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638 工程科学学报,第38卷,第11期 使得距离仿生叶轮机构越远的网格尺寸越大,设置仿 负,继续下降,直到其他叶片砰击水面:(4)出水高度 生叶轮周围尺寸大小为0.01m,随距离增加的网格尺 越高,升力和推力达到稳定状态的时间越短,稳态下的 寸增长率为1.1,远离机构的网格尺寸最大为0.03m, 波动越平缓. 划分结果如图3所示.其中,装置的主要结构参数如 结合这四点规律,可以做出如下推测:通过适当设 下:叶片长L=0.1m,叶片宽B=0.04m,连接轴L,= 计,使得在推力开始由峰值回落时,其他叶片就已经开 0.1m,夹角0=120° 始砰击水面的话,升力的波谷将不必再触及零点,推力 的下滑时间也会大大缩短.如此一来,叶轮机构产生 的升力和推力都会有大幅提升 这一推测正与初始出水高度为-0.2m和0m时 的仿真结果相佐证:在这两个工况下,由于装置旋转轴 心入水较深,因此仿真结果都出现水下叶片滑动未至 竖直状态前,其他叶片已经砰击水面的现象,如 图4(a)和图4(c)所示,而反映在图6中即出现升力 波谷大于零和推力波谷数值相对较高这两个现象 与图5和图6中试验结果相对应的叶轮机构的输 出功率P分别如图7和图8所示.其中,图7是出水 图3计算域网格划分 高度为0m时,几种角速度下一个周期内的功率变化 Fig.3 Gridding of the computational domain 曲线;图8是在叶轮转动角速度为l0rad·s,且出水 高度分别为-0.2、0和0.2m条件下功率变化曲线. 2.1叶轮机构中叶片所受压强与外流场分析 对比图5至图8可以发现功率曲线的时间波形与 为研究叶片表面的压强分布及外流场特点,特以 升力和推力曲线有以下两点联系:(1)功率曲线波谷 l0ad·s的转动角速度下、轴心出水高度为0m的水 出现的位置与升力曲线波谷的位置相一致:(2)功率 上仿生推进装置的仿真结果为例,选取一个转动周期 曲线波峰出现的位置与推力曲线波谷的位置相一致. 内的若干典型时刻的流场状态用以分析,即以水平位 这两点联系说明单位功率所产生的升力和推力的 置X与竖直位置Y构成的二维平面图,分别描述压力 变化趋势,即:(1)当水下叶片在推力达到最高峰至竖 p和流体运动速度V的信息,如图4所示. 直位置期间,升力、推力和功率持续减小,而单位功率 综合所得到的压强、速度等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 所产生的升力和推力持续小幅下降;(2)直至其他叶 论:(1)叶片在水下划动时迎水面的压强远大于背水 片尚未砰击水面期间,单位功率所产生的升力和推力 面,起主导作用,叶片在出水后会带起少量水,但其压 持续大幅下降:(3)在其他叶片砰击水面过程中,单位 强相比于在水下时的压强而言几可忽略不计;:(2)叶 功率所产生的升力持续大幅上升,单位功率所产生的 片砰击水面时,迎水面所受压力最大,之后虽然入水更 推力持续小幅下降;(4)在砰击水面的叶片入水之后 深,但是压强在逐渐减小:(3)推进装置的转动对自由 直至推力达到最高峰,单位功率所产生的推力持续大 液面的影响很大,且水面呈下降状态 幅上升,而单位功率所产生的升力持续小幅下降. 2.2各类工况下叶轮机构的受力与功率变化情况 分析单位功率所产生的升力和推力变化的四个阶 设定多种工况进行仿真,进而得到推进装置在不 段,可以得到与分析升力和推力曲线的变化规律类似 同转动速度和轴心与水面距离等条件下的升力和推力 的结论,如果在推力由波峰回落时,就能使其他叶片砰 变化情况分别如图5和图6所示.图中,。代表仿生推 击水面,将极大地提高推进装置单位功率所能产生的 进装置的叶轮机构绕其对称中心转动的角速度(ad· 升力和推力. s):H代表装置旋转轴心离开水面的高度,简称为出 除了对仿真结果进行时间上的横向比较,还需要 水高度(m):时间坐标轴1以周期T为量纲 对各种工况展开纵向对比.为了便于分析对比,特将 通过观察图5和图6可知,叶轮机构产生的升力 这些典型工况下的推进装置升力、推力与功率求取算 和推力都呈波动性变化,并呈现以下四点规律:(1)每 术平均值,如表1所列. 当有叶片砰击水面入水时,装置产生的升力会迅速由 仿真过程中设定了叶轮的转速为固定值,因此功 波谷增加至波峰,而后逐渐下降,且推力也由波谷开始 率正比于叶轮转动时所受的阻力矩;而且因为该阻力 升高;(2)在叶片入水后至叶片达到竖直位置前的某 矩的力臂不能确定,所以没有办法得到阻力的精确值, 一时刻,推力会达到峰值并开始回落,直至下一次砰击 进而无法得到托举效率、推进效率和总机械效率的具 发生;(3)当水下的叶片达到竖直位置时,升力由正转 体值.因此,本文采用叶轮在单位功率驱动下产生的工程科学学报,第 38 卷,第 11 期 使得距离仿生叶轮机构越远的网格尺寸越大,设置仿 生叶轮周围尺寸大小为 0. 01 m,随距离增加的网格尺 寸增长率为 1. 1,远离机构的网格尺寸最大为 0. 03 m, 划分结果如图 3 所示. 其中,装置的主要结构参数如 下: 叶片长 Lb = 0. 1 m,叶片宽 B = 0. 04 m,连接轴 Lr = 0. 1 m,夹角 θ = 120°. 图 3 计算域网格划分 Fig. 3 Gridding of the computational domain 2. 1 叶轮机构中叶片所受压强与外流场分析 为研究叶片表面的压强分布及外流场特点,特以 10 rad·s - 1 的转动角速度下、轴心出水高度为 0 m 的水 上仿生推进装置的仿真结果为例,选取一个转动周期 内的若干典型时刻的流场状态用以分析,即以水平位 置 X 与竖直位置 Y 构成的二维平面图,分别描述压力 p 和流体运动速度 V 的信息,如图 4 所示. 综合所得到的压强、速度等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 论: ( 1) 叶片在水下划动时迎水面的压强远大于背水 面,起主导作用,叶片在出水后会带起少量水,但其压 强相比于在水下时的压强而言几可忽略不计; ( 2) 叶 片砰击水面时,迎水面所受压力最大,之后虽然入水更 深,但是压强在逐渐减小; ( 3) 推进装置的转动对自由 液面的影响很大,且水面呈下降状态. 2. 2 各类工况下叶轮机构的受力与功率变化情况 设定多种工况进行仿真,进而得到推进装置在不 同转动速度和轴心与水面距离等条件下的升力和推力 变化情况分别如图5 和图6 所示. 图中,ω 代表仿生推 进装置的叶轮机构绕其对称中心转动的角速度( rad· s - 1 ) ; H 代表装置旋转轴心离开水面的高度,简称为出 水高度( m) ; 时间坐标轴 t 以周期 T 为量纲. 通过观察图 5 和图 6 可知,叶轮机构产生的升力 和推力都呈波动性变化,并呈现以下四点规律: ( 1) 每 当有叶片砰击水面入水时,装置产生的升力会迅速由 波谷增加至波峰,而后逐渐下降,且推力也由波谷开始 升高; ( 2) 在叶片入水后至叶片达到竖直位置前的某 一时刻,推力会达到峰值并开始回落,直至下一次砰击 发生; ( 3) 当水下的叶片达到竖直位置时,升力由正转 负,继续下降,直到其他叶片砰击水面; ( 4) 出水高度 越高,升力和推力达到稳定状态的时间越短,稳态下的 波动越平缓. 结合这四点规律,可以做出如下推测: 通过适当设 计,使得在推力开始由峰值回落时,其他叶片就已经开 始砰击水面的话,升力的波谷将不必再触及零点,推力 的下滑时间也会大大缩短. 如此一来,叶轮机构产生 的升力和推力都会有大幅提升. 这一推测正与初始出水高度为 - 0. 2 m 和 0 m 时 的仿真结果相佐证: 在这两个工况下,由于装置旋转轴 心入水较深,因此仿真结果都出现水下叶片滑动未至 竖直 状 态 前,其 他 叶 片 已 经 砰 击 水 面 的 现 象,如 图 4( a) 和图 4( c) 所示,而反映在图 6 中即出现升力 波谷大于零和推力波谷数值相对较高这两个现象. 与图 5 和图 6 中试验结果相对应的叶轮机构的输 出功率 P 分别如图 7 和图 8 所示. 其中,图 7 是出水 高度为 0 m 时,几种角速度下一个周期内的功率变化 曲线; 图 8 是在叶轮转动角速度为 10 rad·s - 1 ,且出水 高度分别为 - 0. 2、0 和 0. 2 m 条件下功率变化曲线. 对比图 5 至图 8 可以发现功率曲线的时间波形与 升力和推力曲线有以下两点联系: ( 1) 功率曲线波谷 出现的位置与升力曲线波谷的位置相一致; ( 2) 功率 曲线波峰出现的位置与推力曲线波谷的位置相一致. 这两点联系说明单位功率所产生的升力和推力的 变化趋势,即: ( 1) 当水下叶片在推力达到最高峰至竖 直位置期间,升力、推力和功率持续减小,而单位功率 所产生的升力和推力持续小幅下降; ( 2) 直至其他叶 片尚未砰击水面期间,单位功率所产生的升力和推力 持续大幅下降; ( 3) 在其他叶片砰击水面过程中,单位 功率所产生的升力持续大幅上升,单位功率所产生的 推力持续小幅下降; ( 4) 在砰击水面的叶片入水之后 直至推力达到最高峰,单位功率所产生的推力持续大 幅上升,而单位功率所产生的升力持续小幅下降. 分析单位功率所产生的升力和推力变化的四个阶 段,可以得到与分析升力和推力曲线的变化规律类似 的结论,如果在推力由波峰回落时,就能使其他叶片砰 击水面,将极大地提高推进装置单位功率所能产生的 升力和推力. 除了对仿真结果进行时间上的横向比较,还需要 对各种工况展开纵向对比. 为了便于分析对比,特将 这些典型工况下的推进装置升力、推力与功率求取算 术平均值,如表 1 所列. 仿真过程中设定了叶轮的转速为固定值,因此功 率正比于叶轮转动时所受的阻力矩; 而且因为该阻力 矩的力臂不能确定,所以没有办法得到阻力的精确值, 进而无法得到托举效率、推进效率和总机械效率的具 体值. 因此,本文采用叶轮在单位功率驱动下产生的 ·1638·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