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四、课内实践内容与要求 实践主题 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 (1)实践由三个部分构成:理论 教学(经典阅读)、实践开展(经 典朗读原著摘抄)、实践总结(撰 通过选读一些原滋原味的经 写心得体会)。 典著作,体会马克思主义经典 作家对“原理”中有关问题阐 (2)实践方式:个人或小组(47 人)任意选择2篇经典作家的著作 读原著、写笔记、谈感想 述的深刻性、全面性、系统性 文献展开阅读,运用各种方法收 和逻辑性,进而深刻理解马克 集、查阅资料,完成个人的读书报 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从而增 告。 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 (3)所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必 自觉性和主动性。 须参加,并认真完成社会实践环节 活动:无故不参加者,社会实践成 绩记“不及格”,本课程重修。 五、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 1.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采用常规考核、期末闭卷考试等方式。 2.成绩构成: (1)常规考核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包括日常考勤、随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堂笔记和作业 等占30%:实践研修(研究性和实践教学环节)占20%。 (2)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 课程考核形式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 编号 课程教学目标 考查方式与考查点 占比 常规考核、期末闭卷考试(选择题、 简答题、问答题、案例分析题): 物质观、实践观、物质决定意识、事 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三大辩证 目标1: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法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科 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 学的实践观、能动的反映论、实践是 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 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 学会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 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70% 价值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 分析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 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物质生产方式 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商品的 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剩余价值论 及意义、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 值、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 特点和本质、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四、课内实践内容与要求 实践主题 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 读原著、写笔记、谈感想 通过选读一些原滋原味的经 典著作,体会马克思主义经典 作家对“原理”中有关问题阐 述的深刻性、全面性、系统性 和逻辑性,进而深刻理解马克 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从而增 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 自觉性和主动性。 (1)实践由三个部分构成:理论 教学(经典阅读)、实践开展(经 典朗读原著摘抄)、实践总结(撰 写心得体会)。 (2)实践方式:个人或小组(4-7 人)任意选择 2 篇经典作家的著作 文献展开阅读,运用各种方法收 集、查阅资料,完成个人的读书报 告。 (3)所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必 须参加,并认真完成社会实践环节 活动;无故不参加者,社会实践成 绩记“不及格”,本课程重修。 五、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 1. 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采用常规考核、期末闭卷考试等方式。 2. 成绩构成: (1)常规考核成绩占总评成绩的 50%,包括日常考勤、随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堂笔记和作业 等占 30%;实践研修(研究性和实践教学环节)占 20%。 (2)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 50%。 课程考核形式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 编号 课程教学目标 考查方式与考查点 占比 1 目标 1: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 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会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 分析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 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常规考核、期末闭卷考试(选择题、 简答题、问答题、案例分析题): 物质观、实践观、物质决定意识、事 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三大辩证 法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科 学的实践观、能动的反映论、实践是 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 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价值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物质生产方式 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商品的 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剩余价值论 及意义、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 值、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 特点和本质、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 70%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