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二、会计恒等式 会计等式是揭示会计要素之间内在联系的数学表达式,又称为会计恒等式或 会计平衡公式。 (一)静态会计等式 静态会计等式是用来反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这三个要素之间关系的等 式,其关系式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或:资产=权益) 如何理解这一等式?我们不妨从创建一个企业谈起。企业要成立,首先要筹 集到资金,然后用筹集到的资金准备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须的一些资产。这些资产 分布在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表现为不同的资金占用形态,如货币资金、原材料、 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而筹集的资金主要来自于所有者和债权人,他们投入 资金后就会对企业拥有一种要求权,我们称之为权益。所有者投入资金就形成企 业的所有者权益,债权人投入资金就形成企业的债权人权益 例2-1:某企业于x年1月1日正式成立,资金全部到位。其中投资者甲投 入货币资金20万元以及价值10万元的设备;投资者乙投入货币资金10万元以 及价值20万元的办公用房;另外企业从银行借入40万元的五年期借款。则该企 业在成立当天的资产为:货币资金70万元+设备10万元+办公用房20万元 100万元;所有者权益为:甲投资者30万元+乙投资者30万元=60万元;负债 为:银行的长期借款40万元。显然 资产100万元=负债40万元+所有者权益60万元 因此,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实际上是资金运动的两个方面:资产是资金 的占用形态;而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资金来源,两者必然相等。从数量上看,拥 有一定的资产,就必然拥有对该资产的权益(包括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 资产和权益的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了资产总额必然等于权益总额,即 资产=权益,而权益包括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负债)。所以就有上述所表 示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等式反映的是资金运动过程中某 时刻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所以称之为静态会计等式 上述会计等式反映了企业资产的归属关系,它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和编制 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在整个会计核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动态会计等式 动态会计等式是用来反映收入、费用和利润三个要素之间关系的等式,其关 系式为: 收入一费用=利润 如何理解这一等式?接着上面的分析,假设企业成立后即进入正常营业 随经营活动展开,企业会取得各项收入,同时也必然会发生相关费用。企业在8 二、会计恒等式 会计等式是揭示会计要素之间内在联系的数学表达式,又称为会计恒等式或 会计平衡公式。 (一)静态会计等式 静态会计等式是用来反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这三个要素之间关系的等 式,其关系式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或:资产=权益) 如何理解这一等式?我们不妨从创建一个企业谈起。企业要成立,首先要筹 集到资金,然后用筹集到的资金准备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须的一些资产。这些资产 分布在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表现为不同的资金占用形态,如货币资金、原材料、 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而筹集的资金主要来自于所有者和债权人,他们投入 资金后就会对企业拥有一种要求权,我们称之为权益。所有者投入资金就形成企 业的所有者权益,债权人投入资金就形成企业的债权人权益。 例 2-1:某企业于年 1 月 1 日正式成立,资金全部到位。其中投资者甲投 入货币资金 20 万元以及价值 10 万元的设备;投资者乙投入货币资金 10 万元以 及价值 20 万元的办公用房;另外企业从银行借入 40 万元的五年期借款。则该企 业在成立当天的资产为:货币资金 70 万元+设备 10 万元+办公用房 20 万元= 100 万元;所有者权益为:甲投资者 30 万元+乙投资者 30 万元=60 万元;负债 为:银行的长期借款 40 万元。显然: 资产 100 万元=负债 40 万元+所有者权益 60 万元 因此,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实际上是资金运动的两个方面:资产是资金 的占用形态;而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资金来源,两者必然相等。从数量上看,拥 有一定的资产,就必然拥有对该资产的权益(包括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 资产和权益的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了资产总额必然等于权益总额,即 资产=权益,而权益包括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负债)。所以就有上述所表 示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等式反映的是资金运动过程中某 一时刻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所以称之为静态会计等式。 上述会计等式反映了企业资产的归属关系,它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和编制 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在整个会计核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动态会计等式 动态会计等式是用来反映收入、费用和利润三个要素之间关系的等式,其关 系式为: 收入-费用=利润 如何理解这一等式?接着上面的分析,假设企业成立后即进入正常营业。 随经营活动展开,企业会取得各项收入,同时也必然会发生相关费用。企业在一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