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974· 工程科学学报,第38卷,第7期 尽管超高强钢结构件有诸多优点,但超高强钢的 图2是通过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对其进行高温 成形技术有待研究.室温下超高强钢强度达到900 拉伸的试验结果 MPa,变形抗力大P-,对成形设备和工艺要求都比较 路径方向 高:其塑韧性差,在冷成形过程中易产生韧性切向开 裂,对后期的加工、酸洗处理和使用留下隐患:其成形 后另一个特点是残余应力大,较大残余应力会导 致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过早屈服现象,从而降低产 路径1 路径2 品的承载能力和抗疲劳能力:同时,超高强钢的屈强比 大,成形后回弹量很大,这将大大降低产品尺寸精 度.为解决以上难题,本文采用局部加热辊压成形的 方法@,对汽车用高强钢方管进行二次辊压成形,研 究感应加热温度对其成形性能的影响. 1实验方案 40 1.1实验材料 实验以热轧酸洗QSTE700TM高强钢板冷弯得到 图1预成形方管截面尺寸(单位:mm) 的预成形方管为研究对象,其横截面尺寸如图1所示 Fig.I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sectional dimensions of the pre- QSTE700TM高强钢主要力学性能及化学成分见表1. formed tube(unit:mm) 表1QSTE700TM材料主要力学性能及化学成分(质量分数) Table 1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chemical component of QSTE700TM 屈服强度/ 抗拉强度/ 延伸率/ 质量分数/% MPa MPa C Si Mn Al Mo Nb+V+Ti 746.5 870.4 16.72 0.07 0.07 1.91 0.01 0.0020.0480.16 ≤0.22 900 60 管角部区域,实现方管的局部线性加热效果. 一一抗拉强度 800 一·一延伸率 50 700 600 500 300 20 200 200 400 600 800 温度℃ 图2QSTE700TM高强钢高温力学特性 1,3,4一辊压系统:2一感应线圈:5一方管 Fig.2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OSTE700TM high strength steel at 图3高强方管二次热辊压成形示意图 high temperature 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secondary hot roll forming of high strength square tubes 1.2实验装置及工艺 实验装置为带有感应加热设备的辊压成形系统 实验工艺路线为:将预成形方管通过孔型尺寸均 该系统将预成形超高强方管的矫直、弯角区局部加热 为40mm×40mm的辊压系统3和辊压系统4,对预成 和辊压成形融合为一体,如图3所示.图中所示的感 形方矩管矫直定型,以确保方管能够顺利进入线圈,实 应加热线圈2的截面尺寸及与方管的空间位置关系如 现对其角部线性加热-),通过定型矫直以及感应线 图4所示,该线圈设计的原则是尽可能实现弯角成形 圈2的调整,保证方管四个角部与线圈距离相等,从而 区域的局部线性加热效果,避免非成形区域组织性能 得到均匀的四个角部温度,并通过红外线温度测量装 的恶化.加热线圈沿方管纵向长度为100mm,其上镶 置及其反馈系统来确保所需要的温度,然后进入孔型 嵌有导磁体,本文利用感应加热的集肤效应、尖角效应 尺寸为38mm×38mm的辊压系统1对其热辊压成形 以及导磁体的“驱流”作用,使得磁场线主要集中于方 本文结合ANSYS的电磁热耦合有限元模拟获得方管工程科学学报,第 38 卷,第 7 期 尽管超高强钢结构件有诸多优点,但超高强钢的 成形技术有待研究. 室温下超高强钢强度达到 900 MPa,变形抗力大[2--3],对成形设备和工艺要求都比较 高; 其塑韧性差,在冷成形过程中易产生韧性切向开 裂,对后期的加工、酸洗处理和使用留下隐患; 其成形 后另一个特点是残余应力大[4--5],较大残余应力会导 致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过早屈服现象,从而降低产 品的承载能力和抗疲劳能力; 同时,超高强钢的屈强比 大,成形后回弹量很大[6--9],这将大大降低产品尺寸精 度. 为解决以上难题,本文采用局部加热辊压成形的 方法[10],对汽车用高强钢方管进行二次辊压成形,研 究感应加热温度对其成形性能的影响. 1 实验方案 1. 1 实验材料 实验以热轧酸洗 QSTE700TM 高强钢板冷弯得到 的预成形方管为研究对象,其横截面尺寸如图 1 所示. QSTE700TM 高强钢主要力学性能及化学成分见表 1. 图 2 是通过 Gleeble--3500 热模拟试验机对其进行高温 拉伸的试验结果. 图 1 预成形方管截面尺寸( 单位: mm) 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sectional dimensions of the pre￾formed tube ( unit: mm) 表 1 QSTE700TM 材料主要力学性能及化学成分( 质量分数) Table 1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chemical component of QSTE700TM 屈服强度/ MPa 抗拉强度/ MPa 延伸率/ % 质量分数/% C Si Mn P S Al Mo Nb + V + Ti 746. 5 870. 4 16. 72 0. 07 0. 07 1. 91 0. 01 0. 002 0. 048 0. 16 ≤0. 22 图 2 QSTE700TM 高强钢高温力学特性 Fig. 2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QSTE700TM high strength steel at high temperature 1. 2 实验装置及工艺 实验装置为带有感应加热设备的辊压成形系统. 该系统将预成形超高强方管的矫直、弯角区局部加热 和辊压成形融合为一体,如图 3 所示. 图中所示的感 应加热线圈 2 的截面尺寸及与方管的空间位置关系如 图 4 所示,该线圈设计的原则是尽可能实现弯角成形 区域的局部线性加热效果,避免非成形区域组织性能 的恶化. 加热线圈沿方管纵向长度为 100 mm,其上镶 嵌有导磁体,本文利用感应加热的集肤效应、尖角效应 以及导磁体的“驱流”作用,使得磁场线主要集中于方 管角部区域,实现方管的局部线性加热效果. 1,3,4—辊压系统; 2—感应线圈; 5—方管 图 3 高强方管二次热辊压成形示意图 Fig. 3 Schematic diagram of secondary hot roll forming of high strength square tubes 实验工艺路线为: 将预成形方管通过孔型尺寸均 为 40 mm × 40 mm 的辊压系统 3 和辊压系统 4,对预成 形方矩管矫直定型,以确保方管能够顺利进入线圈,实 现对其角部线性加热[11--13],通过定型矫直以及感应线 圈 2 的调整,保证方管四个角部与线圈距离相等,从而 得到均匀的四个角部温度,并通过红外线温度测量装 置及其反馈系统来确保所需要的温度,然后进入孔型 尺寸为 38 mm × 38 mm 的辊压系统 1 对其热辊压成形. 本文结合 ANSYS 的电磁热耦合有限元模拟获得方管 · 479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