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268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0卷 4000r 2.3摩擦对金属流动的影响 -0.3 3500 =0.1 采用MARC软件,通过改变上下接触界面的摩 3000 0 擦条件,对试样变形进行了二维有限元模拟过程,其 Z2500 52000 变形后试样形状以及等效应变如图6所示.从图6 解1500H 看出:当上下界面摩擦一致时,变形后试样形状以及 1000 等效应变为对称分布;当上下接触面之间的摩擦不 500 同时,试样形状以及等效应变将呈现非对称分布,而 20406080100120140 增量步 且随着上下接触面之间摩擦因数的差值增大,其非 对称性也随之增大,当上接触面摩擦大于下接触面 图3不同摩擦的载荷 摩擦时,试样形状呈现“U”字型0).这是因为上接 Fig.3 Load in different friction conditions 触面摩擦大,靠近接触面的难变形部位比下接触面 2.2摩擦对宽展的影响 大,导致上接触面金属的流动速度比下接触面金属 采用MARC软件对同一材料不同摩擦条件下 的流动速度慢;又由于试样是一个整体,因此金属流 的材料变形进行了三维热力耦合有限元分析,不同 动快的部位将受到金属流动慢部位的拉力作用,导 摩擦条件下,变形区中心线(也即试样中心)到变形 致变形后的试样呈“U”字型,从等效应变分布看 区端部(延伸方向的端部,也即模子宽度方向)的宽 出:与上接触面相接触的难变形区很大,此处的金属 展如图4所示.由于试样变形过程是对称的,图中 几乎没有流动:下接触面摩擦比较小,金属的死区比 只画出了变形区的半宽展的情况.由图4看出,随 较小,说明此处金属发生了强烈的流动现象·根据 着距试样中心距离的增加,三条曲线都呈现下降趋 滑移线场理论分析,当上下接触面摩擦一致,呈对称 势.这是因为在变形区端部,试样变形受外端作用 分布时,变形区与刚性区的滑移线为与接触面呈 影响严重,外端严格限制了试样的宽展.随着摩擦 45°对称分布,并且在中间以水平线过渡,也即金属 因数的增加,宽展是逐渐减小的,亦即接触面上的摩 上下流动是相等的,与图6(a)所示的情况一致.当 擦对宽展方向的作用大于其延伸方向的作用,使材 上下接触面之间的摩擦不一致时,滑移线与摩擦因 料的延伸增大,宽展减小),同时从图5也可以看 数大的接触面之间的夹角将大于45°,与摩擦因数 出:当摩擦因数为0时,变形区端部(宽展方向的端 小的接触面之间的夹角将小于45°,而且随着上下 部,也即模子长度方向)形状呈现明显的曲线型,而 接触面之间摩擦因数差值的增大,滑移线与接触面 且比较光滑;当摩擦因数为0.5时,变形区端部形状 之间的夹角偏离45越大,也就是图6(b)~(d)的情 也呈现曲线型,此时曲线没有摩擦因数为0时光滑; 形.这是因为在大于45°情况下,金属流动受到的阻 当摩擦因数达到1时,变形区端部形状将呈现直线 力大,流动难以进行;小于45°情况下,金属流动受 型,此时的宽展比较小,导致整个变形区比较平直 到的阻力小,流动很容易进行山.为了验证此现 26r 象,在自制的大试样平面应变热模拟试验机上,室温 24 下对纯铝试样进行了变形分析,一种情况是上下模 。-0 +-0.5 具与试样上下接触面都没有润滑剂,均为粗糙条件; 21 +=1.0 另一种情况为上模具以及试样的上接触面无润滑即 保持粗糙,下模具以及试样的下接触面采用液压油 19 18 对其润滑.变形后的试样形状如图7所示,从图7 17 也可看出:在上下接触面均无润滑的条件下,也即摩 2 46810121416 距中心线距离mm 擦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变形后的试样为对称形状:当 上接触面无润滑,下接触面采用液压油润滑的情况 图4摩擦对试样宽展的影响 下,变形后的试样呈现出“U”字型分布,而且下接触 Fig.4 Effect of friction coefficient on lateral spread 面的延伸明显大于上接触面的延伸图3 不同摩擦的载荷 Fig.3 Load in different friction conditions 2∙2 摩擦对宽展的影响 采用 MARC 软件对同一材料不同摩擦条件下 的材料变形进行了三维热力耦合有限元分析.不同 摩擦条件下‚变形区中心线(也即试样中心)到变形 区端部(延伸方向的端部‚也即模子宽度方向)的宽 展如图4所示.由于试样变形过程是对称的‚图中 只画出了变形区的半宽展的情况.由图4看出‚随 着距试样中心距离的增加‚三条曲线都呈现下降趋 势.这是因为在变形区端部‚试样变形受外端作用 影响严重‚外端严格限制了试样的宽展.随着摩擦 因数的增加‚宽展是逐渐减小的‚亦即接触面上的摩 擦对宽展方向的作用大于其延伸方向的作用‚使材 料的延伸增大‚宽展减小[9].同时从图5也可以看 出:当摩擦因数为0时‚变形区端部(宽展方向的端 部‚也即模子长度方向)形状呈现明显的曲线型‚而 且比较光滑;当摩擦因数为0∙5时‚变形区端部形状 也呈现曲线型‚此时曲线没有摩擦因数为0时光滑; 当摩擦因数达到1时‚变形区端部形状将呈现直线 型‚此时的宽展比较小‚导致整个变形区比较平直. 图4 摩擦对试样宽展的影响 Fig.4 Effect of friction coefficient on lateral spread 2∙3 摩擦对金属流动的影响 采用 MARC 软件‚通过改变上下接触界面的摩 擦条件‚对试样变形进行了二维有限元模拟过程‚其 变形后试样形状以及等效应变如图6所示.从图6 看出:当上下界面摩擦一致时‚变形后试样形状以及 等效应变为对称分布;当上下接触面之间的摩擦不 同时‚试样形状以及等效应变将呈现非对称分布‚而 且随着上下接触面之间摩擦因数的差值增大‚其非 对称性也随之增大.当上接触面摩擦大于下接触面 摩擦时‚试样形状呈现“U”字型[10].这是因为上接 触面摩擦大‚靠近接触面的难变形部位比下接触面 大‚导致上接触面金属的流动速度比下接触面金属 的流动速度慢;又由于试样是一个整体‚因此金属流 动快的部位将受到金属流动慢部位的拉力作用‚导 致变形后的试样呈“U” 字型.从等效应变分布看 出:与上接触面相接触的难变形区很大‚此处的金属 几乎没有流动;下接触面摩擦比较小‚金属的死区比 较小‚说明此处金属发生了强烈的流动现象.根据 滑移线场理论分析‚当上下接触面摩擦一致‚呈对称 分布时‚变形区与刚性区的滑移线为与接触面呈 45°对称分布‚并且在中间以水平线过渡‚也即金属 上下流动是相等的‚与图6(a)所示的情况一致.当 上下接触面之间的摩擦不一致时‚滑移线与摩擦因 数大的接触面之间的夹角将大于45°‚与摩擦因数 小的接触面之间的夹角将小于45°‚而且随着上下 接触面之间摩擦因数差值的增大‚滑移线与接触面 之间的夹角偏离45°越大‚也就是图6(b)~(d)的情 形.这是因为在大于45°情况下‚金属流动受到的阻 力大‚流动难以进行;小于45°情况下‚金属流动受 到的阻力小‚流动很容易进行[11].为了验证此现 象‚在自制的大试样平面应变热模拟试验机上‚室温 下对纯铝试样进行了变形分析.一种情况是上下模 具与试样上下接触面都没有润滑剂‚均为粗糙条件; 另一种情况为上模具以及试样的上接触面无润滑即 保持粗糙‚下模具以及试样的下接触面采用液压油 对其润滑.变形后的试样形状如图7所示.从图7 也可看出:在上下接触面均无润滑的条件下‚也即摩 擦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变形后的试样为对称形状;当 上接触面无润滑‚下接触面采用液压油润滑的情况 下‚变形后的试样呈现出“U”字型分布‚而且下接触 面的延伸明显大于上接触面的延伸. ·1268·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30卷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