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VoL26 No.1 何安瑞等:1800mm虚拟轧机板形控制性能 ·93· 为13kN/mm.总的来讲,六辊轧机比四辊的调节 主要因素.计算结果表明,DSR和PC轧机的Pm 域要大且形状更复杂(DSR的针对性调控功能除 相对较小:在大部分工况下CVC轧机比UC和HC 外).各种轧机的调节域由大到小依次为PC, 轧机的P要大.另外,分析发现,对于CVC轧机, DSR,CVC6,UCMW,CVC4,HCMW,HCW.其中 Pm存在于CVC辊形曲线的鱼尾端;对于UC轧 PC,DSR,CVC6和UCMW都可以提供较大的凸 机,P主要存在于与轧件边缘基本对齐的那个 度调节域,二次凸度从几百微米到一干多微米, 轧辊端部. 四次凸度从几微米到几十微米,但它们随轧制力 (4)辊间接触压力平均幅值P决定接触范围 和板宽的变化规律不同.DSR技术的调节域大小 内轧辊表面的绝对磨损量,也可反映由于接触线 随轧制力和板宽的变化而成正比例变化,变化幅 长度变化导致的接触压力平均值的变化.UC和 度较大;CVC和PC技术的调节域大小随板宽的 HC轧机轧辊轴向移位后必然使P变大;而CVC 变化而成正比例规律明显变化,但几乎不受轧制 轧机和PC轧机的P基本不变;对于DSR轧机, 力变化的影响:UC和HC技术的调节域大小随轧 压块压力分布调节并不改变总轧制力,但有时会 制力和板宽的变化而成正比例规律变化,但变化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接触线长度,所以DSR技术有 幅度不大,从理论上讲,只有CVC技术可以通过 时会使P有一定程度增加. CVC曲线的最优设计使其具有生产所需的足够 (5)板形调控功效曲线反映了板形控制技术 大的调节域,也可以改变其与板宽的关系,而且 的调节作用在板宽方向上的分布.图4为UCMW 更重要的是这种辊形优化设计可以在轧机建成 轧机的板形调控功效曲线,图中RS为中间辊窜 投产后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反复多次,方便且不影 动量,FBW为工作辊弯辊力,计算结果表明:DSR 响生产进行, 技术的压块压力调节作用可以发生在从板宽边 800 部到中心区域的全范围,DSR轧机的各调节手段 600 相互结合,可以形成较多复杂形状的承载辊缝形 且 400 状曲线.PC技术、工作辊CVC和中间辊CVC技 术的调节作用类似于中间辊弯辊.如果用多项式 200 描述,是比工作辊弯辊的次幂更低的低次简单多 11 0 项式,所以PC和CVC轧机各手段组合形成的承 -200 载辊缝形状曲线也是相对简单的单调低次多项 400 式类,UC轧机的各种手段组合可以形成比CVC -15 -10 -5 05 10 1520 轧机复杂但仅次于DSR轧机的各种较为复杂的 四次凸度/μm 图3四辊CVC轧机的辊缝凸度调节域 承载辊缝形状曲线,其中UC轧机的工作辊Taper Fig.3 Gap adjustment area of a 4-h CVC mill 工作模式,能够将调节作用集中于板宽的边缘处 (即边部减薄和边浪区域), (2)承载辊缝横向刚度反映了轧机承载辊缝 形状抵抗轧制力干扰的能力,追求高刚性是永恒 400 的目标.UC和HC技术可以通过恰当的轧辊轴向 200 移位获得接近于无穷大的横向刚度:CVC和PC 技术对轧辊横向刚度的影响较小,所以CVC和 -200 PC轧机的横向刚度与相应的普通轧机相同:DSR 400 技术通过改变七个压块的压力分布可以获得比 普通四辊轧机高的辊缝横向刚度,对于较宽的轧 650 -325 0 325 650 件还可以获得仅次于HC,UC轧机的横向刚度, 带钢宽度/mm a:IRS=185mm,FBW=500kN:b:IRS=185mm,FBW=0 (3)辊间接触压力分布不均匀度Pm反映了轧 kN:c:IRS=185mm,FBW=500kN:d:IRS=278mm,FBW= 制中轧辊表面磨损分布的均匀性和极端情况下 -500kN:e:IRS=278 mm,FBW=0kN:f:IRS=278 mm, 轧辊表面产生剥落的可能性,轧辊表面磨损是来 FBW=500 kN. 自于轧机方面的主要板形干扰因素,也是危害轧 图4UCMW轧机的板形调控功效曲线 辊辊形自保持性和轧机板形控制性能稳定性的 Fig.4 Shape control efficacy curve of UCMW millV 匕L2 6 N 0 . 1 何 安瑞 等 : 1 8 0 nI . 虚 拟轧 机板 形 控制 性 能 为 13 k N厄皿 . 总 的来 讲 , 六 辊 轧机 比 四辊 的调 节 域 要大 且 形状 更 复杂 ( D S R 的针 对 性 调控 功 能除 外 ) . 各 种 轧 机 的 调 节 域 由大 到 小 依 次 为 P C , D S R , C V C 6 , U C M W , C V C 4 , H C M W , H C W . 其 中 PC , D S R , C V C 6 和 U C M W 都可 以提 供 较 大 的 凸 度 调节 域 , 二 次 凸度从 几 百微 米 到 一千 多微米 , 四次 凸度 从几 微米 到 几十 微米 , 但 它 们 随轧 制力 和 板 宽的变化 规 律 不 同 . D S R 技 术 的调节 域 大小 随 轧制 力和 板 宽 的变化 而成 正 比例 变 化 , 变化 幅 度 较大 ; C V C 和 P C 技 术 的调 节域 大小 随板 宽的 变 化而 成 正 比例 规 律明显变化 , 但 几 乎不 受 轧制 力 变化 的影 响 ; U C 和 H C 技术 的调 节域大 小 随轧 制 力和 板 宽 的变 化 而成 正 比例 规律 变 化 , 但变 化 幅 度不大 . 从 理论 上讲 , 只 有 C V C 技术 可 以通 过 C V C 曲线 的最优 设 计 使其 具 有 生产 所 需 的足 够 大 的调节 域 , 也可 以改 变其 与 板 宽 的关 系 , 而 且 更 重 要 的 是 这种 辊 形 优 化 设 计 可 以在 轧机 建 成 投 产后 根据 生 产实 际 情况 反 复 多次 , 方便 且不 影 响生产 进 行 . 八” o n ù 00 ǎ ” o0 àR n 64 ù, 侧彭、电目一1 一0 0 一 4 0 0幸资执户芬 / 户 一 15 一 10 一 5 0 5 10 1 5 2 0 四次 凸度 /脚 图 3 四 辊 CV C 轧机 的辊 缝 凸度 调节 域 Fi g . 3 G a P a dj u s恤 e n t a er a o f a 今h CV C m扭 主要 因素 . 计 算 结果 表 明 , D S R 和 P C 轧机 的只加 相对 较 小 ; 在 大部 分工 况 下 C V C 轧机 比 U C 和 H C 轧机 的只. 要 大 . 另外 , 分 析 发现 , 对 于 C V C 轧机 , 只. 存 在 于 C V C 辊 形 曲线 的鱼尾 端 ; 对 于 U C 轧 机 尸阴 主 要 存 在 于 与 轧件 边 缘 基 本对 齐 的那 个 轧辊 端 部 . (4 )辊 间接触 压 力平 均 幅 值只明 决定 接触 范 围 内轧 辊表 面 的绝 对 磨损 量 , 也可 反 映 由于接 触线 长度 变 化 导致 的接 触压 力 平 均值 的变 化 . U C 和 H C 轧机轧 辊 轴 向移 位 后 必然 使.P vg 变 大 ; 而 C V C 轧机 和 P C 轧 机的只粗 基本 不 变 ; 对 于 D S R 轧机 , 压块 压 力分 布调 节 并不 改 变 总轧制 力 , 但 有 时会 在一 定程度 上减少 接触 线 长度 , 所 以 D S R 技 术有 时会 使只粗 有 一 定程 度增 加 . (5 ) 板 形 调控 功 效 曲线反 映 了板 形 控 制 技术 的调 节 作 用在 板 宽方 向上 的分 布 . 图 4 为 U C M W 轧机 的板 形调 控 功 效 曲线 , 图中 IR S 为 中 间辊窜 动量 , F B W 为工 作 辊弯 辊 力 , 计 算结 果表 明 : D S R 技 术 的压 块 压 力调 节 作 用 可 以发 生 在 从板 宽边 部 到 中心 区域 的全 范 围 , D S R 轧机 的各 调 节手 段 相互 结合 , 可 以形 成较多 复杂 形状 的承载 辊缝形 状 曲线 . P C 技 术 、 工 作辊 C V C 和 中 间辊 C V C 技 术 的调节 作用类 似 于 中 间辊弯 辊 . 如 果 用 多项式 描述 , 是 比工 作辊 弯辊 的次幂 更 低 的低 次简 单 多 项 式 , 所 以 PC 和 C V C 轧机各 手 段 组合 形 成 的承 载 辊缝形 状 曲线 也是 相 对 简单 的 单 调 低 次 多项 式类 . U C 轧 机 的 各种 手 段 组合 可 以形 成 比 C V C 轧机 复 杂 但仅 次于 D S R 轧机 的各种 较 为复 杂 的 承 载辊 缝 形状 曲线 , 其 中 U C 轧机 的工 作辊 几p er 工作 模 式 , 能 够将 调节 作 用集 中于板 宽 的边 缘 处 ( 即边 部 减 薄和 边 浪 区 域 ) . (2 )承载 辊 缝 横 向刚 度 反 映 了轧机承 载 辊缝 形状 抵抗 轧 制力 干扰 的 能力 . 追求 高刚 性是 永恒 的 目标 . U C 和 H C 技 术 可 以通过恰 当的 轧辊 轴 向 移位 获 得接 近 于 无 穷大 的横 向刚度 ; C V C 和 P C 技术 对 轧 辊横 向刚度 的影 响较小 , 所 以 C V C 和 P C 轧机 的横 向刚度 与相 应 的普通 轧机 相 同; D S R 技 术通 过 改变 七 个 压 块 的压 力分 布 可 以获 得 比 普通 四辊轧 机 高的辊 缝 横 向刚度 , 对于 较 宽 的轧 件还 可 以获得 仅 次 于 H C , U C 轧 机 的横 向刚度 . (3 ) 辊 间接触压 力分 布 不均 匀度 cP . 反 映 了轧 制 中轧 辊表 面 磨 损 分 布 的 均 匀性 和 极 端情况 下 轧 辊表 面产 生 剥落的可 能 性 . 轧辊 表面 磨 损是 来 自于轧 机方 面 的主要 板 形干 扰 因素 , 也 是危 害 轧 辊 辊 形 自保 持 性 和 轧 机 板 形 控制 性 能稳 定 性 的 4 00 2 0 0 一2 0 0 一 4 0 0火 洲洲 才荞狱 、务梁圳辉燕肠口目一 一5 0 一2 5 0 3 2 5 6 5 0 带钢 宽 度m/ m a : IR S = 1 8 5 r n 们。 , F B W=- 50 0 kN : b : IR S = 1 8 5 m m , FB W= 0 k N : e : IR S = 1 85 m m , F B W = 5 0 0 kN ; d : IR S = 2 7 8 m m , F B W = 一5 00 k N : e : IR S二 27 8 m m , F B W= o kN ; :f IR S = 2 7 8 m m , F BW = 50 0 k N . 图 4 U C M W 车L机 的板 形 调控 功效 曲线 F论 · 4 S h a P e c o o t or l e 仿c a yC c u ver o f U C M W m 川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