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卷 学校 姓名 班级: 考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孝”是进入家庭观念 中最早的伦理道德范畴。传说尧时,“虞舜,性至孝”,感天动地,“帝尧闻之,遂 以天下让焉”。这可能就是中华孝文化的雏形。“孝”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 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至孔子,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 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至《孝经》, “孝”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被全面政治化了。 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而儒 家思想也就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在《孝经》中,“孝”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 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孝”,作为中华民族传 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孝文化对“孝”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孝”与“顺”的一致。曾子认为:“孝 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尊亲”不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礼仪 规定;“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许玷污祖上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还要珍爱父 母给予的身体;“能养”并非一般的供养,而是敬养。在中国的孝文化中,还强调 顺”,即顺从父母的意愿,孔子对孝的简洁解释是“无违”,儒家所提倡的“孝” 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服从长上的意志。 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内涵。“孝”本是规范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伦理道德, 但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家国同构、君父同伦,“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意义。“普 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道,忠孝是 一体的。《孝经》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 敬父母只是孝的开始,进德修业才是孝之终。这与儒家伦理“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思想相一致,与儒家“身-家-国”的模式相统一。可见,“孝”已经同 时向个体道德领域和政治领域扩展,它起源于个体道德修养,贯穿于家庭中赡养 父母和家庭和睦,终于进德修业,对国家和社会履行职责。 孝文化对“不孝”有明确的规定。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不孝有三,无 后为大。”赵岐为其做了如下注解:“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 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阿意曲从,陷亲不义” 从精神层面提出致亲于义则为“孝”,陷亲于不义则为“一不孝”。可见,孝不是 简单的恭敬顺从,而是以“义”作为“孝”的评判标准。“家贫亲老,不为禄仕” 则从物质层面,即温饱与否和是否为考取功名而努力提出“孝”的标准。最后,“不 娶无子,绝先祖祀”又从发展的层面,即后继是否有人的角度提出“孝”的标准 此处的“无后”并不是侧重“不娶无子”,而是强调“绝先祖祀”,即无人继承衣 钵才是真正的无后,真正的大不孝。 (选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卷 学校: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小题。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孝”是进入家庭观念 中最早的伦理道德范畴。传说尧时,“虞舜,性至孝”,感天动地,“帝尧闻之,遂 以天下让焉”。这可能就是中华孝文化的雏形。“孝”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 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至孔子,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 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至《孝经》, “孝”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被全面政治化了。 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而儒 家思想也就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在《孝经》中,“孝”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 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孝”,作为中华民族传 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孝文化对“孝”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孝”与“顺”的一致。曾子认为:“孝 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尊亲”不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礼仪 规定;“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许玷污祖上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还要珍爱父 母给予的身体;“能养”并非一般的供养,而是敬养。在中国的孝文化中,还强调 “顺”,即顺从父母的意愿,孔子对孝的简洁解释是“无违”,儒家所提倡的“孝” 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服从长上的意志。 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内涵。“孝”本是规范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伦理道德, 但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家国同构、君父同伦,“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意义。“普 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道,忠孝是 一体的。《孝经》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 敬父母只是孝的开始,进德修业才是孝之终。这与儒家伦理“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思想相一致,与儒家“身-家-国”的模式相统一。可见,“孝”已经同 时向个体道德领域和政治领域扩展,它起源于个体道德修养,贯穿于家庭中赡养 父母和家庭和睦,终于进德修业,对国家和社会履行职责。 孝文化对“不孝”有明确的规定。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不孝有三,无 后为大。”赵岐为其做了如下注解:“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 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阿意曲从,陷亲不义” 从精神层面提出致亲于义则为“孝”,陷亲于不义则为“一不孝”。可见,孝不是 简单的恭敬顺从,而是以“义”作为“孝”的评判标准。“家贫亲老,不为禄仕” 则从物质层面,即温饱与否和是否为考取功名而努力提出“孝”的标准。最后,“不 娶无子,绝先祖祀”又从发展的层面,即后继是否有人的角度提出“孝”的标准。 此处的“无后”并不是侧重“不娶无子”,而是强调“绝先祖祀”,即无人继承衣 钵才是真正的无后,真正的大不孝。 (选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