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分) 答:“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 延涧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互映衬,构 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是以愉悦人心。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 答: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 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16、(10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一即景抒怀 雨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 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 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指京城 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6分) 答案: 8、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 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 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 也可给分。) 9、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 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 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7、(10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6分)一即景抒怀 定林①(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仍:又, 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2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3分) 参考答案 22、“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 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3、参考答案:诗人被罢官后,寄情自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 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6、(11重庆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即景抒怀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 54 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 分) 答:“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 延涧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互映衬,构 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是以愉悦人心。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 分) 答: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 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16、(10 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即景抒怀 雨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 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 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指京城。 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 分)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6 分) 答案: 8、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 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 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 也可给分。) 9、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 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 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7、(10 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22—23 题。(6 分)--即景抒怀 定林①(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仍:又。 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 分) 2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3 分) 参考答案: 22、“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 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3、参考答案:诗人被罢官后,寄情自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 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6、(11 重庆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即景抒怀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