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物质对鱼类毒杀作用有三个途径。 1 、物理作用 有毒物吸附于鱼体的表面、口腔、眼球、鳃等处,刺激皮肤,损 伤皮肤,造成病菌侵入;重金属离子附着在鱼鳃上,不仅使其分泌大量的粘液, 并能与粘液凝固形成薄膜复盖于鳃之表面,充塞于鳃丝之间,使鱼呼吸困难,甚 至损伤鳃组织,使其发炎、脱落,使鱼类窒息死亡。 2 、化学作用 有毒物质经鳃或其他表露部位入侵体内,或从胃肠中吸入,会造 成鱼类的神经中毒,活动失调,造成鱼类的生理障碍,破坏正常的生理功能;或 杀死红血球,降低氧结合能力,使鱼体缺氧;或破坏酶活力,影响生长与繁殖, 造成后代畸形或死亡。如铁盐可使鱼眼损伤变瞎。石炭酸(苯酚)可使神经麻痹, 使血球破裂。氰化物能使神经麻痹,毒化血液,失去氧结合能力等。重金属离子 通过鳃或体表进入体内,迅速与酶或生物活性物质的活性基因(如硫基、氨基、 亚氨基等)结合生成不溶性的硫醇盐等,使之失去活性,从而破坏生物的酶系统。 如水中 CaCl2 为 1 μ g/L 时,鲤在 9 — 18 小时死亡。王明荣等( 1995 ) 测定, NO2-—N 能将鲢血液中的血红蛋白( Hb )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 MHb ), 当 NO2- — N 分别为 1 、 2 、 3 、 4 、 mg/L 时,相应实验鲢的血液中 MHb 含量分别为 5.88% 、 12.35% 、 14.06% 和 29.31% ,使血液携氧能力下降。 3 、生物作用 是指污染物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造成危害鱼类生存和不良渔业 后果。在有机物和大量营养盐类污染的海区,易导致赤潮浮游生物(如夜光虫、 中肋骨条硅藻等)大量繁殖而形成“赤潮”,大量赤潮生物的耗氧和死亡后分解 过程的耗氧,可使海水溶氧耗尽,导致赤潮区内鱼类及其它生物窒息死亡。浮游 植物是水域初级生产力的基础,是一切水生生物的间接或直接的饵料,它们的存 在和发展构成了水体天然生产力。污染对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破坏力是非常严重 的,能引起浮游植物大量死亡,使整个食物链从最基础的环节处断裂。如有机汞 的含量 0.1ug/L s 时即抑制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当浓度达到 0.9ug/l 以上 时,导致它们大量死亡。 D.D.T 浓度为 10~100ug/L 时抑制硅藻的光合作用。 食物链的破坏,导致水域天然生产力下降,影响鱼的生长、发育、和生存。 二、污染导致鱼类质量低劣,降低食用价值 鱼类通过摄食被污染的饵料生物,或通过鳃和体表的渗透吸附,能够在体内大量 积累,例如放养在狄氏剂 250mg/L 的食蚊鱼( Gambusia affinis ),仅 40 分 钟体内积累量达 10.48mg/kg ,虹鳟生活在含 2.3mg/L 的狄氏剂中 17~23 天, 其中鳃积累量达 18mg/kg 、肌肉 7.7mg/kg 、肝脏为 16.0mg/kg 。受污染的鱼 类,如受石油或有机氯污染的鱼类,往往带有难闻的煤油臭味或“六六六”的异 味,失去食用价值,更为严重的是,人吃了受污染的鱼类,鱼体积累的有毒物质 便会转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例如 50 年代日本发生的“水俣病”,便是因食 用被汞严重污染的鱼类和其它海产品而引起的神经性疾病。 第七节 鱼类的种内关系有毒物质对鱼类毒杀作用有三个途径。 1 、物理作用 有毒物吸附于鱼体的表面、口腔、眼球、鳃等处,刺激皮肤,损 伤皮肤,造成病菌侵入;重金属离子附着在鱼鳃上,不仅使其分泌大量的粘液, 并能与粘液凝固形成薄膜复盖于鳃之表面,充塞于鳃丝之间,使鱼呼吸困难,甚 至损伤鳃组织,使其发炎、脱落,使鱼类窒息死亡。 2 、化学作用 有毒物质经鳃或其他表露部位入侵体内,或从胃肠中吸入,会造 成鱼类的神经中毒,活动失调,造成鱼类的生理障碍,破坏正常的生理功能;或 杀死红血球,降低氧结合能力,使鱼体缺氧;或破坏酶活力,影响生长与繁殖, 造成后代畸形或死亡。如铁盐可使鱼眼损伤变瞎。石炭酸(苯酚)可使神经麻痹, 使血球破裂。氰化物能使神经麻痹,毒化血液,失去氧结合能力等。重金属离子 通过鳃或体表进入体内,迅速与酶或生物活性物质的活性基因(如硫基、氨基、 亚氨基等)结合生成不溶性的硫醇盐等,使之失去活性,从而破坏生物的酶系统。 如水中 CaCl2 为 1 μ g/L 时,鲤在 9 — 18 小时死亡。王明荣等( 1995 ) 测定, NO2-—N 能将鲢血液中的血红蛋白( Hb )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 MHb ), 当 NO2- — N 分别为 1 、 2 、 3 、 4 、 mg/L 时,相应实验鲢的血液中 MHb 含量分别为 5.88% 、 12.35% 、 14.06% 和 29.31% ,使血液携氧能力下降。 3 、生物作用 是指污染物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造成危害鱼类生存和不良渔业 后果。在有机物和大量营养盐类污染的海区,易导致赤潮浮游生物(如夜光虫、 中肋骨条硅藻等)大量繁殖而形成“赤潮”,大量赤潮生物的耗氧和死亡后分解 过程的耗氧,可使海水溶氧耗尽,导致赤潮区内鱼类及其它生物窒息死亡。浮游 植物是水域初级生产力的基础,是一切水生生物的间接或直接的饵料,它们的存 在和发展构成了水体天然生产力。污染对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破坏力是非常严重 的,能引起浮游植物大量死亡,使整个食物链从最基础的环节处断裂。如有机汞 的含量 0.1ug/L s 时即抑制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当浓度达到 0.9ug/l 以上 时,导致它们大量死亡。 D.D.T 浓度为 10~100ug/L 时抑制硅藻的光合作用。 食物链的破坏,导致水域天然生产力下降,影响鱼的生长、发育、和生存。 二、污染导致鱼类质量低劣,降低食用价值 鱼类通过摄食被污染的饵料生物,或通过鳃和体表的渗透吸附,能够在体内大量 积累,例如放养在狄氏剂 250mg/L 的食蚊鱼( Gambusia affinis ),仅 40 分 钟体内积累量达 10.48mg/kg ,虹鳟生活在含 2.3mg/L 的狄氏剂中 17~23 天, 其中鳃积累量达 18mg/kg 、肌肉 7.7mg/kg 、肝脏为 16.0mg/kg 。受污染的鱼 类,如受石油或有机氯污染的鱼类,往往带有难闻的煤油臭味或“六六六”的异 味,失去食用价值,更为严重的是,人吃了受污染的鱼类,鱼体积累的有毒物质 便会转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例如 50 年代日本发生的“水俣病”,便是因食 用被汞严重污染的鱼类和其它海产品而引起的神经性疾病。 第七节 鱼类的种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