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论。它的意思也就是,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生死,看物我。从这个更高的观点看事 物,就能够超越现实的世界。这也是“避”的一种形式;然而不是从社会到山林, 而很像是从这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这是先秦道家发展的第三阶段,也是最后阶段 《庄子》的《山木》篇有个故事,把这一切发展都表现出来了。故事说:“庄子 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 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 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 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 :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 也,放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 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 累邪!” 这个故事的前部分,表现的就是杨朱所实行的全生理论,后部分则是庄子的理 论。这里所说的“材”,相当于前面引用的《养生主》所说的“为善”。“不材 ,相当于“为恶”。“材与不材之间”,相当于“缘督以为经”。可是一个人如果 不能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事物、那么这一切方法没有哪一个能够绝对保证他不受伤 害。不过。从更高的观点看事物,也就意味着取消自我。我们可以说,先秦道家都 是为我的。只是后来的发展,使这种为我走向反面,取消了它自身论。它的意思也就是,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生死,看物我。从这个更高的观点看事 物,就能够超越现实的世界。这也是“避”的一种形式;然而不是从社会到山林, 而很像是从这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这是先秦道家发展的第三阶段,也是最后阶段 。《庄子》的《山木》篇有个故事,把这一切发展都表现出来了。故事说:“庄子 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 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 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 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 :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 也,放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 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 累邪!” 这个故事的前部分,表现的就是杨朱所实行的全生理论,后部分则是庄子的理 论。这里所说的“材”,相当于前面引用的《养生主》所说的“为善”。“不材” ,相当于“为恶”。“材与不材之间”,相当于“缘督以为经”。可是一个人如果 不能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事物、那么这一切方法没有哪一个能够绝对保证他不受伤 害。不过。从更高的观点看事物,也就意味着取消自我。我们可以说,先秦道家都 是为我的。只是后来的发展,使这种为我走向反面,取消了它自身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