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松的篇什。或稍有讥刺,或提神醒脑,或意味隽永,或会心一笑,或怡神养性,或乐中有教, 或语重心长,或茅塞开窍。看来,这类作品,不太伤脾胃,不太费心思,少一点八股,去 点教条,写的人,不必太拼命,读的人,也不至于太要命,倒很符合宋代欧阳修喜欢的“ 上”要求。 欧公说过他的读书法,基本都是在马上、厕上、枕上进行的。因为这三个地方,都不可 能定下心来读长篇巨著,所以,现代散文便是最佳选择了。由此,我也联想到中国古代的线 装书得以风行的缘故了,就在于本册薄,分量轻,易携带,能折叠的优点上。鲁迅先生在他 的文章《病中杂谈》里,就抱怨躺在病床上捧厚如城砖的精装书那一份费劲。特别在节奏渐 渐加快的当今世界里,散文的流行,也是时势所趋 散文,在英语里叫 Prose,有“平铺直叙”之意,可作“无聊乏味”之解。随笔,在英语 里叫 Essay,也有译作漫笔,漫话,或小品文,或杂文的。英语里的这个词,使人马上联想 到读音比较接近的Easy、Ease这两个英语词汇。前者作“容易的”、“舒服的”、“安乐的” 和“大方的”解释,后者作“快活”、“安心”、“悠闲”、“自在”解释。 有一次,我和一位朋友,谈起这种二把刀式的,当然也是贻笑大方的英语见解,这位朋 友欣然同意我的看法。因为我对他说,其实这两个词汇所界定的范围,所谓安闲、怡乐、平 易、冲淡者,恐怕也是写作随笔、散文的一种适宜心态。 太强烈,太沉重,太严肃,太紧张,散文的“散”的韵味,随笔的“随”的特性,也就 失去了。金刚怒目,剑拔弩张,怒发冲冠,磨拳擦掌,适宜写檄文。但战斗檄文,谈何容易, 那是很不好写的一种题材,第一要有气势,第二要有文才,第三要有正义感,第四要言之成 理,缺一样都不行。所以,檄文能写岀陈琳为袁绍起草的《讨曹操檄》,或骆宾王《讨武曌檄》 水平者,绝少。因此,时下一些文学评论仍能嗅出大字报不洁气味的缘故,道理就在这里了。 同样,空洞乏物,无病呻吟,搔首弄姿,自作多情,也就称不上是真正意义的“散文” 了。“散”是一种神态,笔下出来的却是冲淡,飘洒,不羁,隽永的文字,和松松垮垮, 不着边际,信马由缰,跑肚拉稀的笔墨,不是一回事。 5.下列关于“散文”的概念的解说,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古老的中国人的文学概念里,散文是相对诗词而言的另一文学正宗。 B.从司马迁的《史记》,一直到“唐宋八大家”的著作,都被纳入散文的广义概念之中松的篇什。或稍有讥刺,或提神醒脑,或意味隽永,或会心一笑,或怡神养性,或乐中有教, 或语重心长,或茅塞开窍。看来,这类作品,不太伤脾胃,不太费心思,少一点八股,去一 点教条,写的人,不必太拼命,读的人,也不至于太要命,倒很符合宋代欧阳修喜欢的“三 上”要求。 欧公说过他的读书法,基本都是在马上、厕上、枕上进行的。因为这三个地方,都不可 能定下心来读长篇巨著,所以,现代散文便是最佳选择了。由此,我也联想到中国古代的线 装书得以风行的缘故了,就在于本册薄,分量轻,易携带,能折叠的优点上。鲁迅先生在他 的文章《病中杂谈》里,就抱怨躺在病床上捧厚如城砖的精装书那一份费劲。特别在节奏渐 渐加快的当今世界里,散文的流行,也是时势所趋。 散文,在英语里叫Prose,有“平铺直叙”之意,可作“无聊乏味”之解。随笔,在英语 里叫 Essay,也有译作漫笔,漫话,或小品文,或杂文的。英语里的这个词,使人马上联想 到读音比较接近的Easy、Ease这两个英语词汇。前者作“容易的”、“舒服的”、“安乐的” 和“大方的”解释,后者作“快活”、“安心”、“悠闲”、“自在”解释。 有一次,我和一位朋友,谈起这种二把刀式的,当然也是贻笑大方的英语见解,这位朋 友欣然同意我的看法。因为我对他说,其实这两个词汇所界定的范围,所谓安闲、怡乐、平 易、冲淡者,恐怕也是写作随笔、散文的一种适宜心态。 太强烈,太沉重,太严肃,太紧张,散文的“散”的韵味,随笔的“随”的特性,也就 失去了。金刚怒目,剑拔弩张,怒发冲冠,磨拳擦掌,适宜写檄文。但战斗檄文,谈何容易, 那是很不好写的一种题材,第一要有气势,第二要有文才,第三要有正义感,第四要言之成 理,缺一样都不行。所以,檄文能写出陈琳为袁绍起草的《讨曹操檄》,或骆宾王《讨武曌檄》 水平者,绝少。因此,时下一些文学评论仍能嗅出大字报不洁气味的缘故,道理就在这里了。 同样,空洞乏物,无病呻吟,搔首弄姿,自作多情,也就称不上是真正意义的“散文” 了。“散”是一种神态,笔下出来的却是冲淡,飘洒,不羁,隽永的文字,和松松垮垮, 不着边际,信马由缰,跑肚拉稀的笔墨,不是一回事。 5.下列关于“散文”的概念的解说,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古老的中国人的文学概念里,散文是相对诗词而言的另一文学正宗。 B.从司马迁的《史记》,一直到“唐宋八大家”的著作,都被纳入散文的广义概念之中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