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刘清瑞,等110kV数字化变电站的关键技术 -241- 现智能化,二次接线大大简化。整个变电站的信息 根据EC61850标准的定义,110kV数字化 模型,包括数据模型和功能模型,都采用统一模式: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在逻辑结构上可分为三个层次, 各类设备的数据通信都采用开放的统一的通信协 分别为“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各 议,实现所有数据的无缝交换;所有信息的可靠性、 层次内部及层次之间采用高速数据网络通信。分述 完整性、实时性都能得到保证,数据测量精度高: 如下。 通信介质全部采用光纤来取代传统的电缆:各种设 (1)过程层:过程层是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的 备和功能共享统一的信息平台,避免设备的重复投 结合面,或者说是指智能化一次设备的智能化部分。 资,整个变电站的管理实现全面的自动化和信息化。 过程层的主要功能有:①实时电气量检测,主要是 与传统的变电站相比,数字化变电站的主要特 电流、电压、相位以及谐波分量的检测;②运行设 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0:一是一次设备智能化。 备的状态参数检测与统计,变电站需要进行状态参 一次设备被检测的信号回路和被控制的操作驱动回 数检测的设备主要有变压器、断路器、刀闸、母线 路采用微处理器和光电技术设计,用数字控制器及 电容器、电抗器、直流电源系统等,在线检测的内 数字公共信号网络取代传统的导线连接,即变电站 容主要有温度、压力、密度、绝缘、机械特性以及 二次回路中常规的继电器及其逻辑回路被智能电子 工作状态等数据:③操作控制执行与驱动,包括变 设备(ED)代替,常规的强电模拟信号和控制电 压器分接头调节控制,电容器、电抗器投切控制, 缆被光电数字信号和光纤代替;二是二次设备网络 断路器、刀闸的合分控制,直流电源充放电控制等。 化。变电站内常规的二次设备,如继电保护装置、 (2)间隔层:间隔层设备的主要功能是:①汇 防误闭锁装置、测量控制装置、远动装置、故障录 总本间隔过程层实时数据信息;②实施对一次设备 波装置、电压无功控制、同期操作装置以及正在发 的保护控制:③实施本间隔的操作闭锁;④实施操 展中的在线状态检测装置等全部基于标准化、模块 作同期及其它控制功能:⑤控制数据采集、统计计 化的微处理器设计,设备之间的连接全部采用高速 算及控制命令的优先级:⑥)承上启下的通信功能, 的网络通信,二次设备不再出现常规功能装置重复 即同时高速完成与过程层及站控层的网络通信功 的/O现场接口,通过网络真正实现数据共享和资 能。 源共享,常规的功能装置变成了逻辑功能模块:三 (3)站控层:站控层的主要功能是:①通过两 是运行管理自动化。变电站运行管理自动化系统应 级高速网络汇总全站的实时数据信息,不断刷新实 包括电力生产运行数据、状态记录统计无纸化;数 时数据库,按时登录历史数据库:②按既定规约将 据信息分层、分流交换自动化:变电站运行发生故 有关数据信息送向调度或控制中心;③接收调度或 障时能即时提供故障分析报告,指出故障原因,提 控制中心有关控制命令并转间隔层、过程层执行: 出故障处理意见:系统能自动发出变电站设备检修 ④具有在线可编程的全站操作闭锁控制功能;⑤具 报告,即常规的变电站设备“定期检修”改变为 有站内当地监控、人机联系功能,如显示、操作、 “状态检修”。可以说,变电站的数字化为变电站 打印、报警,以及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功能;⑧具 的运行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有对间隔层、过程层诸设备的在线维护、在线组态、 在线修改参数的功能;⑦具有变电站故障记录、故 2110kV数字化变电站的体系结构 障分析和操作培训功能。 在变电站自动化领域中,智能化电器的发展, 综上所述,一个典型的通用110kV数字化变电 特别是智能开关、电子式互感器等机电一体化设备 站系统,必须使用电子式互感器替代传统的电磁式 的出现,使变电站自动化技术进入了数字化的新阶 互感器:硬件平台采用基于嵌入式双以太网、带光 段。在110KV电压等级的数字化变电站中,保护装 纤收发接口的数字式保护测控通信平台,支持数字 置、测控装置、故障录波及其它自动装置的/O单 信号和模拟信号的输入;以EC-61850为全站各层 元,如AD变换、光隔离器件、控制操作回路等将 内部以及各层之间的统一通信规约,并兼容以前的 独立出来作为智能化一次设备的一部分。反言之, 其它通信协议:其继电保护、测控单元、远动设备、 智能化一次设备的数字化传感器、数字化控制回路 后台监控系统、保护故障信息子站系统、故障录波 将代替常规继电保护、测控等装置的/O部分,并 等能够无缝集成多种型号的产品而不存在任何互操 将保护、监控装置小型化、紧凑化,完整地就地安 作问题:站控层实时数据库采用与EC61850的模 装在开关柜上,实现了变电站设备的机电一体化设 型一致的建模方法。 计,使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刘清瑞,等110 kV数字化变电站的关键技术 .241. 现智能化,二次接线大大简化。整个变电站的信息 模型,包括数据模型和功能模型,都采用统一模式; 各类设备的数据通信都采用开放的统一的通信协 议,实现所有数据的无缝交换;所有信息的可靠性、 完整性、实时性都能得到保证,数据测量精度高; 通信介质全部采用光纤来取代传统的电缆;各种设 备和功能共享统一的信息平台,避免设备的重复投 资,整个变电站的管理实现全面的自动化和信息化。 与传统的变电站相比,数字化变电站的主要特 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H1:一是一次设备智能化。 一次设备被检测的信号回路和被控制的操作驱动回 路采用微处理器和光电技术设计,用数字控制器及 数字公共信号网络取代传统的导线连接,即变电站 二次回路中常规的继电器及其逻辑回路被智能电子 设备(mD)代替,常规的强电模拟信号和控制电 缆被光电数字信号和光纤代替;二是二次设备网络 化。变电站内常规的二次设备,如继电保护装置、 防误闭锁装置、测量控制装置、远动装置、故障录 波装置、电压无功控制、同期操作装置以及正在发 展中的在线状态检测装置等全部基于标准化、模块 化的微处理器设计,设备之间的连接全部采用高速 的网络通信,二次设备不再出现常规功能装置重复 的I/O现场接口,通过网络真正实现数据共享和资 源共享,常规的功能装置变成了逻辑功能模块;三 是运行管理自动化。变电站运行管理自动化系统应 包括电力生产运行数据、状态记录统计无纸化;数 据信息分层、分流交换自动化;变电站运行发生故 障时能即时提供故障分析报告,指出故障原因,提 出故障处理意见;系统能自动发出变电站设备检修 报告,即常规的变电站设备“定期检修”改变为 “状态检修”。可以说,变电站的数字化为变电站 的运行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 110 kV数字化变电站的体系结构 在变电站自动化领域中,智能化电器的发展, 特别是智能开关、电子式互感器等机电一体化设备 的出现,使变电站自动化技术进入了数字化的新阶 段。在110KV电压等级的数字化变电站中,保护装 置、测控装置、故障录波及其它自动装置的I/O单 元,如A/D变换、光隔离器件、控制操作回路等将 独立出来作为智能化一次设备的一部分。反言之, 智能化一次设备的数字化传感器、数字化控制回路 将代替常规继电保护、测控等装置的I/O部分,并 将保护、监控装置小型化、紧凑化,完整地就地安 装在开关柜上,实现了变电站设备的机电一体化设 计,使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根据mC61850标准的定义崎1,110 kV数字化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在逻辑结构上可分为三个层次, 分别为“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各 层次内部及层次之间采用高速数据网络通信。分述 如下。 ‘ (1)过程层:过程层是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的 结合面,或者说是指智能化一次设备的智能化部分。 过程层的主要功能有:①实时电气量检测,主要是 电流、电压、相位以及谐波分量的检测;②运行设 备的状态参数检测与统计,变电站需要进行状态参 数检测的设备主要有变压器、断路器、刀闸、母线\ 电容器、电抗器、直流电源系统等,在线检测的内 容主要有温度、压力、密度、绝缘、机械特性以及 工作状态等数据:③操作控制执行与驱动,包括变 压器分接头调节控制,电容器、电抗器投切控制, 断路器、刀闸的合分控制,直流电源充放电控制等。 (2)间隔层:间隔层设备的主要功能是:①汇 总本间隔过程层实时数据信息;②实施对一次设备 的保护控制;③实施本间隔的操作闭锁;④实施操 作同期及其它控制功能;⑤控制数据采集、统计计 算及控制命令的优先级;⑥)承上启下的通信功能, 即同时高速完成与过程层及站控层的网络通信功 能。 (3)站控层:站控层的主要功能是:①通过两 级高速网络汇总全站的实时数据信息,不断刷新实 时数据库,按时登录历史数据库:②按既定规约将 有关数据信息送向调度或控制中心;⑨接收调度或 控制中心有关控制命令并转间隔层、过程层执行; ④具有在线可编程的全站操作闭锁控制功能;⑤具 有站内当地监控、人机联系功能,如显示、操作、 打印、报警,以及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功能;⑥具 有对间隔层、过程层诸设备的在线维护、在线组态、 在线修改参数的功能;⑦具有变电站故障记录、故 ·障分析和操作培训功能。 综上所述,一个典型的通用110 kV数字化变电 站系统,必须使用电子式互感器替代传统的电磁式 互感器;硬件平台采用基于嵌入式双以太网、带光 纤收发接口的数字式保护测控通信平台,支持数字 信号和模拟信号的输入;以IEC.61850为全站各层 内部以及各层之间的统一通信规约,并兼容以前的 其它通信协议;其继电保护、测控单元、远动设备、 后台监控系统、保护故障信息子站系统、故障录波 等能够无缝集成多种型号的产品而不存在任何互操 作问题:站控层实时数据库采用与IEC 61850的模 型一致的建模方法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