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凯恩斯认为,在短期中决定经济状况的是总需求而不是总供给。这就是说,由劳动 资本和技术所决定的总供给,在短期中是既定的,这样,决定经济的就是总需求。总需求 决定了短期中国民收入的水平。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蜜蜂的窝言启发了凯恩斯一总需求决定理论 18世纪初,一个名叫孟迪维尔的英国医生写了一首题为《蜜蜂的寓言》的讽喻诗。这首 诗叙述了一个蜂群的兴衰史。最初,蜜蜂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整个蜂群兴旺 发达。后来它们改变了原有的习惯,崇尚节俭,结果蜂群凋敝,终于被敌手打败而逃散 这首诗所宣扬的“浪费有功”在当时受到指责。英国中塞克斯郡大陪审团委员们就曾宣 判它为“有碍公众视听的败类作品”。但在200多年之后,这部当时声名狼藉的作品却启发 凯恩斯发动了一场经济学上的“凯恩斯革命”,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和总需求决定理论 在30年代之前,经济学家信奉的是萨伊定理。萨伊是18世纪法国经济学家。他提出供 给决定需求,有供给就必然创造出需求,所以,不会存在生产过剩性经济危机。这种观点被 称为萨伊定理。但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停滞和30年代全世界普遍的生产过剩和严重失 业打破了萨伊定理的神话。凯恩斯在批判萨伊定理中建立了以总需求分析为中心的宏观经济 凯恩斯认为,在短期中决定经济状况的是总需求而不是总供给。这就是说,由劳动、资 本和技术所决定的总供给,在短期中是既定的,这样,决定经济的就是总需求。总需求决定 了短期中国民收入的水平。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引起 30年代大危机的正是总需求不足,或者用凯恩斯的话来说是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把有效 需求不足归咎于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引起的消费需求不足和资本边际效率(预期利润率)下降 与利率下降有限度引起的投资需求不足。解决的方法则是政府用经济政策刺激总需求。包括 增加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和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凯恩斯强调的是财政政策。 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总需求分析是中心。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 出口(出口减进口)。短期中,国民收入水平由总需求决定。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周期都 是由总需求的变动所引起的。当总需求不足时就出现失业与衰退。当总需求过大时就出现通 货膨胀与扩张。从这种理论中得出的政策主张称为需求管理,其政策工具是财政政策与货币 政策。当总需求不足时,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各种支出和减税)与货币政策(增 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来刺激总需求。当总需求过大时,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 各种支出和增税)与货币政策(减少货币量提高利率)来抑制总需求。这样就可以实现既无 通货膨胀又无失业的经济稳定 总需求理论的提出在经济学中被称为一场“革命”(凯恩斯革命)。它改变了人们的传 统观念。例如,如何看待节俭。在传统观念中,节俭是一种美德。但根据总需求理论,节俭 就是减少消费。消费是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减少就是总需求减少。总需求减少 则使国民收入减少,经济衰退。由此看来,对个人是美德的节俭,对社会却是恶行。这就是 经济学家经常说的“节约的悖论”。“蜜蜂的寓言”所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凯恩斯重视消费的增加。1933年当英国经济处于萧条时,凯恩斯曾在英国BBC电台号 召家庭主妇多购物,称她们此举是在“拯救英国”。在《通论》中他甚至还开玩笑地建议 如果实在没有支出的方法,可以把钱埋入废弃的矿井中,然后让人去挖出来。已故的北京大 学经济系教授陈岱孙曾说过,凯恩斯只是用幽默的方式鼓励人们多消费,并非真的让你这样 做。但增加需求支出以刺激经济则是凯恩斯本人和凯恩斯主义者的一贯思想 那么,这种对传统节俭思想的否定正确与否呢?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生产的目的 是消费,消费对生产有促进作用,这是人人都承认的。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分析是针对短期 内总需求不足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刺激总需求当然是正确的。一味提倡节俭,穿衣服都“新 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纺织工业还有活路吗?这些年当我国经济面临需求不足时政府 也在努力寻求新的消费热点,说明这种理论不无道理。 当然,这种刺激总需求的理论与政策并不是普遍真理。起码在两种情况下,这种理论 并不适用。其一是短期中当总供给已等于甚至大于总需求时再增加总需求会引发需求拉动的 通货膨胀。其二是在长期中,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资本来自储蓄,要储蓄就要凯恩斯认为,在短期中决定经济状况的是总需求而不是总供给。这就是说,由劳动、 资本和技术所决定的总供给,在短期中是既定的,这样,决定经济的就是总需求。总需求 决定了短期中国民收入的水平。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蜜蜂的寓言启发了凯恩斯—总需求决定理论 18 世纪初,一个名叫孟迪维尔的英国医生写了一首题为《蜜蜂的寓言》的讽喻诗。这首 诗叙述了一个蜂群的兴衰史。最初,蜜蜂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整个蜂群兴旺 发达。后来它们改变了原有的习惯,崇尚节俭,结果蜂群凋敝,终于被敌手打败而逃散。 这首诗所宣扬的“浪费有功”在当时受到指责。英国中塞克斯郡大陪审团委员们就曾宣 判它为“有碍公众视听的败类作品”。但在 200 多年之后,这部当时声名狼藉的作品却启发 凯恩斯发动了一场经济学上的“凯恩斯革命”,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和总需求决定理论。 在 30 年代之前,经济学家信奉的是萨伊定理。萨伊是 18 世纪法国经济学家。他提出供 给决定需求,有供给就必然创造出需求,所以,不会存在生产过剩性经济危机。这种观点被 称为萨伊定理。但 20 世纪 20 年代英国经济停滞和 30 年代全世界普遍的生产过剩和严重失 业打破了萨伊定理的神话。凯恩斯在批判萨伊定理中建立了以总需求分析为中心的宏观经济 学。 凯恩斯认为,在短期中决定经济状况的是总需求而不是总供给。这就是说,由劳动、资 本和技术所决定的总供给,在短期中是既定的,这样,决定经济的就是总需求。总需求决定 了短期中国民收入的水平。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引起 30 年代大危机的正是总需求不足,或者用凯恩斯的话来说是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把有效 需求不足归咎于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引起的消费需求不足和资本边际效率(预期利润率)下降 与利率下降有限度引起的投资需求不足。解决的方法则是政府用经济政策刺激总需求。包括 增加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和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凯恩斯强调的是财政政策。 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总需求分析是中心。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 出口(出口减进口)。短期中,国民收入水平由总需求决定。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周期都 是由总需求的变动所引起的。当总需求不足时就出现失业与衰退。当总需求过大时就出现通 货膨胀与扩张。从这种理论中得出的政策主张称为需求管理,其政策工具是财政政策与货币 政策。当总需求不足时,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各种支出和减税)与货币政策(增 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来刺激总需求。当总需求过大时,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 各种支出和增税)与货币政策(减少货币量提高利率)来抑制总需求。这样就可以实现既无 通货膨胀又无失业的经济稳定。 总需求理论的提出在经济学中被称为一场“革命”(凯恩斯革命)。它改变了人们的传 统观念。例如,如何看待节俭。在传统观念中,节俭是一种美德。但根据总需求理论,节俭 就是减少消费。消费是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减少就是总需求减少。总需求减少 则使国民收入减少,经济衰退。由此看来,对个人是美德的节俭,对社会却是恶行。这就是 经济学家经常说的“节约的悖论”。“蜜蜂的寓言”所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凯恩斯重视消费的增加。1933 年当英国经济处于萧条时,凯恩斯曾在英国 BBC 电台号 召家庭主妇多购物,称她们此举是在“拯救英国”。在《通论》中他甚至还开玩笑地建议, 如果实在没有支出的方法,可以把钱埋入废弃的矿井中,然后让人去挖出来。已故的北京大 学经济系教授陈岱孙曾说过,凯恩斯只是用幽默的方式鼓励人们多消费,并非真的让你这样 做。但增加需求支出以刺激经济则是凯恩斯本人和凯恩斯主义者的一贯思想。 那么,这种对传统节俭思想的否定正确与否呢?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生产的目的 是消费,消费对生产有促进作用,这是人人都承认的。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分析是针对短期 内总需求不足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刺激总需求当然是正确的。一味提倡节俭,穿衣服都“新 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纺织工业还有活路吗?这些年当我国经济面临需求不足时政府 也在努力寻求新的消费热点,说明这种理论不无道理。 当然,这种刺激总需求的理论与政策并不是普遍真理。起码在两种情况下,这种理论 并不适用。其一是短期中当总供给已等于甚至大于总需求时再增加总需求会引发需求拉动的 通货膨胀。其二是在长期中,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资本来自储蓄,要储蓄就要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