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②出口横径(坐骨结节间径),9cm ③后矢状径:9cm ④出口横径+后矢状径应>15cm2、骨盆轴与骨盆倾斜度 (1)骨盆轴:为连接骨盆各假想平面中点的曲线,又称产道轴。分娩时胎儿沿此轴娩出。 (2)骨盆倾斜度:60度 (二)软产道子宫下段、子宫颈、阴道、骨盆底软组织 1、子宫下段、生理性缩复环;2、子宫颈的变化 (1)子宫颈管消失:临产前长约2cm,临产后子宫颈管形成漏斗形,此时子宫颈外口改变 不大。随后,子宫颈管逐渐变短直至消失,成为子宫下段的一部分 初产妇:子宫颈管先消失,宫颈外口后扩张 经产妇:宫颈消失与子宫颈外口扩张同时进行。 (2)子宫颈口扩张:临产前宫颈外口仅容1指尖,随产程进展,宫颈口开大,至开全(10cm) 3、骨盆底、阴道及会阴的变化 会阴体、阴道及骨盆底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增生肥大,血管变粗,血运丰富,故临 产后会阴可承受胎头压迫而易于扩张。 、胎儿 (一)胎儿大小 分娩过程中,胎儿大小是决定分娩难易的重要因素之一。胎头是胎体的最大部位,也是 胎儿通过产道最困难的部分,胎儿较大致胎头径线亦大,可引起相对性头盆不称而造成难产。 1.胎头颅骨:顶骨:2额骨:2颞骨:2枕骨:1 颅骨间缝隙称为颅缝,两颅缝交会处较大空隙称囱门。 2.胎头径线:①双顶径:两顶骨隆突间的距离,约为93cm: ②枕额径:鼻根至枕骨隆突的距离,11.3cm: ③枕下前囱径:前囱中央至枕骨隆突下方的距离,平均值约为95cm ④枕颏径:颏骨下方中央至后囱顶部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3.3cm。 (二)胎位:头位时,可检查矢状缝及前、后囱确定胎方位 (三)胎儿畸形:脑积水等 四、精神心理因素 第三节分娩机制 概念:指胎儿通过产道娩出时,为了适应产道各个部分的大小及形状以及骨盆轴的走向,而 进行的一系列的转动动作 、衔接: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 二、下降:胎头沿骨盆轴下降。贯穿于整个分娩过程中,可作为判断产程进展的重要标志之 下降过程中发生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等动作。 、俯屈:当胎头以枕额径进入骨盆腔后,处于半俯屈状态的胎头枕部遇到肛提肌的阻力, 借杠杆作用进一步俯屈,变胎头衔接时的枕额经(113cm)为枕下前囱径(9.5cm以适应产 道的最小径线,有利于胎头进一步下降 四、内旋转:进入中骨盆后为适应中骨盆,其矢状缝与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前后径相一致。 五、仰伸:胎头到达阴道外口时,盆底肌肉收缩,胎头枕骨以耻骨弓为支点,使胎头逐渐仰 伸,胎头顶、额、鼻、口、颏相继娩出。 当胎头仰伸时,胎儿双肩径进入骨盆入口左斜径或横径上 六、复位及外旋转:复位:胎头娩出后,为使胎头与胎肩成正常关系,枕部向左旋转45° 外旋转:枕部继续向左转45°,以保持胎头与胎肩垂直关系,称外旋转 七、胎儿娩出:胎头完成外旋转后,前肩(右)在耻骨弓下娩出。继之,后肩(左)从会阴②出口横径(坐骨结节间径),9cm。 ③后矢状径:9cm ④出口横径+后矢状径应>15cm2、骨盆轴与骨盆倾斜度 (1)骨盆轴:为连接骨盆各假想平面中点的曲线,又称产道轴。分娩时胎儿沿此轴娩出。 (2)骨盆倾斜度:60 度 (二)软产道 子宫下段、子宫颈、阴道、骨盆底软组织。 1、子宫下段、生理性缩复环;2、子宫颈的变化 (1)子宫颈管消失:临产前长约 2cm,临产后子宫颈管形成漏斗形,此时子宫颈外口改变 不大。随后,子宫颈管逐渐变短直至消失,成为子宫下段的一部分。 初产妇:子宫颈管先消失,宫颈外口后扩张; 经产妇:宫颈消失与子宫颈外口扩张同时进行。 (2)子宫颈口扩张:临产前宫颈外口仅容 1 指尖,随产程进展,宫颈口开大,至开全(10cm)。 3、骨盆底、阴道及会阴的变化 会阴体、阴道及骨盆底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增生肥大,血管变粗,血运丰富,故临 产后会阴可承受胎头压迫而易于扩张。 三、胎儿 (一)胎儿大小 分娩过程中,胎儿大小是决定分娩难易的重要因素之一。胎头是胎体的最大部位,也是 胎儿通过产道最困难的部分,胎儿较大致胎头径线亦大,可引起相对性头盆不称而造成难产。 1.胎头颅骨: 顶骨:2 额骨:2 颞骨:2 枕骨:1 颅骨间缝隙称为颅缝,两颅缝交会处较大空隙称囱门。 2.胎头径线:①双顶径:两顶骨隆突间的距离,约为 9.3cm; ②枕额径:鼻根至枕骨隆突的距离,11.3cm; ③枕下前囱径:前囱中央至枕骨隆突下方的距离,平均值约为 9.5cm ④枕颏径:颏骨下方中央至后囱顶部的距离,平均值约为 13.3cm。 (二)胎位:头位时,可检查矢状缝及前、后囱确定胎方位。 (三)胎儿畸形:脑积水等 四、精神心理因素 第三节分娩机制 概念:指胎儿通过产道娩出时,为了适应产道各个部分的大小及形状以及骨盆轴的走向,而 进行的一系列的转动动作。 一、衔接: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 二、下降:胎头沿骨盆轴下降。贯穿于整个分娩过程中,可作为判断产程进展的重要标志之 一下降过程中发生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等动作。 三、俯屈:当胎头以枕额径进入骨盆腔后,处于半俯屈状态的胎头枕部遇到肛提肌的阻力, 借杠杆作用进一步俯屈,变胎头衔接时的枕额经(11.3cm)为枕下前囱径(9.5cm)以适应产 道的最小径线,有利于胎头进一步下降。 四、内旋转:进入中骨盆后为适应中骨盆,其矢状缝与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前后径相一致。 五、仰伸:胎头到达阴道外口时,盆底肌肉收缩,胎头枕骨以耻骨弓为支点,使胎头逐渐仰 伸,胎头顶、额、鼻、口、颏相继娩出。 当胎头仰伸时,胎儿双肩径进入骨盆入口左斜径或横径上。 六、复位及外旋转:复位:胎头娩出后,为使胎头与胎肩成正常关系,枕部向左旋转 45°。 外旋转:枕部继续向左转 45°,以保持胎头与胎肩垂直关系,称外旋转 七、胎儿娩出:胎头完成外旋转后,前肩(右)在耻骨弓下娩出。继之,后肩(左)从会阴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