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正文中涉及公式处,应核对其编号是否准确。 正文中如涉及图表,图表应出现在第一次正文描述之后合适的位置 示例1:xxx如图1所示。(换行)图1(换行)由图1可知(或从图1可以看出),xxx 9符号、公式及各种表达式 文中出现的任何符号都应具体说明其代表的物理意义。一篇文章中相同的物理量只能用同 个字符表示,一个符号只能表示相同的一个物理量 点、线、面、体的符号均是斜体;转置符号T为正体;max等函数符号为正体;固定值如 π、自然对数的底e、虚数单位i(i2=-1,电工学中常用j)为正体;单位词头如p为正体(尤 其注意SEM图中的单位微米为pm,而不是um)。 摄氏温度符号一般为t或θ,热力学温度符号一般为T或⊙ 代表物理量(变量)的符号都应为斜体,即使是常数、常量:代表矢量和矩阵的符号统 用黑斜体。法定单位一律用正体;以变量充当单位的,用斜体。特别注意,物理量上下标的正 斜体视其代表的意义而定,例如Pm为输入功率( Input power),下标“in”为正体 投稿时数学类稿件要求通栏排版,公式通栏排版需要转行时,将运算符留在上一行末,若 是乘积式转行时,上一行末尾补充点乘号。 正文公式中,自定义物理量和自定义函数一般采用一个斜体字母表示,可使用下标区别和 表示含义,例:均方函数MES=xxx是不正确的,可改为FMEs=xxx。特殊函数和规定函数按 要求使用,如sin,cos等可使用多字母正体表示函数,但请注意大小写。贝塞尔函数J,表示 微分和积分的符号“d≡”和“∫”等特殊函数,使用正体,并注意使用规范 文中出现公式都需进行编号,且公式的编号不能出现在公式列出来之前,即先有公式才有 编号;需检查公式的编号是否按顺序出现;文中提到公式时,统一格式为“式(公式编号)” 例如:“式(1)”,“式(2)和(3)”等;正切函数“tg”要改成“tan”;余切“ctg”改 成“cot”,“ arctan”等反三角函数符号是一个整体,连写。化学键号与数学符号: 在化学结构式中连接各个原子或官能团的连线称为键号。键号是 以与一字线等长的横、竖、斜线或单、双、三线表示不同的价键。我们在 编排和校对中,特别注意不要将价键与加、减、等于、大于、小于等数学 符号混淆起来(见表1) 表1易混淆的键号与数学符号例表 数学符号 示例 号名称符号 一NO HC-CH: HC-CH- 全等号 HC≡CHHC=CH 分支键 大于号,小于号 >CH: >CH, 单双分支键≥≤大于等于号,小于等于号中>≥ 双斜键∥ 平行号 10量与单位 量与单位是期刊众多标准中唯一一个强制性标准(其他均为国家推荐标准),依据是《量 与单位》国家标准正文中涉及公式处,应核对其编号是否准确。 正文中如涉及图表,图表应出现在第一次正文描述之后合适的位置。 示例 1:xxxx 如图 1 所示。(换行) 图 1 (换行) 由图 1 可知(或从图 1 可以看出),xxxx。 9 符号、公式及各种表达式 文中出现的任何符号都应具体说明其代表的物理意义。一篇文章中相同的物理量只能用同 一个字符表示,一个符号只能表示相同的一个物理量。 点、线、面、体的符号均是斜体;转置符号 T 为正体;max 等函数符号为正体;固定值如 π、自然对数的底 e、虚数单位 i(i 2=-1,电工学中常用 j)为正体;单位词头如 μ 为正体(尤 其注意 SEM 图中的单位微米为 μm,而不是 um)。 摄氏温度符号一般为 t 或θ,热力学温度符号一般为 T 或Θ。 代表物理量(变量)的符号都应为斜体,即使是常数、常量;代表矢量和矩阵的符号统一 用黑斜体。法定单位一律用正体;以变量充当单位的,用斜体。特别注意,物理量上下标的正 斜体视其代表的意义而定,例如 Pin为输入功率(input power),下标“in”为正体。 投稿时数学类稿件要求通栏排版,公式通栏排版需要转行时,将运算符留在上一行末,若 是乘积式转行时,上一行末尾补充点乘号。 正文公式中,自定义物理量和自定义函数一般采用一个斜体字母表示,可使用下标区别和 表示含义,例:均方函数 MES=xxx 是不正确的,可改为 FMES=xxx。特殊函数和规定函数按 要求使用,如 sin,cos 等可使用多字母正体表示函数,但请注意大小写。贝塞尔函数 J,表示 微分和积分的符号“d≡”和“∫”等特殊函数,使用正体,并注意使用规范。 文中出现公式都需进行编号,且公式的编号不能出现在公式列出来之前,即先有公式才有 编号;需检查公式的编号是否按顺序出现;文中提到公式时,统一格式为“式(公式编号)”, 例如:“式(1)”,“式(2)和(3)”等;正切函数“tg”要改成“tan”;余切“ctg”改 成“cot”,“arctan”等反三角函数符号是一个整体,连写。化学键号与数学符号: 10 量与单位 量与单位是期刊众多标准中唯一一个强制性标准(其他均为国家推荐标准),依据是《量 与单位》国家标准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