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新闻传播学由二级学科新闻学演变而来,其研究对象主要以媒介为中心,新闻学对应报纸 播电视学对应广播电视、传播学对应互联网。媒介(事业、企业)双重属性的界定、传播学基础 理论的作用,两者有机互动,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由术转学,从媒介与社会的关系角度,从政 治、经济、文化三大维度,透视中国新闻传播业与人类传播活动。 同时,各分支研究都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强项。比如,新闻学是舆论引导,传播学是网络研 宄,广播电视学是艺术文化。目前,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核心落在“新闻传播史论与方法”、“网 络传播与网络管理”和“新闻媒体与舆论引导”。这反映出,新闻传播学硏究重视基础硏究,这 也是研究实现由术转学的前提和基础:新闻传播学研究既重视传统的舆论引导研究,也关注当前 的新媒介网络传播研究。 广播电视学研究中,“电视媒体与传播艺术”小类比重最大、中心度最高;同时,“电视 新闻”、(电视)“民生新闻”、“新闻节目”等关键词落在新闻学研究的“新闻生产与舆论导 向”小类,与新闻学关系更加紧密。可以推论,新闻传播学研究逐渐以媒介为中心转向以内容为 区隔,尤其是,传播学研究的综合取向将取代其以网络为代表的媒介取向 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广告学学术研究较为贫弱,近年来才出现《广告研究》(《广 告大观(理论版)》)、《现代广告(学术特辑)》等少量纯粹的学术期刊,但至今仍无一本 CSSCI期刊,大量广告学论文的发表阵地在行业期刊;广告学需要尽快完成“由术向学”的转 变,提高学术能见度。另外,编辑出版学拥有多本专门性期刊,也在追求独立的学科地位,该类 研究在新闻传播学综合性期刊上出现较少。本次研究显示,编辑出版学虽归属新闻传播学科,但 两者基本相互独立。 (三)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基础:传播学及其自身的薄弱 从本次研究的聚类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的结果来看,传播学研究作为整个新闻传播学研究 的基础平台功能已初显端倪。随着新媒介形态的变化,近几年的研究重心又从网站转向社会化媒 体,这使得传播学硏究的比重和中心度上扬。根据传统的专业设置,新闻学聚焦纸媒,广播电视 学关注广播、电视,传播学(最早定为“网络传播方向”)专攻互联网,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 和媒介融合,给学科统整带来助力。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学科整合为时尚早。 实际上,传播学研究的中心位置更多的是基于媒介即互联网的影响,而不是其理论研究的影 传播学硏究依然十分薄弱。比如,作为核心内容的受众与效果研究,简单对比《媒介效果理 论与研究前沿》(简宁斯·布莱恩特、道尔夫·兹尔曼,2009),我们的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比如,关键词中,创新扩散、把关人、劝服、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等理论的频次都不到10 又如,媒介内容的研究主要在新闻、广电艺术,西方经典研究中的暴力内容、近期关注的娱乐内 容,涉及不多。另外,在大众传播的主导性地位下,又凸显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方面研究的不 足。如不改变这种状况,传播学研究不但难以承担起服务于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基础作用,其自身 的发展也将遭遇瓶颈。 (四)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联系加强,对话不够 1998年以来,中国新闻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增强。外学科作者的比例,在发表论文竞 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从1998年的不到2%到2012年的近8%,进步显著。但是,从不同学科比例的 此起彼伏情况来看,如冋施拉姆对传播硏究“十字路口”的描述,其他学科研究者并无驻足停留 于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 本次研究的引证分析发现,新闻传播学研究引用其他学科多、被其他学科引用少,这反映 出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地位仍然不高。尽管如此,出度中心度和中介中心度的数据仍然传达出积极 信号,即新闻传播学者注重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但是,新闻传播学研究更多的是简单借用其它 学科的概念和理论来解释新闻传播学现象,这样既没有与相关学科已有的概念和理论形成学术对 话,更难以在此基础上吸收创新、形成自己的标志性成果 2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79 新闻传播学由二级学科新闻学演变而来,其研究对象主要以媒介为中心,新闻学对应报纸、 广播电视学对应广播电视、传播学对应互联网。媒介(事业、企业)双重属性的界定、传播学基础 理论的作用,两者有机互动,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由术转学,从媒介与社会的关系角度,从政 治、经济、文化三大维度,透视中国新闻传播业与人类传播活动。 同时,各分支研究都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强项。比如,新闻学是舆论引导,传播学是网络研 究,广播电视学是艺术文化。目前,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核心落在“新闻传播史论与方法”、“网 络传播与网络管理”和“新闻媒体与舆论引导”。这反映出,新闻传播学研究重视基础研究,这 也是研究实现由术转学的前提和基础;新闻传播学研究既重视传统的舆论引导研究,也关注当前 的新媒介网络传播研究。 广播电视学研究中,“电视媒体与传播艺术”小类比重最大、中心度最高;同时,“电视 新闻”、(电视)“民生新闻”、“新闻节目”等关键词落在新闻学研究的“新闻生产与舆论导 向”小类,与新闻学关系更加紧密。可以推论,新闻传播学研究逐渐以媒介为中心转向以内容为 区隔,尤其是,传播学研究的综合取向将取代其以网络为代表的媒介取向。 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广告学学术研究较为贫弱,近年来才出现《广告研究》(《广 告大观(理论版)》)、《现代广告(学术特辑)》等少量纯粹的学术期刊,但至今仍无一本 CSSCI期刊,大量广告学论文的发表阵地在行业期刊;广告学需要尽快完成“由术向学”的转 变,提高学术能见度。另外,编辑出版学拥有多本专门性期刊,也在追求独立的学科地位,该类 研究在新闻传播学综合性期刊上出现较少。本次研究显示,编辑出版学虽归属新闻传播学科,但 两者基本相互独立。 (三)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基础:传播学及其自身的薄弱 从本次研究的聚类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的结果来看,传播学研究作为整个新闻传播学研究 的基础平台功能已初显端倪。随着新媒介形态的变化,近几年的研究重心又从网站转向社会化媒 体,这使得传播学研究的比重和中心度上扬。根据传统的专业设置,新闻学聚焦纸媒,广播电视 学关注广播、电视,传播学(最早定为“网络传播方向”)专攻互联网,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 和媒介融合,给学科统整带来助力。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学科整合为时尚早。 实际上,传播学研究的中心位置更多的是基于媒介即互联网的影响,而不是其理论研究的影 响。传播学研究依然十分薄弱。比如,作为核心内容的受众与效果研究,简单对比《媒介效果理 论与研究前沿》(简宁斯•布莱恩特、道尔夫•兹尔曼,2009),我们的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比如,关键词中,创新扩散、把关人、劝服、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等理论的频次都不到10。 又如,媒介内容的研究主要在新闻、广电艺术,西方经典研究中的暴力内容、近期关注的娱乐内 容,涉及不多。另外,在大众传播的主导性地位下,又凸显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方面研究的不 足。如不改变这种状况,传播学研究不但难以承担起服务于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基础作用,其自身 的发展也将遭遇瓶颈。 (四)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联系加强,对话不够 1998年以来,中国新闻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增强。外学科作者的比例,在发表论文竞 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从1998年的不到2%到2012年的近8%,进步显著。但是,从不同学科比例的 此起彼伏情况来看,如同施拉姆对传播研究“十字路口”的描述,其他学科研究者并无驻足停留 于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 本次研究的引证分析发现,新闻传播学研究引用其他学科多、被其他学科引用少,这反映 出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地位仍然不高。尽管如此,出度中心度和中介中心度的数据仍然传达出积极 信号,即新闻传播学者注重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但是,新闻传播学研究更多的是简单借用其它 学科的概念和理论来解释新闻传播学现象,这样既没有与相关学科已有的概念和理论形成学术对 话,更难以在此基础上吸收创新、形成自己的标志性成果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