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710 工程科学学报,第40卷,第6期 0=271MPa 0.=-145MPa 0=-600MPa 图10变形后样品右侧一区域相分布(a)、取向分布(b)及受力情况(c) Fig.10 Phase distribution (a),orientation distribution (b),and stress state (c)of an area on the right side of sample after deformation 表4图10中各晶粒滑移和孪生分力大小 Table 4 Shear stress of slip and twinning in each grain in Fig.10 品粒取向欧拉角 最大与次大滑移 最大与次大李生 最大李生分力与 奥氏体的减少量/ 品粒编号 (p1,中,92) 分力之比 分力之比 最大滑移分力之比 % 26 150,75.2,166.1 0.4628/0.4554 0.5301/0.4665 1.1454 -23.29 27 151.7,114,17.4 0.3605/0.3459 0.2166/0.2119 0.6008 -85.75 28 198,47.4,199.2 0.4653/0.4176 0.2962/0.2358 0.6366 -36.18 32 158.9,61.4,276.3 0.5465/0.4122 0.4032/0.3225 0.7378 -3.49 33 170,106.4,344.2 0.4598/0.4337 0.4672/0.4541 1.0161 -8.72 34 171.1,49.2,271 0.4624/0.3914 0.3080/0.2256 0.6661 -9.26 156.8,67.5,236.5 0.5496/0.5058 0.5794/0.5769 1.0542 15.43 晶粒27不具备相变优势,但相变程度最大,原 3 分析讨论 因是其处在26、28和35号晶粒之间,26号晶粒易 相变,35号晶粒难相变,使得26号晶粒将切变传递 高锰钢帽型样高速冲击时剪切区TP行为的 给27号晶粒时,尖角处的应力集中难以通过相邻晶 准原位分析表明,应力应变水平、取向依赖性及品粒 粒协调释放而发生马氏体相变 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影响TRP行为.在分析应力应 与图9中19号品粒类似,33号晶粒为易相变 变水平对相变程度的影响时,发现距离剪切区中心 取向,但其夹在难相变的32和34号晶粒之间,难以 线相等距离的两侧,靠近试样中心一侧的应变总小 切动变形,因此相变程度小 于另一侧,导致靠近试样中心一侧的相变程度也小 2.5体心马氏体相变的变体选择 于远离试样中心一侧的相变程度.但此时并没有考 根据图3中变形后体心马氏体产生的位置来 虑到取向依赖性的干扰作用,因此,为排除取向依赖 看,只有左侧剪切区的12号晶粒发生大量的体心马 性的干扰,分别对样品左右两侧剪切区靠近试样中 氏体相变,其余的体心马氏体都集中在晶界尖角的 心和远离试样中心区域的奥氏体取向进行分析.图 位置,这个位置在变形过程中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因 12为变形前样品左右两侧剪切区奥氏体反极图,可 此容易发生马氏体相变 以发现,对于样品右侧剪切区来说,靠近试样中心一 图11为变形后样品不同位置微区体心马氏体 侧(c)奥氏体取向峰值位于难相变的111〉取向:远 取向分布图和极图,由图可知,体心马氏体在品粒内 离试样中心一侧(d)奥氏体取向峰值位于易相变的 部大量产生时,呈大块状分布;在晶粒尖角处产生 100〉取向,因此靠近试样中心一侧的相变程度小 时,一般呈细片状.同一奥氏体内产生的体心马氏 于远离试样中心一侧的相变程度可能是奥氏体取向 体变体一般为1~2个,有明显的变体选择,变体间 的影响,也可能是应力应变水平的影响:但从样品左 为减小晶界能呈Σ3或Σ11关系,有的马氏体(右侧 侧剪切区来看,靠近试样中心一侧(a)奥氏体取向 27号晶粒)在产生初期为单变体,产生后继续变形, 峰值位于易相变的110〉及100〉取向;远离试样中 在极图上可以看到明显的转轴和转动弧线 心一侧(b)奥氏体取向峰值位于难相变的111〉取工程科学学报,第 40 卷,第 6 期 图 10 变形后样品右侧一区域相分布( a) 、取向分布( b) 及受力情况( c) Fig. 10 Phase distribution ( a) ,orientation distribution ( b) ,and stress state ( c) of an area on the right side of sample after deformation 表 4 图 10 中各晶粒滑移和孪生分力大小 Table 4 Shear stress of slip and twinning in each grain in Fig. 10 晶粒编号 晶粒取向欧拉角 ( φ1,Φ,φ2 ) 最大与次大滑移 分力之比 最大与次大孪生 分力之比 最大孪生分力与 最大滑移分力之比 奥氏体的减少量/ % 26 150,75. 2,166. 1 0. 4628 /0. 4554 0. 5301 /0. 4665 1. 1454 - 23. 29 27 151. 7,114,17. 4 0. 3605 /0. 3459 0. 2166 /0. 2119 0. 6008 - 85. 75 28 198,47. 4,199. 2 0. 4653 /0. 4176 0. 2962 /0. 2358 0. 6366 - 36. 18 32 158. 9,61. 4,276. 3 0. 5465 /0. 4122 0. 4032 /0. 3225 0. 7378 - 3. 49 33 170,106. 4,344. 2 0. 4598 /0. 4337 0. 4672 /0. 4541 1. 0161 - 8. 72 34 171. 1,49. 2,271 0. 4624 /0. 3914 0. 3080 /0. 2256 0. 6661 - 9. 26 35 156. 8,67. 5,236. 5 0. 5496 /0. 5058 0. 5794 /0. 5769 1. 0542 15. 43 晶粒 27 不具备相变优势,但相变程度最大,原 因是其处在 26、28 和 35 号晶粒之间,26 号晶粒易 相变,35 号晶粒难相变,使得 26 号晶粒将切变传递 给 27 号晶粒时,尖角处的应力集中难以通过相邻晶 粒协调释放而发生马氏体相变. 与图 9 中 19 号晶粒类似,33 号晶粒为易相变 取向,但其夹在难相变的 32 和 34 号晶粒之间,难以 切动变形,因此相变程度小. 2. 5 体心马氏体相变的变体选择 根据图 3 中变形后体心马氏体产生的位置来 看,只有左侧剪切区的 12 号晶粒发生大量的体心马 氏体相变,其余的体心马氏体都集中在晶界尖角的 位置,这个位置在变形过程中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因 此容易发生马氏体相变. 图 11 为变形后样品不同位置微区体心马氏体 取向分布图和极图,由图可知,体心马氏体在晶粒内 部大量产生时,呈大块状分布; 在晶粒尖角处产生 时,一般呈细片状. 同一奥氏体内产生的体心马氏 体变体一般为 1 ~ 2 个,有明显的变体选择,变体间 为减小晶界能呈 Σ3 或 Σ11 关系,有的马氏体( 右侧 27 号晶粒) 在产生初期为单变体,产生后继续变形, 在极图上可以看到明显的转轴和转动弧线. 3 分析讨论 高锰钢帽型样高速冲击时剪切区 TRIP 行为的 准原位分析表明,应力应变水平、取向依赖性及晶粒 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影响 TRIP 行为. 在分析应力应 变水平对相变程度的影响时,发现距离剪切区中心 线相等距离的两侧,靠近试样中心一侧的应变总小 于另一侧,导致靠近试样中心一侧的相变程度也小 于远离试样中心一侧的相变程度. 但此时并没有考 虑到取向依赖性的干扰作用,因此,为排除取向依赖 性的干扰,分别对样品左右两侧剪切区靠近试样中 心和远离试样中心区域的奥氏体取向进行分析. 图 12 为变形前样品左右两侧剪切区奥氏体反极图,可 以发现,对于样品右侧剪切区来说,靠近试样中心一 侧( c) 奥氏体取向峰值位于难相变的〈111〉取向; 远 离试样中心一侧( d) 奥氏体取向峰值位于易相变的 〈100〉取向,因此靠近试样中心一侧的相变程度小 于远离试样中心一侧的相变程度可能是奥氏体取向 的影响,也可能是应力应变水平的影响; 但从样品左 侧剪切区来看,靠近试样中心一侧( a) 奥氏体取向 峰值位于易相变的〈110〉及〈100〉取向; 远离试样中 心一侧( b) 奥氏体取向峰值位于难相变的〈111〉取 · 017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