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上海交通大学走进纳米科学课程论文 前面提到了将影响血压的各个主要指标的含量测量出来,经过某种算法得到一个数值作 为“新式血压”,然而这一点实践起来有些困难。 首先,由于人们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原因还未完全掌握,所以影响血压的主要因素目 前能不能找准、找全是一个问题。本文的观点是可以参考现有降压药的作用机理,认为它们 作用的的靶点就是影响血压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次,即使找到并测出了各个主要因素的含量,如何选择一种有说服力的算法也是一个 有待讨论的问题。如果“新式血压”真的有望取代传统血压,那么找出这一算法将是关键。 3.4.3关于与血压呈负相关的指标 在整个设想中,药物针对的都是含量超标的物质,而人体内可能存在一些与血压呈负相 关的物质,即在高血压患者体内,有些物质的含量低于标准值。针对这些物质,释放的药物 恐怕就不是用来消除多余的物质了,而是补充不足的物质。 3.4.4关于血压值等指标的输出 在整个设想中,装置是经过事先编程后注入人体的,定时测量血压,判断,释放药物, 再次测量血压…所有判断由装置自身执行,我们不需要也不能看到指令区接收到的结果。 这样一来,如果患者想随时查看自己的血压、相关物质的含量和在什么时间释放了什么药物, 就需要指令区把输出的结果传送到电脑或其他设备上,而如何实现装置与电脑的连接是一个 有待解决的问题。 3.4.5关于包裹药物膜的特性 前面说过包裹药物的膜有其特殊性。接受给药信号后,膜会破裂在释放一定的药物,随 后还能恢复完整,继续包裹剩余药物。如果这一技术真能实现,找到具有这种自我修复功能 的膜是第一步,我想可以借鉴仿生学的思想,从寻找具有自我修复功能的生物出发,研究其 修复机理,再将相关技术用于该装置的构建。 3.4.6关于不同药物的副作用问题 在整个设想中没有涉及药物的具体结构,我的初步想法是就利用现有的降压药物包裹在 膜内释放、治疗,可是这样并没有解决联合给药的弊端,药物的副作用依然存在。所以药物 副作用的减轻只能依赖现有药物的改进和新药的研发。 3.4.7关于装置的后处理 由于装置所能携带的药量是一定的,当药物用尽以后,应当考虑废除装置的功能,并注 射新的装置。关于这个问题,我的初步想法是可以在装置注入体内之前为其编入一段“凋亡” 程序,要求当某一种药物用尽时,装置自动丧失功能,同时启动排出信号,装置排出体外。 通过分析废除的装置内各种药物的参与量可以获知患者对各种药物的依赖程度,从而不断调 整携带药物的比例,使其效用最大化。不过这一想法的实现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我们 需要一个结构检测各种药物的浓度,这样会使得本来就处于纳米级别的装置更加复杂。其次, 装置究竞如何排出体外?我觉得可以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通过肾脏排出,不过需要特定的引导,如添加特异性的受体,只有在“凋亡” 程序中才能发挥功能。 第二种是通过免疫系统排出。前面说过,为了避免装置收到免疫系统的攻击,已经用一 定的物质加以修饰。所以实现这一点的可能方式就是对修饰物的二次修饰,使其重新被免疫 系统识别,排出体外。不过免疫系统的这种攻击会不会带来其他危险,我们不得而知。 第三种方式的想出还要感谢万成学长的提示,那就是通过手术取出。不过由于装置的尺 寸很小,不易被发现,可能需要加入标记物,再加上手术本身存在风险,使得这种方式可行 性较差,有些患者宁愿终生服药也不愿手术开刀。 4.结论 综上所述,将纳米生物传感器与纳米机器人技术在高血压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 7上海交通大学走进纳米科学课程论文 7 前面提到了将影响血压的各个主要指标的含量测量出来,经过某种算法得到一个数值作 为“新式血压”,然而这一点实践起来有些困难。 首先,由于人们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原因还未完全掌握,所以影响血压的主要因素目 前能不能找准、找全是一个问题。本文的观点是可以参考现有降压药的作用机理,认为它们 作用的的靶点就是影响血压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次,即使找到并测出了各个主要因素的含量,如何选择一种有说服力的算法也是一个 有待讨论的问题。如果“新式血压”真的有望取代传统血压,那么找出这一算法将是关键。 3.4.3 关于与血压呈负相关的指标 在整个设想中,药物针对的都是含量超标的物质,而人体内可能存在一些与血压呈负相 关的物质,即在高血压患者体内,有些物质的含量低于标准值。针对这些物质,释放的药物 恐怕就不是用来消除多余的物质了,而是补充不足的物质。 3.4.4 关于血压值等指标的输出 在整个设想中,装置是经过事先编程后注入人体的,定时测量血压,判断,释放药物, 再次测量血压……所有判断由装置自身执行,我们不需要也不能看到指令区接收到的结果。 这样一来,如果患者想随时查看自己的血压、相关物质的含量和在什么时间释放了什么药物, 就需要指令区把输出的结果传送到电脑或其他设备上,而如何实现装置与电脑的连接是一个 有待解决的问题。 3.4.5 关于包裹药物膜的特性 前面说过包裹药物的膜有其特殊性。接受给药信号后,膜会破裂在释放一定的药物,随 后还能恢复完整,继续包裹剩余药物。如果这一技术真能实现,找到具有这种自我修复功能 的膜是第一步,我想可以借鉴仿生学的思想,从寻找具有自我修复功能的生物出发,研究其 修复机理,再将相关技术用于该装置的构建。 3.4.6 关于不同药物的副作用问题 在整个设想中没有涉及药物的具体结构,我的初步想法是就利用现有的降压药物包裹在 膜内释放、治疗,可是这样并没有解决联合给药的弊端,药物的副作用依然存在。所以药物 副作用的减轻只能依赖现有药物的改进和新药的研发。 3.4.7 关于装置的后处理 由于装置所能携带的药量是一定的,当药物用尽以后,应当考虑废除装置的功能,并注 射新的装置。关于这个问题,我的初步想法是可以在装置注入体内之前为其编入一段“凋亡” 程序,要求当某一种药物用尽时,装置自动丧失功能,同时启动排出信号,装置排出体外。 通过分析废除的装置内各种药物的参与量可以获知患者对各种药物的依赖程度,从而不断调 整携带药物的比例,使其效用最大化。不过这一想法的实现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我们 需要一个结构检测各种药物的浓度,这样会使得本来就处于纳米级别的装置更加复杂。其次, 装置究竟如何排出体外?我觉得可以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通过肾脏排出,不过需要特定的引导,如添加特异性的受体,只有在“凋亡” 程序中才能发挥功能。 第二种是通过免疫系统排出。前面说过,为了避免装置收到免疫系统的攻击,已经用一 定的物质加以修饰。所以实现这一点的可能方式就是对修饰物的二次修饰,使其重新被免疫 系统识别,排出体外。不过免疫系统的这种攻击会不会带来其他危险,我们不得而知。 第三种方式的想出还要感谢万成学长的提示,那就是通过手术取出。不过由于装置的尺 寸很小,不易被发现,可能需要加入标记物,再加上手术本身存在风险,使得这种方式可行 性较差,有些患者宁愿终生服药也不愿手术开刀。 4. 结论 综上所述,将纳米生物传感器与纳米机器人技术在高血压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