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的。由于每一种商品的成本函数是一样的,所以生产成本并不取决于商品本身的特性。进入 市场的厂商必须决定生产哪个品种以及以什么样的价格出售。价格越低,可以售出的商品就 越多。如果两个产品的差异性太小,厂商就不能销售足够的产品以弥补成本,它们面临的选 择是,要么退出市场,要么生产其它品种。反之,如果两个品种的特性相差很远,就会有新 厂商进入生产一种新产品,其特性介于已经存在的两种产品之间。自由的进入和退出、相同 密度的偏好、一样的成本函数保证了在长期均衡中实际生产的产品品种会均匀分布,而且每 一个品种的生产数量和销售价格都相同,每一个厂商获得正常的利润,即价格等于平均成本。 兰卡斯特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完全垄断竞争”( perfect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在一个 封闭的市场中,不论是生产者的规模还是消费者的多样化偏好,都由于市场规模太小而受到 了限制。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两国进行产业内贸易,既可以使企业的规模变大以降低单位 产品的成本,获得规模收益,又可以使消费者的多样化偏好得到满足。规模经济和水平性产 品差异可以独立地在技术和要素禀赋方面相似的国家间引起国际贸易(以产业内贸易的形 式)。从林德( Linder,S.)的角度来看,消费结构是与收入水平相关的,所以在这些国家 同样产品的不同式样都有比较大的销量,而要素禀赋和收入水平都不一样的国家间,这种贸 易的数量将比较小。埃塞尔( Ethier,WJ.)指出,虽然制造业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是以产品 差异性和规模经济为基础的,但是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看相对要素禀 赋。克鲁格曼在1981年运用模型证明了,一国之内产品的差异性由这个国家的规模经济所 决定,相似的国家之间会进行贸易,生产这些贸易品的要素比率是一样的,所以产业内贸易 并没有像传统贸易增长那样有收入分配效应,当贸易双方在要素禀赋方面有很大相似性的时 候(这时候产业内贸易的影响超过了产业间贸易),两种要素都可以从贸易中获益。在这里 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结论:相对于产业间的贸易来说,产业内贸易所带来的调整比较温和,没 有太大的痛苦,因为根据产业内贸易的假设,同一个产业内各个企业的要素密集度都是相同 的,在这些企业间的资源再分配相对比较容易,工资与价格调整也比较小。在布兰德 ( Brander,J.)1981年模型的基础上,布兰德和克鲁格曼③证明了,在寡头垄断竞争的市场 中,就算不存在成本差异和规模经济,寡头之间的“相互倾销”也将使(产业内)贸易出现: 每一个企业都向对方企业的国内市场进行倾销。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关键就在于市场分 割的假设,在这样的假设下,每一个企业针对不同的国家,有若干个彼此没有联系的市场, 对其中一个市场所做的决定,不会影响到其它市场。寡头垄断厂商以低于国内的价格将产品 销售到国外市场,尽管在国外的销售价格更低,但是只要有利润可赚,就比在国外没有销售 要好,厂商在意的是总利润水平。同样的道理,其它国家的厂商也会采取同样的做法,把产 品销售到对方国家的市场。这样,相互倾销就出现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又集中在水平性的产业内贸易与垂直性产业 内贸易的分别研究上。二者的区别主要集中在产品多样化的性质上。水平性产业内贸易是指 进行双向贸易的是质量相似的物品,只是在特性或属性上不同。垂直性产业内贸易是指不同 质量的相似性物品同时出口和进口。垂直性产业内贸易的两个模型分别是由福尔威( Falvey RE.)、凯克斯基( Kierzkowski,H)和莎科特( Shaked,A.)、萨顿( Sutton,J,)发展出 来的 福尔威和凯克斯基的模型(称之为FK模型)表明,就算不存在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 产业内贸易也会存在,这时存在的是垂直性产业内贸易。F-K模型假设,从需求方面讲,消 a Ethier, W.J.,"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eturns to Scale in the Moder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2, Vol 72, No 3, pp389-405 e Krugman, P R , "Intra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 the Gains from Trad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1,vol.89,s,pp959-973 a Brander, J& Krugman, P R , "A Reciprocal Dumping Mod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83, Vol 15, pp 313-3212 的。由于每一种商品的成本函数是一样的,所以生产成本并不取决于商品本身的特性。进入 市场的厂商必须决定生产哪个品种以及以什么样的价格出售。价格越低,可以售出的商品就 越多。如果两个产品的差异性太小,厂商就不能销售足够的产品以弥补成本,它们面临的选 择是,要么退出市场,要么生产其它品种。反之,如果两个品种的特性相差很远,就会有新 厂商进入生产一种新产品,其特性介于已经存在的两种产品之间。自由的进入和退出、相同 密度的偏好、一样的成本函数保证了在长期均衡中实际生产的产品品种会均匀分布,而且每 一个品种的生产数量和销售价格都相同,每一个厂商获得正常的利润,即价格等于平均成本。 兰卡斯特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完全垄断竞争”(perfect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在一个 封闭的市场中,不论是生产者的规模还是消费者的多样化偏好,都由于市场规模太小而受到 了限制。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两国进行产业内贸易,既可以使企业的规模变大以降低单位 产品的成本,获得规模收益,又可以使消费者的多样化偏好得到满足。规模经济和水平性产 品差异可以独立地在技术和要素禀赋方面相似的国家间引起国际贸易(以产业内贸易的形 式)。从林德(Linder,S.)的角度来看,消费结构是与收入水平相关的,所以在这些国家 同样产品的不同式样都有比较大的销量,而要素禀赋和收入水平都不一样的国家间,这种贸 易的数量将比较小。埃塞尔(Ethier, W.J.)①指出,虽然制造业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是以产品 差异性和规模经济为基础的,但是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看相对要素禀 赋。克鲁格曼②在1981年运用模型证明了,一国之内产品的差异性由这个国家的规模经济所 决定,相似的国家之间会进行贸易,生产这些贸易品的要素比率是一样的,所以产业内贸易 并没有像传统贸易增长那样有收入分配效应,当贸易双方在要素禀赋方面有很大相似性的时 候(这时候产业内贸易的影响超过了产业间贸易),两种要素都可以从贸易中获益。在这里 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结论:相对于产业间的贸易来说,产业内贸易所带来的调整比较温和,没 有太大的痛苦,因为根据产业内贸易的假设,同一个产业内各个企业的要素密集度都是相同 的,在这些企业间的资源再分配相对比较容易,工资与价格调整也比较小。在布兰德 (Brander,J.)1981年模型的基础上,布兰德和克鲁格曼③证明了,在寡头垄断竞争的市场 中,就算不存在成本差异和规模经济,寡头之间的“相互倾销”也将使(产业内)贸易出现: 每一个企业都向对方企业的国内市场进行倾销。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关键就在于市场分 割的假设,在这样的假设下,每一个企业针对不同的国家,有若干个彼此没有联系的市场, 对其中一个市场所做的决定,不会影响到其它市场。寡头垄断厂商以低于国内的价格将产品 销售到国外市场,尽管在国外的销售价格更低,但是只要有利润可赚,就比在国外没有销售 要好,厂商在意的是总利润水平。同样的道理,其它国家的厂商也会采取同样的做法,把产 品销售到对方国家的市场。这样,相互倾销就出现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又集中在水平性的产业内贸易与垂直性产业 内贸易的分别研究上。二者的区别主要集中在产品多样化的性质上。水平性产业内贸易是指 进行双向贸易的是质量相似的物品,只是在特性或属性上不同。垂直性产业内贸易是指不同 质量的相似性物品同时出口和进口。垂直性产业内贸易的两个模型分别是由福尔威(Falvey, R.E.)、凯克斯基(Kierzkowski,H.)和莎科特(Shaked,A.)、萨顿(Sutton,J.)发展出 来的。 福尔威和凯克斯基的模型(称之为F-K模型)表明,就算不存在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 产业内贸易也会存在,这时存在的是垂直性产业内贸易。F-K模型假设,从需求方面讲,消 ① Ethier, W.J.,“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eturns to Scale in the Moder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2,Vol.72,No.3,pp389-405. ② Krugman,P.R.,“Intra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 the Gains from Trad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1,Vol.89,5,pp 959-973. ③ Brander,J. & Krugman,P.R.,“A‘Reciprocal Dumping’Mod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3,Vol.15,pp 313-321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