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818 工程科学学报,第42卷,第7期 料微观组织的影响,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会使奥 的材料延伸率和强塑积进行分析,1,20(如 氏体晶粒逐渐变大,形态由片层状转变为等轴状, 图4(a)所示),材料的强塑积与延伸率表现出了明 奥氏体含量增加但稳定性降低,奥氏体含量的增 显的正相关关系,所以要提高Fe-Mn-Al-C系中 加促进了TIP效应,但稳定性的过分降低会导致 锰钢的强韧性,充分研究其增塑机制尤为重要.而 塑性的恶化问退火时间对组织的影响与退火温度 临界退火工艺的样品在高强韧性方面(图中黄色 相似,随着时间的延长,CMn从铁素体向奥氏体 区域)相较于淬火+回火工艺更占优势.但有些场 配分,出现CMn的富集区,导致各区域奥氏体稳 合对材料的使用要求更偏重于强度,可以利用 定性不同,从而发生奥氏体的非连续转变,改善了 Q&T工艺牺牲过高的延伸率换取更高的强度.如 TRIP效应的延续性,39- 图4(b)所示7,对于Fe-8Mn-3A1-0.5C中锰钢, 除临界退火之外,轧后进行淬火+回火的工艺 Q&T处理后的样品虽强塑积不及IA处理的样品 也十分常见,指的是轧后样品加热到两相区保温 (45.7GPa%相较于61.4GPa%),但在保证足够塑 一段时间后水冷到室温,再加热到200~400℃回 性(延伸率为30.1%)的基础上抗拉强度达到1.5GPa 火后空冷至室温.图3(b)表示常见的淬火+回火工 以上 艺路径,路径4表示热轧后进行淬火+回火工艺 对于一些需要二次加工的部件,会要求材料 (HR+Q&T),路径5表示冷轧后进行淬火+回火工 有较低的屈强比(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的比值, 艺(CR+Q&T).在水冷过程中,奥氏体组织会有一 YR),即材料较容易发生塑性变形进行二次加工, 部分转变为马氏体,而过多的马氏体会严重降低 但不容易失效断裂.根据图4(b),Q&T工艺相较 材料的塑性,同时较低的奥氏体稳定性使TRIP效 于IA有更低的屈强比(0.6相较于0.84).而根据 应过快发生,回火过程会在回火马氏体中析出细 图55,,20川,文献中样品的屈强比与屈服强度呈 小的碳化物,并使C、Mn元素在奥氏体中富集,提 现出一定的正相关趋势,对于屈强比较高(大于 高奥氏体的稳定性,改善TIP效应的延续性,大 0.8)的样品,冷轧(黑色标识)样品的比例要大于 大改善材料的性能.Lee等s研究了回火温度对 热轧样品(红色标识).所以热轧后进行淬火+回火 Fe-8.8Mn-5.1Al-0.31C组织和性能的影响,100℃ 工艺的样品可以实现更低的屈强比.有关于屈强 回火100min后在回火马氏体上析出细小的渗碳 比更详细的研究可以从弹性模量和加工硬化行为 体,性能达到最佳(抗拉强度为1.56GPa,延伸率 人手 为16.8%):而随着回火温度的提高,析出物尺寸逐 3Fe-Mn-A-C系中锰钢的微观组织及演 渐增大,回火温度达到300℃时,析出物从渗碳体 变规律 转变为粗大的κ碳化物,性能有所下降(抗拉强度 为1.09GPa,延伸率为17%). Fe-Mn-Al-C系钢的微观组织主要以奥氏 将近几年有关于Fe-M-Al-C系中锰钢研究 体+铁素体为基体,对于锰含量比较高的情况,会 1600 a)▲RA (b) ▲CR+LA 1400 -IA 60 跟地r 1200 -Q&T CR+Q&T 1000 s 800 600 Specimen UTS/MPa YS/MPa TE/YR PSENGPa-) 400 QT300 1519.7921.7 0.1 0.6 457 30 1A700 1090.1 9178 56.30.84 614 200 20 0 0 10 2030405060 70 80 0.1 0.20.30.40.5 0.6 Total elongation/% Engineering strain UTS-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YS-yield strength;TE-total elongation:YR-yield ratio;PSE-product of strength and elongation 图4Fe-Mn-Al-C系中锰钢力学性能与工艺的关系.(a)中锰钢在不同工艺下的强塑积和延伸率分布:(b)Fe-8Mn-3A-0.5C两种工艺样品的工 程应力应变曲线切 Fig4 Relations between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processes of Fe-Mn-AL-C medium Mn steels:(a)PSE and TE distribution of Fe-Mn-Al-C medium Mn steels in different processes,(b)engineering stress-strain curves oftwo different processes in Fe-8Mn-3Al-0.5C料微观组织的影响,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会使奥 氏体晶粒逐渐变大,形态由片层状转变为等轴状, 奥氏体含量增加但稳定性降低,奥氏体含量的增 加促进了 TRIP 效应,但稳定性的过分降低会导致 塑性的恶化[5] . 退火时间对组织的影响与退火温度 相似,随着时间的延长,C/Mn 从铁素体向奥氏体 配分,出现 C/Mn 的富集区,导致各区域奥氏体稳 定性不同,从而发生奥氏体的非连续转变,改善了 TRIP 效应的延续性[5,39−41] . 除临界退火之外,轧后进行淬火+回火的工艺 也十分常见,指的是轧后样品加热到两相区保温 一段时间后水冷到室温,再加热到 200~400 ℃ 回 火后空冷至室温. 图 3(b)表示常见的淬火+回火工 艺路径,路径 4 表示热轧后进行淬火+回火工艺 (HR+Q&T),路径 5 表示冷轧后进行淬火+回火工 艺(CR+Q&T). 在水冷过程中,奥氏体组织会有一 部分转变为马氏体,而过多的马氏体会严重降低 材料的塑性,同时较低的奥氏体稳定性使 TRIP 效 应过快发生,回火过程会在回火马氏体中析出细 小的碳化物,并使 C、Mn 元素在奥氏体中富集,提 高奥氏体的稳定性,改善 TRIP 效应的延续性,大 大改善材料的性能. Lee 等[53] 研究了回火温度对 Fe–8.8Mn–5.1Al–0.31C 组织和性能的影响,100 ℃ 回火 100 min 后在回火马氏体上析出细小的渗碳 体,性能达到最佳(抗拉强度为 1.56 GPa,延伸率 为 16.8%);而随着回火温度的提高,析出物尺寸逐 渐增大,回火温度达到 300 ℃ 时,析出物从渗碳体 转变为粗大的 κ-碳化物,性能有所下降(抗拉强度 为 1.09 GPa,延伸率为 17%). 将近几年有关于 Fe−Mn−Al−C 系中锰钢研究 的 材 料 延 伸 率 和 强 塑 积 进 行 分 析 [5,11,20−41] ( 如 图 4(a)所示),材料的强塑积与延伸率表现出了明 显的正相关关系,所以要提高 Fe−Mn−Al−C 系中 锰钢的强韧性,充分研究其增塑机制尤为重要. 而 临界退火工艺的样品在高强韧性方面(图中黄色 区域)相较于淬火+回火工艺更占优势. 但有些场 合对材料的使用要求更偏重于强度 ,可以利用 Q&T 工艺牺牲过高的延伸率换取更高的强度. 如 图 4(b)所示[47] ,对于 Fe–8Mn–3Al–0.5C 中锰钢, Q&T 处理后的样品虽强塑积不及 IA 处理的样品 (45.7 GPa·% 相较于 61.4 GPa·%),但在保证足够塑 性(延伸率为 30.1%)的基础上抗拉强度达到 1.5 GPa 以上. 对于一些需要二次加工的部件,会要求材料 有较低的屈强比(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的比值, YR),即材料较容易发生塑性变形进行二次加工, 但不容易失效断裂. 根据图 4(b),Q&T 工艺相较 于 IA 有更低的屈强比(0.6 相较于 0.84). 而根据 图 5 [5,11,20−41] ,文献中样品的屈强比与屈服强度呈 现出一定的正相关趋势,对于屈强比较高(大于 0.8)的样品,冷轧(黑色标识)样品的比例要大于 热轧样品(红色标识). 所以热轧后进行淬火+回火 工艺的样品可以实现更低的屈强比. 有关于屈强 比更详细的研究可以从弹性模量和加工硬化行为 入手. 3    Fe−Mn−Al−C 系中锰钢的微观组织及演 变规律 Fe−Mn−Al−C 系钢的微观组织主要以奥氏 体+铁素体为基体,对于锰含量比较高的情况,会 70 60 50 40 30 20 0 30 40 10 Total elongation/% 50 70 PSE/(GPa· %) 20 60 80 HR+IA (a) CR+IA WR+IA HR+Q&T CR+Q&T 1200 1600 800 600 400 200 0 0 0.1 Engineering strain 0.2 0.4 Engineering stress/MPa 1400 1000 0.3 0.5 0.6 (b) IA Q&T Specimen UTS/MPa YS/MPa TE/% YR PSE/(GPa·%) QT300 1519.7 921.7 30.1 0.6 45.7 IA700 1090.1 917.8 56.3 0.84 61.4 UTS—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YS—yield strength;TE—total elongation;YR—yield ratio;PSE—product of strength and elongation 图 4 Fe–Mn–Al–C 系中锰钢力学性能与工艺的关系. (a)中锰钢在不同工艺下的强塑积和延伸率分布;(b)Fe–8Mn–3Al–0.5C 两种工艺样品的工 程应力应变曲线[47] Fig.4 Relations between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processes of Fe–Mn–Al–C medium Mn steels: (a) PSE and TE distribution of Fe–Mn–Al–C medium Mn steels in different processes; (b) engineering stress–strain curves of two different processes in Fe–8Mn–3Al–0.5C[47] · 818 · 工程科学学报,第 42 卷,第 7 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