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三篇综合设计实验 为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多方面的需要,当代的大学教育要求培养具有高素质和较强的动手 以开设验证型与演示型的实验项目为主,随若现代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 见和深化 实验教学改革 ,提高综合设计型实验教学内容的比例是重要的改革发展方向。在此大环境下,在士 力学实验教学中开展探索型和综合设计型实验项目是大势所趋,最近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大学生士力 学、岩土工程竞赛实际上就是更高层次的土力学综合设计型实验的相关竞赛。 在综合设计型实验中,要求实验者从实验方案设计、实验仪器及材料准各、实哈结果分析、并 将实验成果与理论计算、分析结合起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等均要进行详尽周密的准备, 充分 调 动实 验者主观能 动性, 积极寻求解决方法 这个过程可以大大锻炼和培养综合应用, 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程问题的能力,甚至可以将已有的相关多学科理论知识进行融合、创新应用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下面的综合设计型实验项目,在满足土力学课程的实验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从室内土工实 验的工程目的出发,将本科实验教学内容和土力学课程相关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不仅包括基本实 验项目的实验操作、实验数据整理与分析,还进一步引申到利用实验结果进行的工程应用与计算 评价和对比。不仅建立了士力学课程内容与实验教学内容的密切联系,而且突出了士力学实验方法 的多样性,注重实验项目的工程实用性。 第1章细粒土分类定名和状态评价实验 1.1实验目的 主要针对黏性土进行分类定名,并评价其所处天然稠度状态。 要求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提交实验报告。通过实验,对粘性士建立初步感性认识 掌握土的含水率测定方法,掌握黏性土界限含水率尤其是塑限,与液限M的测定方法并动手操 作,计算塑性指数与液性指数。在此基础上,掌握根据界限含水率及塑性指数,采用不同的专业规 范进行分类定名的方法:掌握根据界限含水率、天然含水率及液性指数评价黏性土所处天然稠度状 态的方法。 1.2实验仪器 提供电热烘箱、电子天平、液塑限联合测定仪、称量铝盒若干以及调土用的刀、器皿和毛巾等。 1.3基本原理与计算 1.3.1基本概念 液限:液态与可塑态的界限含水率,是细粒土呈可塑状态的上限含水率。将调好的土装入试样 杯中,由所提供的液塑限联合测定仪的76g锥落入试样杯中,测出经过5s落入深度为17mm时对应 第三篇 综合设计实验 为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多方面的需要,当代的大学教育要求培养具有高素质和较强的动手 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实验教学是培养这些能力的重要手段。以往的实验教学主要 以开设验证型与演示型的实验项目为主,随着现代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和深化 实验教学改革,提高综合设计型实验教学内容的比例是重要的改革发展方向。在此大环境下,在土 力学实验教学中开展探索型和综合设计型实验项目是大势所趋,最近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大学生土力 学、岩土工程竞赛实际上就是更高层次的土力学综合设计型实验的相关竞赛。 在综合设计型实验中,要求实验者从实验方案设计、实验仪器及材料准备、实验结果分析、并 将实验成果与理论计算、分析结合起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等均要进行详尽周密的准备,充分调动实 验者主观能动性,积极寻求解决方法,这个过程可以大大锻炼和培养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 程问题的能力,甚至可以将已有的相关多学科理论知识进行融合、创新应用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下面的综合设计型实验项目,在满足土力学课程的实验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从室内土工实 验的工程目的出发,将本科实验教学内容和土力学课程相关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不仅包括基本实 验项目的实验操作、实验数据整理与分析,还进一步引申到利用实验结果进行的工程应用与计算、 评价和对比。不仅建立了土力学课程内容与实验教学内容的密切联系,而且突出了土力学实验方法 的多样性,注重实验项目的工程实用性。 第 1 章 细粒土分类定名和状态评价实验 1.1 实验目的 主要针对黏性土进行分类定名,并评价其所处天然稠度状态。 要求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提交实验报告。通过实验,对粘性土建立初步感性认识, 掌握土的含水率测定方法,掌握黏性土界限含水率尤其是塑限 wP 与液限 wL 的测定方法并动手操 作,计算塑性指数与液性指数。在此基础上,掌握根据界限含水率及塑性指数,采用不同的专业规 范进行分类定名的方法;掌握根据界限含水率、天然含水率及液性指数评价黏性土所处天然稠度状 态的方法。 1.2 实验仪器 提供电热烘箱、电子天平、液塑限联合测定仪、称量铝盒若干以及调土用的刀、器皿和毛巾等。 1.3 基本原理与计算 1.3.1 基本概念 液限:液态与可塑态的界限含水率,是细粒土呈可塑状态的上限含水率。将调好的土装入试样 杯中,由所提供的液塑限联合测定仪的 76g 锥落入试样杯中,测出经过 5s 落入深度为 17mm 时对应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