置的形式,根据集水类型,一般可分为四种布置形式,各自位 置选择的原则如表 4 所示: 表 4 辐射井布置形式及位置选择 集水类型 布置形式 位置选择原则 集取河床渗透水 集水井设在岸边或滩地,辐射管 伸入河床下 1.集取河床渗透水时,应选河床稳 定,水质较清,流速较大,有一定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