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四、新诗的“规范化”一—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 (4)新月派提倡“规范化”,标志着新诗的艺术探求进入了更为自觉的阶段。这里要着重 了解“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和形式格律化主张。所谓“理性”是指艺术上克制,并非 般所说的诗的哲理化,其目标是要纠正“五四”新诗中滥用的直抒胸臆和极端的感伤主义, 转为将主观情愫客观对象化,追求诗的蕴藉含蓄和非个人化倾向。这一点,可以通过分析闻 多的《口供》等作品来加深理解。与此相关的是“和谐”与“均齐”的诗美追求,和以“三 美”为标准的“新诗格律化”主张。此为本章重点,也是难点。在掌握其有关知识的同时, 最好能深入思考新月派的诗学主张为何可以理解为是“在新诗和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 桥梁”,并在经过新诗运动激烈反传统并立住脚跟之后,重新与中国诗传统的主流(尤其是唐 诗宋词)取得衔接与联系。 (5)本章的另一重点是评述闻一多与徐志摩的诗作。比较而言,这会更多地引起同学们 的兴趣。关于闻诗,应细读《忆菊》、《发现》、《一句话》和《死水》等名作,不止于一般地 用爱国主义去解释,还应看到中西文学冲突所引起的心理、情感和思想上的矛盾和痛苦。若 再深入一步,也可以探讨“东方主义”文化观与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感受,是如何复杂地 交织涌现于闻一多诗中的。学习中注意体味闻诗的矛盾张力与沉郁的风格,及其试验“新诗 格律”的得失。对徐志摩其人其诗,可称为“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他的活泼潇洒个性, 不羁的才华,以及对爱、美与自由的热烈追求,形成了诗歌中特有的飞动飘逸的风格。对徐 诗要注意运用直观的把握,即在阅读中整体感受其情绪和韵味,和那相应的节奏诗律。不妨 选读《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等名作,认真朗读和品味。徐志摩是新月派前期与后期的 重镇,其在30年代的创作情况可以合并于此讨论。此外,可以细读朱湘的代表作《采莲曲》 对这一性格焦躁、诗风却有“东方的静的美丽”和古典美的诗人,也有大致的了解。 五、“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 (6)这一节的知识点有三个:一是纯诗的概念,1g26年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 封信》中指出,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与表现方式,强调暗示与朦胧。另一诗人王独清则 提倡诗中感觉的表达。他们的意见代表了当时对新诗“非格律”化的不满与反拨。二是李金 发的象征派诗。可举出《弃妇》等作品,进行细读评析。此为难点,可以参照“评论节录” 中的有关赏析文。把握这一类诗的关键,是抓住“多远取喻”,即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 以及意象跳跃、暗示和感官呈像等手法。借此还可以对诗坛常有争议的“朦胧”“晦涩”的 一路诗歌有所理解。三是“早期象征诗派”,除了解李金发等的创作和上述有关诗论,还应 从“又一次历史的反拨”角度去理解这一诗派的文学史地位。在推进新诗艺术探求方面,新四、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 (4)新月派提倡“规范化”,标志着新诗的艺术探求进入了更为自觉的阶段。这里要着重 了解“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和形式格律化主张。所谓“理性”是指艺术上克制,并非 一般所说的诗的哲理化,其目标是要纠正“五四”新诗中滥用的直抒胸臆和极端的感伤主义, 转为将主观情愫客观对象化,追求诗的蕴藉含蓄和非个人化倾向。这一点,可以通过分析闻 一多的《口供》等作品来加深理解。与此相关的是“和谐”与“均齐”的诗美追求,和以“三 美”为标准的“新诗格律化”主张。此为本章重点,也是难点。在掌握其有关知识的同时, 最好能深入思考新月派的诗学主张为何可以理解为是“在新诗和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 桥梁”,并在经过新诗运动激烈反传统并立住脚跟之后,重新与中国诗传统的主流(尤其是唐 诗宋词)取得衔接与联系。 (5)本章的另一重点是评述闻一多与徐志摩的诗作。比较而言,这会更多地引起同学们 的兴趣。关于闻诗,应细读《忆菊》、《发现》、《一句话》和《死水》等名作,不止于一般地 用爱国主义去解释,还应看到中西文学冲突所引起的心理、情感和思想上的矛盾和痛苦。若 再深入一步,也可以探讨“东方主义”文化观与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感受,是如何复杂地 交织涌现于闻一多诗中的。学习中注意体味闻诗的矛盾张力与沉郁的风格,及其试验“新诗 格律”的得失。对徐志摩其人其诗,可称为“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他的活泼潇洒个性, 不羁的才华,以及对爱、美与自由的热烈追求,形成了诗歌中特有的飞动飘逸的风格。对徐 诗要注意运用直观的把握,即在阅读中整体感受其情绪和韵味,和那相应的节奏诗律。不妨 选读《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等名作,认真朗读和品味。徐志摩是新月派前期与后期的 重镇,其在 30 年代的创作情况可以合并于此讨论。此外,可以细读朱湘的代表作《采莲曲》, 对这一性格焦躁、诗风却有“东方的静的美丽”和古典美的诗人,也有大致的了解。 五、“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 (6)这一节的知识点有三个:一是纯诗的概念,1g26 年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一 封信》中指出,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与表现方式,强调暗示与朦胧。另一诗人王独清则 提倡诗中感觉的表达。他们的意见代表了当时对新诗“非格律”化的不满与反拨。二是李金 发的象征派诗。可举出《弃妇》等作品,进行细读评析。此为难点,可以参照“评论节录” 中的有关赏析文。把握这一类诗的关键,是抓住“多远取喻”,即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 以及意象跳跃、暗示和感官呈像等手法。借此还可以对诗坛常有争议的“朦胧”“晦涩”的 一路诗歌有所理解。三是“早期象征诗派”,除了解李金发等的创作和上述有关诗论,还应 从“又一次历史的反拨”角度去理解这一诗派的文学史地位。在推进新诗艺术探求方面,新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