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胡适本身也受到了清未改良主义的巨大影响。胡适自己说过:“他受了梁先生无穷的恩惠”“梁 先生的文章明白晓畅之中,带着浓挚的热情,使读的人不能不跟着他走,不能不跟着他想。”[3清末 的文学改良从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开始,到后期提倡文言合一;肯定白话小说以及戏剧的价值; 积极进取,敢于颠覆旧形式[4],为胡适的白话文运动作铺垫。但这也让胡适提议的创新性受到质 疑,有文章指出, 胡适曾经提出文学改良的“八事”。但是,反对“言之无物”,最早可以见之于陆机的《文 赋》“不摹仿古人″;“务去烂调套语”同唐代韩愈在《答李翔书》主张“陈言之务去″;明李势 也主张“不作无病之呻吟”,“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也,虽作何观乎?”[4] 胡适的创新性其实体现在毫不动摇地坚持形式革命,主张完全“白话”,并且以“五四”运动 在学生、工人之中广泛开展起来作为后续。简单的文学改良发展为政治、文化变革、社会进步的运 动后,影响力也大大加强 从可见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既包含了对于当下文学发展形式的充分理解,同时也是糅 合西方思想与中国传统改良之后,以个人风格立场,为当下的文学发展开出“胡适的药方”;但胡 适个人深受传统文学的影响,也是发表《新思潮的意义》、其不能坚持“革命”、思想立场变化的 原因。 二、《新思潮的意义》与“整理国故 《新思潮的意义》是1919年末,“五四运动”之后,“新思潮″“新文化”取得了摧枯拉朽般 的巨大胜利。胡适在这样高涨的革命势头之下,发表了《新思潮的意义》,文中概括了新文化运动 的中心,提出以“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态度“整理国故”,以“研究问题”“输入学理”为主要 手段,进行“再造文明”[5]。至此,胡适的文学立场从革命姿态的“全盘否定”走向了新的一个立 场——理性姿态的“整理国故”。同时胡适的文章又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其一,回归理性,不卑不 亢,具有“中庸”色彩;其二,批判之处必有解决之道,践行“实用主义 《新思潮的意义》开篇就提到“话虽然很简明,但是还嫌太笼统了一点…….答案自然是:因为 国粹和旧文学是同德赛两位先生反对的′又问:何以凡同德赛两位先生反对的东西都该反对 呢?“[5],然后用“重新评审一切”作为新思潮运动的总纲,“孔教的讨论只是要重新估定孔教 的价值。文学的评论只是要重新估定旧文学的价值…….子的问题只是要重新估定女子在社会上的价 值”[5]在文化(如礼教、训诂、习俗)等方面倡导,希望人们重新用事实求是,结合实际地理性地 看待旧传统。不过,理性的“中庸”色彩一直是中国文化主流,仅以传统的思想,套上尼采“评审 一切”的批判精神,单纯从这个方面说,是缺乏创新的。胡适的创新性体现在,若是要批判什么, 必然给出一个方式方法,这也是杜威实验主义的反映 文中对于旧学术思想开了三个“药方 反对盲从”“反对调和”“整理国故” 最引人注目的主张是“整理国故”,对于新文化运动以致文学研究的发展都影响深远,其从思 想主张扩大为一场运动,在胡适的整合促动之下,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古史辨派”、史语所等学 术研究机构与团体相继崛起,《国学季刊》、《国学门周刊》、《国学门月刊》、《史语所集刊》胡适本身也受到了清末改良主义的巨大影响。胡适自己说过: “他受了梁先生无穷的恩惠”“梁 先生的文章, 明白晓畅之中, 带着浓挚的热情, 使读的人不能不跟着他走, 不能不跟着他想。”[3]清末 的文学改良从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开始,到后期提倡文言合一;肯定白话小说以及戏剧的价值; 积极进取,敢于颠覆旧形式[4],为胡适的白话文运动作铺垫。但这也让胡适提议的创新性受到质 疑,有文章指出, 胡适曾经提出文学改良的“八事”。但是,反对“言之无物”,最早可以见之于陆机的《文 赋》“不摹仿古人”;“务去烂调套语”同唐代韩愈在《答李翔书》主张“陈言之务去”;明李势 也主张“不作无病之呻吟”,“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也,虽作何观乎?”[4] 胡适的创新性其实体现在毫不动摇地坚持形式革命,主张完全“白话”,并且以“五四”运动 在学生、工人之中广泛开展起来作为后续。简单的文学改良发展为政治、文化变革、社会进步的运 动后,影响力也大大加强。 从可见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既包含了对于当下文学发展形式的充分理解,同时也是糅 合西方思想与中国传统改良之后,以个人风格立场,为当下的文学发展开出“胡适的药方”;但胡 适个人深受传统文学的影响,也是发表《新思潮的意义》、其不能坚持“革命”、思想立场变化的 原因。 二、《新思潮的意义》与“整理国故” 《新思潮的意义》是1919年末,“五四运动”之后,“新思潮”“新文化”取得了摧枯拉朽般 的巨大胜利。胡适在这样高涨的革命势头之下,发表了《新思潮的意义》,文中概括了新文化运动 的中心,提出以“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态度“整理国故”,以“研究问题”“输入学理”为主要 手段,进行“再造文明”[5]。至此,胡适的文学立场从革命姿态的“全盘否定”走向了新的一个立 场——理性姿态的“整理国故”。同时胡适的文章又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其一,回归理性,不卑不 亢,具有“中庸”色彩;其二,批判之处必有解决之道,践行“实用主义”。 《新思潮的意义》开篇就提到“话虽然很简明,但是还嫌太笼统了一点……答案自然是:‘因为 国粹和旧文学是同德赛两位先生反对的’ ,又问:‘何以凡同德赛两位先生反对的东西都该反对 呢?’”[5],然后用“重新评审一切”作为新思潮运动的总纲,“孔教的讨论只是要重新估定孔教 的价值。文学的评论只是要重新估定旧文学的价值……女子的问题只是要重新估定女子在社会上的价 值”[5]在文化(如礼教、训诂、习俗)等方面倡导,希望人们重新用事实求是,结合实际地理性地 看待旧传统。不过,理性的“中庸”色彩一直是中国文化主流,仅以传统的思想,套上尼采“评审 一切”的批判精神,单纯从这个方面说,是缺乏创新的。胡适的创新性体现在,若是要批判什么, 必然给出一个方式方法,这也是杜威实验主义的反映。 文中对于旧学术思想开了三个“药方”——“反对盲从”“反对调和”“整理国故”。 最引人注目的主张是“整理国故”,对于新文化运动以致文学研究的发展都影响深远,其从思 想主张扩大为一场运动,在胡适的整合促动之下,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古史辨派”、史语所等学 术研究机构与团体相继崛起,《国学季刊》、《国学门周刊》、《国学门月刊》、《史语所集刊》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