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078 工程科学学报,第39卷,第7期 要求产品具有很高的制造质量,同时产品的复杂程度 数值模拟和试验验证,证明了该工艺的适用性 也越来越高,一些异形曲面、具有局部小特征和极小圆 角的薄壁零件被广泛使用网.其中小圆角往往仅1~3 1 工艺过程 倍料厚,更小的甚至不足1倍料厚,并且成形零件表面 本文所提出的胀压复合成形工艺是液压成形小圆 质量要求很高,不得有任何划伤,零件材料广泛使用轻 角的一种新工艺,可用于成形较小的凹圆角特征,弥补 质合金,这些进一步增加了制造难度,给成形制造带来 液压成形小圆角所需液室压力大的劣势.整个工艺流 了较大困难因.因此,对于在极端条件下运行的复杂 程包括两道次成形工序,如图1所示. 形状薄壁构件的制造,其局部小特征和极小圆角的精 密塑性成形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也是先进塑性加工 板材小圆角胀压复合成形工艺 技术发展方向之一 关键工艺参数 工序 板材零件的局部小圆角可以分为凸圆角和凹圆 角.对于小凸圆角的成形机理,笔者已在之前的文章 坯料 中进行了解析.本文主要针对小凹圆角成形机理,提 出了一种新型胀压复合成形工艺并对该工艺进行相应 地解析.传统成形小凹圆角的方法有普通刚性模成形 预成形高度 充液拉深成形 →顶成形 和内高压充填成形-,刚性模成形极易对零件表面 预成形凹圆角长 造成划伤,并且成形中模具在凹圆角直壁区较大的摩 擦力会导致直壁与凹圆角过渡处坯料壁厚剧烈减薄甚 胀形压力与 背压凸模运 张压复合成形 >终成形 至开裂,为保证试件壁厚在可接受范围内需进行多道 行速度匹配 次的成形及整形工序圆.内高压圆角充填成形,虽对 零件表面起到很好地保护作用,但凹圆角贴模所需的 合格零件 局部液压力远远大于其他区域,这将导致整个液室压 图1胀压复合成形工艺流程 力增加,设备吨位增大.并且在很大的液室压力下,凹 Fig.1 Bulging-pressing compound-forming process flow 圆角两侧已贴模的直壁部分很难向凹圆角区补料,只 能靠圆角区坯料自身壁厚减薄贴靠模具,极易发生壁 预成形为充液拉深,主要成形出合适的零件高度 厚过度减薄甚至破裂,很难满足成形要求0 及较大的凹圆角,其中预成形高度要比实际零件高一 对于板材零件小凹圆角的成形,目前的研究报道 些,这样可以为终成形胀压工序起到一定聚料作用. 较少,Kong等u提出了双面加压充液成形方法成形带 终成形时,将零件倒置放置,零件下面为高压液体,上 有局部小圆角特征的航空薄壁波纹板件.金淼等☒ 面为带有最终小凹圆角特征的凸模,成形过程凸模下 以数值模拟为手段对板材在拉力下通过模具圆角时的 行同时对液室加压,小凹圆角在液室胀形压力及背压 接触状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板材与模具圆角间的接 凸模运行速度的共同作用下胀压成形出来,工艺过程 触特点,给出了接触状态与圆角大小及受力状态间的 如图2所示.该板材小圆角胀压复合成形工艺关键参 关系.宋玉泉与赵军四以其所提出的胀形解析理论 数为:预成形高度、预成形凹圆角大小及终成形胀形压 为依据,给出了超塑胀形充填圆角和型槽的最住加压 力与背压凸模运行速度匹配关系. 规律.虽然板材成形小凹圆角的研究较少,但在管材 2工艺解析 内高压成形中对于矩形截面管的圆角充填行为,国内 外研究者则做了较多的研究.如刘钢等进行了矩 2.1预成形高度确定 形截面圆角部位内高压成形的应力分布和变形机理分 预成形高度为首道次充液拉深的拉深高度h(见 析,揭示了直壁和圆角过渡区壁厚减薄及开裂的力学 图3),其大小决定了终成形小圆角的材料储备.预成 机理,对内高压成形零件设计和工艺设计具有指导意 形高度过大会造成局部聚料过多,在小凹圆角区和直 义.Songmene试验研究了圆角成形过程中的摩擦因 壁区易发生堆料起皱现象:预成形高度过小,则会使局 素,分析了其对破裂位置和破裂压力的影响.本文在 部聚料不足,导致在较高的胀形压力下直至破裂仍无 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板材小凹圆角成形机理,提出 法贴模,因此首先需理论上确定预成形高度值 了一种新型胀压复合成形工艺并对该工艺进行了相应 根据拉深前和拉深后材料的体积不变,并假设变 地解析,研究了影响小凹圆角成形质量的关键工艺参 形中坯料厚度不变,则预成形材料的储备量可以通过 数,即预成形高度、预成形凹圆角大小和终成形胀形压 预成形试件的表面积与最终零件的表面积近似相等计 力与背压凸模运行速度匹配关系.最后进行了相应地 算得到.图中预成形高度为h,实际零件高度为H.工程科学学报,第 39 卷,第 7 期 要求产品具有很高的制造质量,同时产品的复杂程度 也越来越高,一些异形曲面、具有局部小特征和极小圆 角的薄壁零件被广泛使用[2]. 其中小圆角往往仅 1 ~ 3 倍料厚,更小的甚至不足 1 倍料厚,并且成形零件表面 质量要求很高,不得有任何划伤,零件材料广泛使用轻 质合金,这些进一步增加了制造难度,给成形制造带来 了较大困难[3]. 因此,对于在极端条件下运行的复杂 形状薄壁构件的制造,其局部小特征和极小圆角的精 密塑性成形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也是先进塑性加工 技术发展方向之一[4--5]. 板材零件的局部小圆角可以分为凸圆角和凹圆 角. 对于小凸圆角的成形机理,笔者已在之前的文章 中进行了解析. 本文主要针对小凹圆角成形机理,提 出了一种新型胀压复合成形工艺并对该工艺进行相应 地解析. 传统成形小凹圆角的方法有普通刚性模成形 和内高压充填成形[6--7],刚性模成形极易对零件表面 造成划伤,并且成形中模具在凹圆角直壁区较大的摩 擦力会导致直壁与凹圆角过渡处坯料壁厚剧烈减薄甚 至开裂,为保证试件壁厚在可接受范围内需进行多道 次的成形及整形工序[8]. 内高压圆角充填成形,虽对 零件表面起到很好地保护作用,但凹圆角贴模所需的 局部液压力远远大于其他区域,这将导致整个液室压 力增加,设备吨位增大. 并且在很大的液室压力下,凹 圆角两侧已贴模的直壁部分很难向凹圆角区补料,只 能靠圆角区坯料自身壁厚减薄贴靠模具,极易发生壁 厚过度减薄甚至破裂,很难满足成形要求[9--10]. 对于板材零件小凹圆角的成形,目前的研究报道 较少,Kong 等[11]提出了双面加压充液成形方法成形带 有局部小圆角特征的航空薄壁波纹板件. 金淼等[12] 以数值模拟为手段对板材在拉力下通过模具圆角时的 接触状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板材与模具圆角间的接 触特点,给出了接触状态与圆角大小及受力状态间的 关系. 宋玉泉与赵军[13]以其所提出的胀形解析理论 为依据,给出了超塑胀形充填圆角和型槽的最佳加压 规律. 虽然板材成形小凹圆角的研究较少,但在管材 内高压成形中对于矩形截面管的圆角充填行为,国内 外研究者则做了较多的研究. 如刘钢等[14]进行了矩 形截面圆角部位内高压成形的应力分布和变形机理分 析,揭示了直壁和圆角过渡区壁厚减薄及开裂的力学 机理,对内高压成形零件设计和工艺设计具有指导意 义. Songmene[15]试验研究了圆角成形过程中的摩擦因 素,分析了其对破裂位置和破裂压力的影响. 本文在 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板材小凹圆角成形机理,提出 了一种新型胀压复合成形工艺并对该工艺进行了相应 地解析,研究了影响小凹圆角成形质量的关键工艺参 数,即预成形高度、预成形凹圆角大小和终成形胀形压 力与背压凸模运行速度匹配关系. 最后进行了相应地 数值模拟和试验验证,证明了该工艺的适用性. 1 工艺过程 本文所提出的胀压复合成形工艺是液压成形小圆 角的一种新工艺,可用于成形较小的凹圆角特征,弥补 液压成形小圆角所需液室压力大的劣势. 整个工艺流 程包括两道次成形工序,如图 1 所示. 图 1 胀压复合成形工艺流程 Fig. 1 Bulging-pressing compound-forming process flow 预成形为充液拉深,主要成形出合适的零件高度 及较大的凹圆角,其中预成形高度要比实际零件高一 些,这样可以为终成形胀压工序起到一定聚料作用. 终成形时,将零件倒置放置,零件下面为高压液体,上 面为带有最终小凹圆角特征的凸模,成形过程凸模下 行同时对液室加压,小凹圆角在液室胀形压力及背压 凸模运行速度的共同作用下胀压成形出来,工艺过程 如图 2 所示. 该板材小圆角胀压复合成形工艺关键参 数为: 预成形高度、预成形凹圆角大小及终成形胀形压 力与背压凸模运行速度匹配关系. 2 工艺解析 2. 1 预成形高度确定 预成形高度为首道次充液拉深的拉深高度 h( 见 图 3) ,其大小决定了终成形小圆角的材料储备. 预成 形高度过大会造成局部聚料过多,在小凹圆角区和直 壁区易发生堆料起皱现象; 预成形高度过小,则会使局 部聚料不足,导致在较高的胀形压力下直至破裂仍无 法贴模,因此首先需理论上确定预成形高度值. 根据拉深前和拉深后材料的体积不变,并假设变 形中坯料厚度不变,则预成形材料的储备量可以通过 预成形试件的表面积与最终零件的表面积近似相等计 算得到. 图中预成形高度为 h,实际零件高度为 H. · 8701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