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公称直径DN 3.6.1卷制圆筒以圆筒内直径(mm)作为换热器的公称直径 3.6.2钢管制圆筒以钢管外径(m作为换热器的公称直径 3.7换热面积A 3.7.1计算换热面积以换热管外径为基准,扣除伸入管板内的换热管长度后,计算 得到的管束外表面积;对于U形管式换热器,一般不包括U形弯管段的面积,m2 3.7.2公称换热面积经圆整后的计算换热面积,m2。 3.8公称长度LN 以换热管的长度(m)作为换热器的公称长度。换热管为直管时,取直管长度;换热 管为U形管时,取U形管直管段的长度 3.9管程和壳程 3.9.1管程系指介质流经换热管内的通道及与其相贯通部分。 3.9.2壳程系指介质流经换热管外的通道及与其相贯通部分。 3.9.3管程数N,系指介质沿换热管长度方向往、返的次数。 3.9.4壳程数N,系指介质在壳程内沿壳体轴向往、返的次数。 3.10换热器型号的表示方法 本表示方法适用于卧式和立式换热器 ×XDN=P-4-LN-M1(或Ⅱ) 采用碳素钢、低合金钢冷拔钢管做换热管 时,其管束分Ⅰ、Ⅱ两级; Ⅰ级管束一采用较高级、高级冷拔钢管 Ⅱ级管束一采用普通级冷拔钢管 管/壳程数,单壳程时只写N LN一换热管公称长度(m),d一换热管外径(m),当采 用A1、Cu、T换热管时,应在LN/d后面加材料符号,如 l n/ d Cu 公称换热面积(m) 管/壳程设计压力(Pa),压力相等时只写P 公称直径(m),对于釜式重沸器用分数表示,分子为管箱内直径,分母为 圆筒内直径 第一个字母代表前端管箱型式 第二个字母代表壳体型式 (见图 第三个字母代表后端结构型式 示例 a)浮头式换热器 平盖管箱,公称直径500mm,管程和壳程设计压力均为1.6MPa,公称换热面积54m2,11 3.6 公称直径DN 3.6.1 卷制圆筒 以圆筒内直径(mm)作为换热器的公称直径。 3.6.2 钢管制圆筒 以钢管外径(mm)作为换热器的公称直径。 3.7 换热面积A 3.7.1 计算换热面积 以换热管外径为基准,扣除伸入管板内的换热管长度后,计算 得到的管束外表面积;对于U形管式换热器,一般不包括U形弯管段的面积,m 2。 3.7.2 公称换热面积 经圆整后的计算换热面积,m 2。 3.8 公称长度LN 以换热管的长度(m)作为换热器的公称长度。换热管为直管时,取直管长度;换热 管为U形管时,取U形管直管段的长度。 3.9 管程和壳程 3.9.1 管程 系指介质流经换热管内的通道及与其相贯通部分。 3.9.2 壳程 系指介质流经换热管外的通道及与其相贯通部分。 3.9.3 管程数Nt,系指介质沿换热管长度方向往、返的次数。 3.9.4 壳程数Ns,系指介质在壳程内沿壳体轴向往、返的次数。 3.10 换热器型号的表示方法 本表示方法适用于卧式和立式换热器。 ××× s t s t N N d LN A p p DN - - - - Ⅰ(或Ⅱ) 采用碳素钢、低合金钢冷拔钢管做换热管 时,其管束分Ⅰ、Ⅱ两级; Ⅰ级管束—采用较高级、高级冷拔钢管 Ⅱ级管束—采用普通级冷拔钢管 管/壳程数,单壳程时只写 Nt LN —换热管公称长度(m), d —换热管外径(mm),当采 用Al、Cu、Ti换热管时,应在 LN / d 后面加材料符号,如 LN / d Cu 公称换热面积(m 2 ) 管/壳程设计压力(MPa),压力相等时只写 pt 公称直径(mm),对于釜式重沸器用分数表示,分子为管箱内直径,分母为 圆筒内直径 第一个字母代表前端管箱型式 第二个字母代表壳体型式 (见图7) 第三个字母代表后端结构型式 示例: a)浮头式换热器 平盖管箱,公称直径500mm,管程和壳程设计压力均为1.6MPa,公称换热面积54m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