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的团结和扭转波兰匈牙利事件后的形势的目的。会议一致通过了社会主义国家 共产党和工人党的宣言,中苏关系也因此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中苏分歧的产生及其背景 主要是分析分歧和矛盾的发生、内容和同盟的衰落。可以分成两个阶段,1959 年10月北京会晤是中苏关系走向衰落的转折 (1)1956—-1957年中苏的分歧与矛盾,主要围绕国际上一系列重大事件 展开的,包括苏共20大的影响、波匈事件的影响、莫斯科会议上的分歧的影响 等等。 另一方面八大以后中国的对外政策也开始出现波动,在其他一些重大国际事 件的影响下,中国领导人对国际形势的看法和对各种国际力量对比的估计开始发 生变化。首先,50年代中期,亚非人民的反帝反殖斗争继续向前发展。其次是 资本主义阵营的内部矛盾,特别是美、英、法三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有了进一步的增长。第三是总的来看,当时社会主义力量依然充满朝气,在两大 阵营的斗争中社会主义阵营占据着相对主动的地位。最后,由于波匈事件和苏伊 士运河事件的发生,前一时期出现的国际形势趋于缓和的势头被打断了,两大阵 营的关系,中国同美国的关系都重新紧张起来。这些因素使中国的对内对外政策 都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化。 (2)1958至1959年10月是中苏关系的转折。从1958到1959年,在经历 了一系列分歧和冲突以后,中苏关系发生逆转。从过程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 面:1,在安全与军事合作领域的分歧。2,在对外政策上的分歧,主要是对美国 关系上的分歧。中苏在军事和安全领域的分歧在1959年进一步扩大,发展到双 方已经无法在战略层次上协调政策,当时矛盾的焦点集中于对美政策。3,在中 国“大跃进”问题上的分歧。1957年莫斯科会议以后,为了顺利贯彻“大跃进” 政策和相应的对外政策,毛泽东在党内进一步批评了那些强调苏联经验的人。上 述历史背景、庐山会议等与赫鲁晓夫对当时中国内外政策的批评混合在一起,导 致了毛泽东将赫鲁晓夫的言行同中共党内的斗争联系起来,加剧了中苏矛盾。 3、中苏论战及其影响。(50分钟) 从1960年至1964年,是中苏同盟走向破裂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苏经历部的团结和扭转波兰匈牙利事件后的形势的目的。会议一致通过了社会主义国家 共产党和工人党的宣言,中苏关系也因此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中苏分歧的产生及其背景。 主要是分析分歧和矛盾的发生、内容和同盟的衰落。可以分成两个阶段,1959 年 10 月北京会晤是中苏关系走向衰落的转折。 (1)1956——1957 年中苏的分歧与矛盾,主要围绕国际上一系列重大事件 展开的,包括苏共 20 大的影响、波匈事件的影响、莫斯科会议上的分歧的影响, 等等。 另一方面八大以后中国的对外政策也开始出现波动,在其他一些重大国际事 件的影响下,中国领导人对国际形势的看法和对各种国际力量对比的估计开始发 生变化。首先,50 年代中期,亚非人民的反帝反殖斗争继续向前发展。其次是 资本主义阵营的内部矛盾,特别是美、英、法三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有了进一步的增长。第三是总的来看,当时社会主义力量依然充满朝气,在两大 阵营的斗争中社会主义阵营占据着相对主动的地位。最后,由于波匈事件和苏伊 士运河事件的发生,前一时期出现的国际形势趋于缓和的势头被打断了,两大阵 营的关系,中国同美国的关系都重新紧张起来。这些因素使中国的对内对外政策 都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化。 (2)1958 至 1959 年 10 月是中苏关系的转折。从 1958 到 1959 年,在经历 了一系列分歧和冲突以后,中苏关系发生逆转。从过程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 面:1,在安全与军事合作领域的分歧。2,在对外政策上的分歧,主要是对美国 关系上的分歧。中苏在军事和安全领域的分歧在 1959 年进一步扩大,发展到双 方已经无法在战略层次上协调政策,当时矛盾的焦点集中于对美政策。3,在中 国“大跃进”问题上的分歧。1957 年莫斯科会议以后,为了顺利贯彻“大跃进” 政策和相应的对外政策,毛泽东在党内进一步批评了那些强调苏联经验的人。上 述历史背景、庐山会议等与赫鲁晓夫对当时中国内外政策的批评混合在一起,导 致了毛泽东将赫鲁晓夫的言行同中共党内的斗争联系起来,加剧了中苏矛盾 。 3、中苏论战及其影响。(50 分钟) 从 1960 年至 1964 年,是中苏同盟走向破裂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苏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