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十三章小说创作(一) 王蒙 王蒙(1934-)以1956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引起文坛注意 他是80-90年代当代文坛的一个多产作家。在7080年代之交的“伤痕”、“反思”文学时 期,王蒙的《最宝贵的》、《布礼》、《蝴蝶》《杂色》、《春之声》、《海的梦》等作品,被看作 这一思潮的代表作品。他的作品很快地摆脱了当时流行的控诉、揭露的题材和情感方式,而 以主要人物的意识流动来结构作品,表现个体(大多是青年时代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与他 所献身的“理想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对历史逻辑、“启蒙者”的悲剧命运进行剖析的 同时,又流露出某种对抽象的精神信念的留恋。这种含糊不清的历史和精神的态度,影响了 作品作更深的突破。王蒙在小说艺术上进行了多种探索,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富有个性的流动 不居的叙述方式:以语句上的多变,不断展开的句式,来展现心绪、印象的联想式组合,充 分展现了作者的夸张、机智和幽默的才能。这在《来劲》、《献给爱丽丝》等小说中达到极致。 王蒙的代表作是1987年的长篇《活动变人形》。写倪吾诚的失败的一生,试图表现在一个世 纪的东西方文化冲突中,知识分子身、心的困窘和尴尬的处境。王蒙在90年代写作了《恋 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暗杀》等长篇 张洁 张洁(1937—)是80年代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她写于80年代初期的《爱,是不能 忘记的》、《祖母绿》、《方舟》等,都以女性人物为主人公,用较为清丽的笔调表现她们感伤 细腻而富于利他精神的恋爱心理,以及单身女性面临的社会问题。这些作品因为较早地涉及 女性的婚姻、情感问题和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待遇,被一些批评家看作是“女性文学”的 代表作品。她这一时期的另一类作品,如长篇《沉重的翅膀》,中短篇《条件尚未成熟》、《他 有什么病》、《尾灯》等,则试图把握社会“重大题材”。《沉重的翅膀》被誉为“与生活同步 的“力作”。小说完稿于1981年,表现发生于1980年围绕经济改革发生的冲突,并把笔墨 伸展到社会机构的高层(中央重工业部的部、局官员)。从80年代中期的《红蘑菇》、《日子》 《上火》起,在叙述内容和情调上,都从早期的诗意转向反诗意,在对男性人物的猥亵趣味 和肮脏的权力内幕的揭示中,刻意表现出一种夸张的粗鄙化色彩。长篇《只有一个太阳》, 则以充满紧张感的杂乱结构,展现当代中国人初次身处西方世界时的焦虑和沮丧。90年代, 张洁还写有自传性长篇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和小说《无字》 张贤亮 张贤亮(1936—)因1956年发表诗作被划为右派,并有过多年的劳改、监禁经历。 他在80年代写作的以自身“苦难”经历作为素材的“自传性”作品,引起批评界的广泛注 意。这些作品包括《土牢情话》、《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和写于90年 代的长篇《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又名《烦恼就是智慧》)。这些作品曾因不同的问题 如“爱国主义”、性描写、赞美“苦难”的宗教意识等,而引起激烈争议。这些作品的主要 人物往往是一个被流放、劳改的男性右派知识分子,作品细致地展现了他在西北贫瘠的乡村 忍受食、性的饥饿和精神上的困顿。但作品同时也为受难的主人公安排了一个肉体和精神的 拯救者,即生存和劳动方式都相当原始的底层劳动者,尤其是泼辣、能干而痴情的美丽女性。 因而这些小说常常会编织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潜藏在男主人公意识中的是根深蒂固的通过 知识以求闻达的欲望,因而无论是受难的图景,还是女性的爱情,最终都是帮助男性自我“超 越”的一个过程因素。最典型的是《绿化树》,写章永麟在西北农场劳改的一段经历,一个 叫马缨花的女人不仅在物质上帮助了他,而且在精神上促使他“超越自己”。小说以女主人 公的名字作为象征物,赞美底层劳动者淳朴而强悍的生命力。张贤亮的另一些作品如《龙种》、 《河的子孙》、《男人的风格》、《浪漫的黑炮》等,则以展现中国的经济改革为主题第十三章 小说创作(一) 一、王蒙 王蒙(1934— )以 1956 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引起文坛注意。 他是 80-90 年代当代文坛的一个多产作家。在 70—80 年代之交的“伤痕”、“反思”文学时 期,王蒙的《最宝贵的》、《布礼》、《蝴蝶》、《杂色》、《春之声》、《海的梦》等作品,被看作 这一思潮的代表作品。他的作品很快地摆脱了当时流行的控诉、揭露的题材和情感方式,而 以主要人物的意识流动来结构作品,表现个体(大多是青年时代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与他 所献身的“理想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对历史逻辑、“启蒙者”的悲剧命运进行剖析的 同时,又流露出某种对抽象的精神信念的留恋。这种含糊不清的历史和精神的态度,影响了 作品作更深的突破。王蒙在小说艺术上进行了多种探索,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富有个性的流动 不居的叙述方式:以语句上的多变,不断展开的句式,来展现心绪、印象的联想式组合,充 分展现了作者的夸张、机智和幽默的才能。这在《来劲》、《献给爱丽丝》等小说中达到极致。 王蒙的代表作是 1987 年的长篇《活动变人形》。写倪吾诚的失败的一生,试图表现在一个世 纪的东西方文化冲突中,知识分子身、心的困窘和尴尬的处境。王蒙在 90 年代写作了《恋 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暗杀》等长篇。 二、张洁 张洁(1937— )是 80 年代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她写于 80 年代初期的《爱,是不能 忘记的》、《祖母绿》、《方舟》等,都以女性人物为主人公,用较为清丽的笔调表现她们感伤、 细腻而富于利他精神的恋爱心理,以及单身女性面临的社会问题。这些作品因为较早地涉及 女性的婚姻、情感问题和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待遇,被一些批评家看作是“女性文学”的 代表作品。她这一时期的另一类作品,如长篇《沉重的翅膀》,中短篇《条件尚未成熟》、《他 有什么病》、《尾灯》等,则试图把握社会“重大题材”。《沉重的翅膀》被誉为“与生活同步” 的“力作”。小说完稿于 1981 年,表现发生于 1980 年围绕经济改革发生的冲突,并把笔墨 伸展到社会机构的高层(中央重工业部的部、局官员)。从 80 年代中期的《红蘑菇》、《日子》、 《上火》起,在叙述内容和情调上,都从早期的诗意转向反诗意,在对男性人物的猥亵趣味 和肮脏的权力内幕的揭示中,刻意表现出一种夸张的粗鄙化色彩。长篇《只有一个太阳》, 则以充满紧张感的杂乱结构,展现当代中国人初次身处西方世界时的焦虑和沮丧。90 年代, 张洁还写有自传性长篇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和小说《无字》。 三、张贤亮 张贤亮(1936— )因 1956 年发表诗作被划为右派,并有过多年的劳改、监禁经历。 他在 80 年代写作的以自身“苦难”经历作为素材的“自传性”作品,引起批评界的广泛注 意。这些作品包括《土牢情话》、《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和写于 90 年 代的长篇《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又名《烦恼就是智慧》)。这些作品曾因不同的问题, 如“爱国主义”、性描写、赞美“苦难”的宗教意识等,而引起激烈争议。这些作品的主要 人物往往是一个被流放、劳改的男性右派知识分子,作品细致地展现了他在西北贫瘠的乡村 忍受食、性的饥饿和精神上的困顿。但作品同时也为受难的主人公安排了一个肉体和精神的 拯救者,即生存和劳动方式都相当原始的底层劳动者,尤其是泼辣、能干而痴情的美丽女性。 因而这些小说常常会编织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潜藏在男主人公意识中的是根深蒂固的通过 知识以求闻达的欲望,因而无论是受难的图景,还是女性的爱情,最终都是帮助男性自我“超 越”的一个过程因素。最典型的是《绿化树》,写章永麟在西北农场劳改的一段经历,一个 叫马缨花的女人不仅在物质上帮助了他,而且在精神上促使他“超越自己”。小说以女主人 公的名字作为象征物,赞美底层劳动者淳朴而强悍的生命力。张贤亮的另一些作品如《龙种》、 《河的子孙》、《男人的风格》、《浪漫的黑炮》等,则以展现中国的经济改革为主题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