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2期 蔡美峰等:北名河铁矿开采沉陷预计及地表变形监测与分析 .113 470m处再次出现转折,此时地表倾斜值和水平位 移值分别为-28mmm-1和-1400mm;随后,地表 倾斜值和水平位移值逐渐减小,在610m处同时达 至玉石注公路 到负的极大值,分别为-36mmm-和-1700mm; 尾 此后,均逐渐增大,在790m处均为零.在550m处, 曲率值和水平变形值均达到第2个负的极大值,分 别为-0.2mmm-2和-15mmm-1;随后,均逐渐 通西风并公路 增大,在610m处,曲率值和水平变形值均达到第2 观测点 个正的极大值,分别为0.2mmm2和15mmm-1; 沉路值大于A0mm的观测点 此后,均逐渐减小,在790m处均为零 、北洛河 5020m 4地表沉陷观测及其结果分析 图6观测点分布图 为了获得北名河铁矿地表移动规律,在估计的 Fig.6 Distribution of observation points 开采影响范围内的地表建立水准测量观测网,地表 沉降监测仪器采用索爱公司出产的SOKKIA 由于种种原因,地表有些测点被破坏,现对保存 SET22D型全站仪,其距离精测精度为士(2十2× 比较完整的测点地表沉陷观测结果与相应阶段预计 10-5D)mm,D为测量距离.根据需要,定期观测这 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见表1. 些测,点的空间位置及其相对位置的变化,以确定各 表1观测值与预计值对比 测点的位移和点之间的相对移动,从而掌握地表移 Table 1 Comparison of observation and prediction results 动的规律 2004年6月 2005年2月 沉陷值/ 预计值/ 观测点 4.1观测网布置 观测高程值/m观测高程值/m m 为了全面准确地获得整个采动范围的沉陷资 283.505 283.301 0.204 0.582 料,观测网布置遵循下列原则:(1)观测线设在地表 283.312 282.260 1.058 1.740 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2)设站地区,在观测期间不 283.847 283.423 0.424 0.463 受临近开采的影响;(3)观测线的长度至少大于地 283.829 284.801 0.028 0.210 表移动盆地的一半;(4)观测线上的测点应有一定 284.707 284.324 0.383 0.683 的密度;(5)观测站的控制点(基点)设在移动盆地 285.507 285.479 0.028 0.033 范围以外,埋设牢固. 281.745 281.021 0.724 0.752 依据上述原则,本次观测网布置测点间距为 285.499 285.479 0.020 0.066 100m×100m,在靠近塌陷区的周边200m范围内, 9 283.303 283.102 0.201 0.210 认为是重点监测地区,测点加密,间距为50m×50 10 284.141 283.452 0.689 0.725 m,利用全站仪放线,精确定出各个设计测点在地 面对应位置,在定位点挖大小适宜的坑,深度为 从表1的对比结果可以看出,观测值与预计值 800~1200mm,坑底必须位于冻涨线以下500mm 具有较好的相似性,但整体来说预计值较观测值偏 左右,以确保测点不受冻涨的影响,如果是松散土 大·其原因是由于地表沉陷是一个动态过程,通常 层,要求加大坑深,使测点底部位于密实岩(土) 要经历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最终沉陷值,结合实际 层上 情况进行分析:由于观测点1、2、4和5沉陷值出现 4.2观测数据与预计结果的比较 采动影响时间较短,尚未达到最终沉陷值,所以观测 北名河铁矿地表观测站目前仅有2004年6月 值较预计值较小;而观测点3、6、7、9和10沉陷时间 至2005年2月期间获得的四次观测数据,沉陷值大 较长,所以观测值与预计值相符性较好, 于10mm的地表观测点分布图如图6所示. 4.3预计沉陷范围与观测显示的实际情况比较 从图6中可以看出,观测沉陷值大于10mm移 北名河铁矿于2001年11月开始无底柱崩落法 动观测点绝大部分出现在开采完一50m水平采场 回采,2003年2月23日出现第一次塌陷,时间间隔 预计的地表最终沉陷盆地范围内,说明预测结果基 为14个月,地表错动范围随着塌陷坑的出现而出 本反映了北名河铁矿开采沉陷现状 现,随着开采范围的增加而增加,中心区域缓慢下470m 处再次出现转折‚此时地表倾斜值和水平位 移值分别为-28mm·m -1和-1400mm;随后‚地表 倾斜值和水平位移值逐渐减小‚在610m 处同时达 到负的极大值‚分别为-36mm·m -1和-1700mm; 此后‚均逐渐增大‚在790m 处均为零.在550m 处‚ 曲率值和水平变形值均达到第2个负的极大值‚分 别为-0∙2mm·m -2和-15mm·m -1 ;随后‚均逐渐 增大‚在610m 处‚曲率值和水平变形值均达到第2 个正的极大值‚分别为0∙2mm·m -2和15mm·m -1 ; 此后‚均逐渐减小‚在790m 处均为零. 4 地表沉陷观测及其结果分析 为了获得北 河铁矿地表移动规律‚在估计的 开采影响范围内的地表建立水准测量观测网.地表 沉降 监 测 仪 器 采 用 索 爱 公 司 出 产 的 SOKKIA SET22D 型全站仪‚其距离精测精度为±(2+2× 10-6D)mm‚D 为测量距离.根据需要‚定期观测这 些测点的空间位置及其相对位置的变化‚以确定各 测点的位移和点之间的相对移动‚从而掌握地表移 动的规律. 4∙1 观测网布置 为了全面准确地获得整个采动范围的沉陷资 料‚观测网布置遵循下列原则:(1) 观测线设在地表 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2) 设站地区‚在观测期间不 受临近开采的影响;(3) 观测线的长度至少大于地 表移动盆地的一半;(4) 观测线上的测点应有一定 的密度;(5) 观测站的控制点(基点)设在移动盆地 范围以外‚埋设牢固. 依据上述原则‚本次观测网布置测点间距为 100m×100m‚在靠近塌陷区的周边200m 范围内‚ 认为是重点监测地区‚测点加密‚间距为50m×50 m.利用全站仪放线‚精确定出各个设计测点在地 面对应位置.在定位点挖大小适宜的坑‚深度为 800~1200mm.坑底必须位于冻涨线以下500mm 左右‚以确保测点不受冻涨的影响‚如果是松散土 层‚要求加大坑深‚使测点底部位于密实岩(土) 层上. 4∙2 观测数据与预计结果的比较 北 河铁矿地表观测站目前仅有2004年6月 至2005年2月期间获得的四次观测数据‚沉陷值大 于10mm 的地表观测点分布图如图6所示. 从图6中可以看出‚观测沉陷值大于10mm 移 动观测点绝大部分出现在开采完-50m 水平采场 预计的地表最终沉陷盆地范围内‚说明预测结果基 本反映了北 河铁矿开采沉陷现状. 图6 观测点分布图 Fig.6 Distribution of observation points 由于种种原因‚地表有些测点被破坏‚现对保存 比较完整的测点地表沉陷观测结果与相应阶段预计 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见表1. 表1 观测值与预计值对比 Table1 Comparison of observation and prediction results 观测点 2004年6月 观测高程值/m 2005年2月 观测高程值/m 沉陷值/ m 预计值/ m 1 283∙505 283∙301 0∙204 0∙582 2 283∙312 282∙260 1∙058 1∙740 3 283∙847 283∙423 0∙424 0∙463 4 283∙829 284∙801 0∙028 0∙210 5 284∙707 284∙324 0∙383 0∙683 6 285∙507 285∙479 0∙028 0∙033 7 281∙745 281∙021 0∙724 0∙752 8 285∙499 285∙479 0∙020 0∙066 9 283∙303 283∙102 0∙201 0∙210 10 284∙141 283∙452 0∙689 0∙725 从表1的对比结果可以看出‚观测值与预计值 具有较好的相似性‚但整体来说预计值较观测值偏 大.其原因是由于地表沉陷是一个动态过程‚通常 要经历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最终沉陷值.结合实际 情况进行分析:由于观测点1、2、4和5沉陷值出现 采动影响时间较短‚尚未达到最终沉陷值‚所以观测 值较预计值较小;而观测点3、6、7、9和10沉陷时间 较长‚所以观测值与预计值相符性较好. 4∙3 预计沉陷范围与观测显示的实际情况比较 北 河铁矿于2001年11月开始无底柱崩落法 回采‚2003年2月23日出现第一次塌陷‚时间间隔 为14个月.地表错动范围随着塌陷坑的出现而出 现‚随着开采范围的增加而增加‚中心区域缓慢下 第2期 蔡美峰等: 北 河铁矿开采沉陷预计及地表变形监测与分析 ·113·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