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务于精熟”,就是认真精读,力求理解透彻,并烂熟于心。“独观大略” 就是说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与其他三人不同,独树一帜;他是从总体上高屋建瓴地 把握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被枝蔓问题所纠缠。看得出来,诸葛亮无论是打仗还 是读书,都胜人一筹。 怎样具体学习、运用诸葛亮的“观大略”读书法呢? 中年学者王通讯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掌握观大略读书法,“要 紧的有五条:(1〕要有一定的哲学修养,善于概括提炼。(2)既要钻进书中, 又能站在书上,独立思考。(3)经常注意最先进的知识,站在本学科知识的前 沿。〔4)弄通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原理,尤其是其中的关键者。〔5)精通唯 物辩证法。” 2、陶渊明:不求甚解法。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文中云:“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这其实是陶老先生托“五柳先生”以自道,描绘自己 的读书生活,阐发自己对读书的见解, 对于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历来褒贬不一。不肯苟同者认为陶渊 明是提倡粗枝大叶、浅尝辄止的作风,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当然也有赞同陶 渊明的方法的,比如元朝人李治就说过:“盖不求甚解者,谓得意妄言,不若老 腐儒为章句细碎耳。”李治的意思是: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观,可以称得 上是至理名言,不像某些迁腐的书呆子那样死扣章句而毫无出息 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到底可不可取?不必匆忙下结论。我们先来仔细考 察一下陶渊明的读书背景,分析一下他的话的原意,问题就会清楚得多了 陶渊明在回忆自己少年时代读书的情景时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可见他自幼就攻读儒家经典,他所说的好读书,自然是指读经史典籍。读经史书, 必须读注,而汉代有的经学家所作的注释,连篇累牍,空虚繁琐,离题万里。如 当时有一个小夏侯学派的人,光解释“尧典”两个字,就写了十余万字。这是 种很坏的学风,那些寻章摘句、牵强附会的学究式解释,对读书能有什么益处呢? 非但无益,反而有害,会干扰对书的原意的领会、理解 所以,陶渊明提出“不求甚解”的观点,是有针对性的。他认为不必花很多 的精力去研究没有价值的注释,而应注意读原著,领会原作的基本内容。由此看 来,如果将一顶“提倡粗枝大叶”的帽子扣在陶老先生头上,就错了。 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法虽然是有所专指的,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想 想看,倘若不论读什么书都去“求甚解”,那你一辈子能读几本书呢?对有的书 就可以“不求甚解”,翻翻便过去了;有的书,可暂时“不求甚解”,等到需要 “求甚解”的时候,再“求甚解”。 3、杨大眼:耳读法 耳读法,用耳朵能读书?除非是某些具有特异功能的人。一般正常的人,怎 么能用耳朵读书呢? 能!我国古代就有一位。南北朝时期,北魏有一员大将叫杨大眼,此人是 位常胜将军,很有威望。《北史》卷三十七中记载了有关他读书的事迹:“大眼 虽不学,恒遣人读书面坐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竟不多识字。”“务于精熟”,就是认真精读,力求理解透彻,并烂熟于心。“独观大略”, 就是说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与其他三人不同,独树一帜;他是从总体上高屋建瓴地 把握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被枝蔓问题所纠缠。看得出来,诸葛亮无论是打仗还 是读书,都胜人一筹。 怎样具体学习、运用诸葛亮的“观大略”读书法呢? 中年学者王通讯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掌握观大略读书法,“要 紧的有五条:〔1〕要有一定的哲学修养,善于概括提炼。〔2〕既要钻进书中, 又能站在书上,独立思考。〔3〕经常注意最先进的知识,站在本学科知识的前 沿。〔4〕弄通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原理,尤其是其中的关键者。〔5〕精通唯 物辩证法。” 2、陶渊明:不求甚解法 。●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文中云:“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这其实是陶老先生托“五柳先生”以自道,描绘自己 的读书生活,阐发自己对读书的见解。 对于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历来褒贬不一。不肯苟同者认为陶渊 明是提倡粗枝大叶、浅尝辄止的作风,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当然也有赞同陶 渊明的方法的,比如元朝人李治就说过:“盖不求甚解者,谓得意妄言,不若老 腐儒为章句细碎耳。”李治的意思是: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观,可以称得 上是至理名言,不像某些迂腐的书呆子那样死扣章句而毫无出息。 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到底可不可取?不必匆忙下结论。我们先来仔细考 察一下陶渊明的读书背景,分析一下他的话的原意,问题就会清楚得多了。 陶渊明在回忆自己少年时代读书的情景时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可见他自幼就攻读儒家经典,他所说的好读书,自然是指读经史典籍。读经史书, 必须读注,而汉代有的经学家所作的注释,连篇累牍,空虚繁琐,离题万里。如 当时有一个小夏侯学派的人,光解释“尧典”两个字,就写了十余万字。这是一 种很坏的学风,那些寻章摘句、牵强附会的学究式解释,对读书能有什么益处呢? 非但无益,反而有害,会干扰对书的原意的领会、理解。 所以,陶渊明提出“不求甚解”的观点,是有针对性的。他认为不必花很多 的精力去研究没有价值的注释,而应注意读原著,领会原作的基本内容。由此看 来,如果将一顶“提倡粗枝大叶”的帽子扣在陶老先生头上,就错了。 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法虽然是有所专指的,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想 想看,倘若不论读什么书都去“求甚解”,那你一辈子能读几本书呢?对有的书 就可以“不求甚解”,翻翻便过去了;有的书,可暂时“不求甚解”,等到需要 “求甚解”的时候,再“求甚解”。 3、杨大眼:耳读法 。● 耳读法,用耳朵能读书?除非是某些具有特异功能的人。一般正常的人,怎 么能用耳朵读书呢? 能!我国古代就有一位。南北朝时期,北魏有一员大将叫杨大眼,此人是一 位常胜将军,很有威望。《北史》卷三十七中记载了有关他读书的事迹:“大眼 虽不学,恒遣人读书面坐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竟不多识字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