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隐孢子中在分类上属直球中目隐孢科隐孢属。寄生干家畜和家禽的各有两种,我国均已发现。寄 生于家畜的有: (1)小鼠隐孢子虫(C.muris),寄生于胃粘膜上皮细胞上,虫体大小为7.5um×6.5um (2)微小隐孢子虫(C.parvum),寄生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上,虫体大小为4.5um×4.5um。 寄生于家禽的有: (1)贝氏隐孢子虫(C.bailevi) 寄生于禽类的法氏粪、世殖腔和呼吸道。卵大小为 6.3×5.1m (2)火鸡隐孢子虫 (C.meleagridis)寄生于禽类的肠道。卵囊大小为4.7×3.9um。 隐孢子虫的卵囊呈圆形或椭圆形,囊壁光滑, 端有裂缝,无微孔、极粒和孢子囊,成熟卵囊含 有4个裸露的香蕉形子孢子和1个残体。残体由一个大的析光体和一些小颗粒组成。 虫体寄生于宿主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刷状缘内带虫空泡中。在虫体基部与宿主细胞相融合,形 成电子致密度高的融合区,称为营养器。虫体看似突出于宿主细胞之外,其实是被一层细胞膜所包 绕,所以隐孢子虫仍然属细胞内寄生。 牛活中 隐孢子虫的发育过程与球虫相似,全部生活需要裂殖生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三个阶段。 (1)裂殖生殖 孢子化卵囊经口或呼吸道进入体内后,由于温度的作用而使其内部的子孢子 活力增强,引起子孢子的运动和位置移动,卵囊壁上的裂隙扩大,子孢子即从裂隙中钻出。脱囊后 的子孢子很活跃,以其头端与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相接触后,逐步发育为球形的滋养体。滋养体经2~ 3次核分裂后产生3代裂殖体。其中第1,3代裂殖体内含8个裂殖子,第2代裂殖体内含4个裂殖子。 (2)配子生殖 裂殖子进一步发有为雄性配子体和磁性配子体。成熟的小配子体含有16个弹 形的小配子和个大残体,小配子无鞭毛。小配子附着于大配子上受精,受精后的大配子在宿主黏膜 上皮细胞表面的带虫空泡中形成合子,合子外层形成囊壁后即发育为卵毒 (3)孢子生殖 隐孢子虫的孢子生殖过程全部在宿主上皮细胞的胞膜与胞质之间的带虫空泡 中进行(而球虫是在外界环境进行孢子生殖的)。形成的孢子化卵囊有厚壁型和引起自身感染的薄 壁型两种类型。前者占80%,卵囊随粪便和痰液排至外界,污染周围环境,造成个体间的相互感 染:后者占20%,在宿主体内自行脱囊,从而造成宿主的自体循环感染。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而隐孢子虫的传染源是人畜排出的卵囊。隐孢子虫卵囊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 强。50%以上氨水和30%以上的福尔马林作用30min才能杀死虫卵。 2.感染途径 人和畜的主要感染方式是粪便中的卵囊污染食物和饮水,经消化道而发生感染, 家禽也可经消化道感染。人的隐孢子虫感染主要是由牛传给的! 3 易感动物 隐孢子虫的宿主范围很广。除人外,还包括牛、羊、马、猪、犬、猫、鼠等哺 乳动物和鸡、鸭、鹅、孔雀、蛇鸟等盒类。隐孢子虫不具很明显的宿主特异性,各动物之间可发 生交叉感染,特别是同一纲的动物之间有广泛的交叉感染现象 4.流行情况:全球性分布。我国1986年首次发现犊牛隐孢子虫病。1987年发现首例人隐孢子虫 病。在禽类中以贝氏隐孢子虫流行最为广泛,尤其在肉用仔鸡群中流行更为严重。在哺乳动物中, 绝大多数感染为微小隐孢子虫,少数病例归因于小鼠隐孢子虫。 5.流行季节 隐孢子虫的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高峰期为温暖多雨的季节,每年春夏和秋 初为主要季节。而且,自然感染与营养水平、卫生条件存在一定关系。良好的环境卫生和饲养管理 条件对阻止隐孢子虫感染极为重要。 症状与病理变化 家畜隐孢子虫病以犊牛、羔羊和仔猪的发病较为严重。主要临床症状为精神沉郁,厌食,腹泻, 粪便中带有大量的纤维素,有时含有血液。患畜生长发育停滞,极度消瘦,有时体温升高。羊的病 隐孢子虫在分类上属真球虫目隐孢科隐孢属。寄生于家畜和家禽的各有两种,我国均已发现。寄 生于家畜的有: (1)小鼠隐孢子虫(C.muris),寄生于胃粘膜上皮细胞上,虫体大小为7.5um×6.5um.; (2)微小隐孢子虫(C.parvum),寄生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上,虫体大小为4.5um×4.5um 。 寄生于家禽的有: (1)贝氏隐孢子虫(C.baileyi) 寄生于禽类的法氏囊、泄殖腔和呼吸道。卵囊大小为 6.3×5.1 um。 (2)火鸡隐孢子虫 (C.meleagridis)寄生于禽类的肠道。卵囊大小为4.7×3.9um。 隐孢子虫的卵囊呈圆形或椭圆形,囊壁光滑,一端有裂缝,无微孔、极粒和孢子囊,成熟卵囊含 有4个裸露的香蕉形子孢子和1个残体。残体由一个大的折光体和一些小颗粒组成。 虫体寄生于宿主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刷状缘内带虫空泡中。在虫体基部与宿主细胞相融合,形 成电子致密度高的融合区,称为营养器。虫体看似突出于宿主细胞之外,其实是被一层细胞膜所包 绕,所以隐孢子虫仍然属细胞内寄生。 生 活 史 隐孢子虫的发育过程与球虫相似,全部生活需要裂殖生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三个阶段。 (1)裂殖生殖 孢子化卵囊经口或呼吸道进入体内后,由于温度的作用而使其内部的子孢子 活力增强,引起子孢子的运动和位置移动,卵囊壁上的裂隙扩大,子孢子即从裂隙中钻出。脱囊后 的子孢子很活跃,以其头端与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相接触后,逐步发育为球形的滋养体。滋养体经2~ 3次核分裂后产生3代裂殖体。其中第1,3代裂殖体内含8个裂殖子,第2代裂殖体内含4个裂殖子。 (2)配子生殖 裂殖子进一步发育为雄性配子体和磁性配子体。成熟的小配子体含有16个弹 形的小配子和个大残体,小配子无鞭毛。小配子附着于大配子上受精,受精后的大配子在宿主黏膜 上皮细胞表面的带虫空泡中形成合子,合子外层形成囊壁后即发育为卵囊。 (3)孢子生殖 隐孢子虫的孢子生殖过程全部在宿主上皮细胞的胞膜与胞质之间的带虫空泡 中进行(而球虫是在外界环境进行孢子生殖的)。形成的孢子化卵囊有厚壁型和引起自身感染的薄 壁型两种类型。前者占80 %,卵囊随粪便和痰液排至外界,污染周围环境,造成个体间的相互感 染;后者占20 %,在宿主体内自行脱囊,从而造成宿主的自体循环感染。 流 行 病 学 1. 传染源   而隐孢子虫的传染源是人畜排出的卵囊。隐孢子虫卵囊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 强。50 %以上氨水和30 %以上的福尔马林作用30 min才能杀死虫卵。 2.感染途径 人和畜的主要感染方式是粪便中的卵囊污染食物和饮水,经消化道而发生感染。 家禽也可经消化道感染。人的隐孢子虫感染主要是由牛传给的。 3. 易感动物 隐孢子虫的宿主范围很广。除人外,还包括牛、羊、马、猪、犬、猫、鼠等哺 乳动物和鸡、鸭、鹅、孔雀、鸵鸟等禽类。 隐孢子虫不具很明显的宿主特异性,各动物之间可发 生交叉感染,特别是同一纲的动物之间有广泛的交叉感染现象。 4. 流行情况:全球性分布。我国1986年首次发现犊牛隐孢子虫病。1987年发现首例人隐孢子虫 病。在禽类中以贝氏隐孢子虫流行最为广泛,尤其在肉用仔鸡群中流行更为严重。在哺乳动物中, 绝大多数感染为微小隐孢子虫,少数病例归因于小鼠隐孢子虫。 5. 流行季节 隐孢子虫的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高峰期为温暖多雨的季节,每年春夏和秋 初为主要季节。而且,自然感染与营养水平、卫生条件存在一定关系。良好的环境卫生和饲养管理 条件对阻止隐孢子虫感染极为重要。 症 状 与 病 理 变 化 家畜隐孢子虫病以犊牛、羔羊和仔猪的发病较为严重。主要临床症状为精神沉郁,厌食,腹泻, 粪便中带有大量的纤维素,有时含有血液。患畜生长发育停滞,极度消瘦,有时体温升高。羊的病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