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病原生物学: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8~35°C,适温24-28°C。孢子囊直接萌发的最适 温度为25°C,间接萌发最适温度14°C。卵孢子形成和萌发最适温度为24°C。在PDA培 养基上生长缓慢,在利马豆培养基和自来水中可形成大量孢子囊。病组织中可形成大量卵孢 子,卵孢子有休眠期,形成后30天才能萌发。土壤、根部分泌液及低营养水平均有助于卵 孢子萌发。光照和换水有利于游动孢子产生和萌发 病原菌生理分化: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寄生专化性很强,除为害大豆外,也可侵害羽扁豆 属、菜豆、碗豆。侵染苜蓿和三叶草的疫霉是另外一个专化型。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生理小种 分化十分明显,美国已报道39个生理小种,澳大利亚已鉴定出生理小种1、4、13、15号和 个未定名小种。大豆主产国阿根廷用美国的大豆疫霉根病菌小种鉴别寄主体系对该国46 个大豆疫霉根腐病菌菌株进行鉴定,发现所有菌系均为1号小种,阿根廷推广的多数品种都 感病。我国的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来自何处尚不清楚,急需建立自己的小种鉴别体系,进一步 研究小种分布和消长。 病害循环 初侵染:此病为典型土传病害。初侵染来源于土壤大豆残体中的卵孢子。卵孢子在土中 可存活多年,条件适宜萌发形成孢子囊,当土壤水份饱和时孢子囊产生大量游动孢子,游动 孢子附着于种子或幼苗根上,进而萌发侵染。 传播:灌溉实验表明,无论是刚播种以后或植株较大时灌溉,都会加重大豆疫霉根腐病 的发生。这是因为土壤水分饱和,不仅有利于孢子囊释放大量游动孢子,而且水流还可直接 传播。水对发病十分重要。带病土壤飞溅引起的叶部侵染会导致比根部侵染严重得多的叶部 病害症状。 侵入与发病:当土壤中有自由水时,孢子囊萌发产生大量游动孢子,随水传播,侵入寄 主根部。病菌在根的细胞间生长,形成球状或指状吸器吸收营养,引起发病。 再侵染:生长季节中病组织上可以迅速地不断形成孢子囊,并萌发形成游动孢子进行再 侵染。在大豆生长期内可进行多次再侵染。但寄主以苗期为最易感病,随着植株生长发育, 寄主抗病性也随之增强 发病条件 此病的发生与流行主要决定于品种抗病性,土壤湿度,栽培方法和耕作制度等 品种抗病性:品种抗病性对发病流行程度影响很大。大豆抗病品种较易获得,但由于不 断出现新的生理小种,抗性极易丧失。美国利用抗病品种曾一度控制了该病大面积危害,如 1964年推广抗病品种 Harosoy63,疫区大部分都种植含有相同抗性基因(Rps1)的品种,疫 病在生产上危害不大,但1965年出现小种2号,1972~1978年又相继出现3、4、9号小种 使老疫区的危害再度加重 土壤湿度:是影响该病流行重要因素。土壤含水量饱和是卵孢子萌发形成孢子囊的必要 条件。孢子囊必须在有水的条件下才能释放游动孢子,有水时间越长,释放游动孢子越多。病原生物学: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 8~35C,适温 24~28C。孢子囊直接萌发的最适 温度为 25C ,间接萌发最适温度 14C 。卵孢子形成和萌发最适温度为 24C。在 PDA 培 养基上生长缓慢,在利马豆培养基和自来水中可形成大量孢子囊。病组织中可形成大量卵孢 子,卵孢子有休眠期,形成后 30 天才能萌发。土壤、根部分泌液及低营养水平均有助于卵 孢子萌发。光照和换水有利于游动孢子产生和萌发。 病原菌生理分化: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寄生专化性很强,除为害大豆外,也可侵害羽扁豆 属、菜豆、碗豆。侵染苜蓿和三叶草的疫霉是另外一个专化型。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生理小种 分化十分明显,美国已报道 39 个生理小种,澳大利亚已鉴定出生理小种 1、4、13、15 号和 一个未定名小种。大豆主产国阿根廷用美国的大豆疫霉根病菌小种鉴别寄主体系对该国 46 个大豆疫霉根腐病菌菌株进行鉴定,发现所有菌系均为 1 号小种,阿根廷推广的多数品种都 感病。我国的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来自何处尚不清楚,急需建立自己的小种鉴别体系,进一步 研究小种分布和消长。 病害循环 初侵染:此病为典型土传病害。初侵染来源于土壤大豆残体中的卵孢子。卵孢子在土中 可存活多年,条件适宜萌发形成孢子囊,当土壤水份饱和时孢子囊产生大量游动孢子,游动 孢子附着于种子或幼苗根上,进而萌发侵染。 传播:灌溉实验表明,无论是刚播种以后或植株较大时灌溉,都会加重大豆疫霉根腐病 的发生。这是因为土壤水分饱和,不仅有利于孢子囊释放大量游动孢子,而且水流还可直接 传播。水对发病十分重要。带病土壤飞溅引起的叶部侵染会导致比根部侵染严重得多的叶部 病害症状。 侵入与发病:当土壤中有自由水时,孢子囊萌发产生大量游动孢子,随水传播,侵入寄 主根部。病菌在根的细胞间生长,形成球状或指状吸器吸收营养,引起发病。 再侵染:生长季节中病组织上可以迅速地不断形成孢子囊,并萌发形成游动孢子进行再 侵染。在大豆生长期内可进行多次再侵染。但寄主以苗期为最易感病,随着植株生长发育, 寄主抗病性也随之增强。 发病条件 此病的发生与流行主要决定于品种抗病性,土壤湿度,栽培方法和耕作制度等。 品种抗病性:品种抗病性对发病流行程度影响很大。大豆抗病品种较易获得,但由于不 断出现新的生理小种,抗性极易丧失。美国利用抗病品种曾一度控制了该病大面积危害,如 1964 年推广抗病品种 HarosoY63,疫区大部分都种植含有相同抗性基因(Rps1)的品种,疫 病在生产上危害不大,但 1965 年出现小种 2 号,1972~1978 年又相继出现 3、4、9 号小种, 使老疫区的危害再度加重。 土壤湿度:是影响该病流行重要因素。土壤含水量饱和是卵孢子萌发形成孢子囊的必要 条件。孢子囊必须在有水的条件下才能释放游动孢子,有水时间越长,释放游动孢子越多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