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A=lg.=kc (14-2) 在(14-2)中,k"为比例常数;c为溶液的浓度。 三、朗伯-比耳定律 将两个定律合并起来就成为朗伯-比耳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 A=lg I=Kbc (14-3) 在(14-3)中,K为比例常数,它与吸光物质性质、入射光波长、及温度等 因素有关,该常数称为吸光系数。通常液层厚度b以cm为单位,若c以gL为 单位的质量浓度,则常数k用a表示,a为吸光系数;若c以molL为单位的物质 的量浓度,则常数K用ε表示,E为摩尔吸光系数。则(143)可改写为: A=ecb (14-4) 摩尔吸光系数ε是各种吸光物质在特定波长和溶剂下的一个特征常数,数值 上等于在lcm的溶液厚度中吸光物质为1molL时的吸光度,它是吸光物质的 吸光能力的量度。ε值是定性鉴定的重要参数之一,也可用以估量定量分析方法 的灵敏度,即ε值越大,表示该吸光物质对某一波长的吸光能力越强,则方法的 灵敏度越高。为了提高定量分析的灵敏度就必须选择合适的试剂与被测物生成ε 值大的配合物及具有最大E值的波长的单色光作为入射光。 由(14-3)可见,如果光通过溶液时完全不被吸收,则I=I0,而I/Io=1 透过光Ⅰ值越小,则Io的比值越小,因此,将Io称为透光度T。 7=abe或A Ig kbc (14-5) 式(14-5)是各类光吸收的基本定律。其物理意义为:当一束平行的单色光通过 均匀的、非散射的吸光物质溶液时,其吸光度与溶液液层厚度和浓度的乘积 成正比。这是各类吸光光度法定量测定的依据 例1双硫腙试剂与Cd2形成红色络合物,可用光度法测定。已知s20= 88×104 L mol-lcm.,使用2cm比色皿,测得透射比为60.3%,计算Cd的质量浓 度(ugmL)。(M(Cd)=1124) 解 =gT=lg60.3%=0.220k c I I A = =  0 lg (14-2) 在(14-2)中,k为比例常数;c 为溶液的浓度。 三、朗伯-比耳定律 将两个定律合并起来就成为朗伯-比耳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 0 lg I A Kbc I = = (14-3) 在(14-3)中,K 为比例常数,它与吸光物质性质、入射光波长、及温度等 因素有关,该常数称为吸光系数。通常液层厚度 b 以 cm 为单位,若 c 以 gL -1 为 单位的质量浓度,则常数用 a 表示, a 为吸光系数;若 c 以 molL -1 为单位的物质 的量浓度,则常数用表示, 为摩尔吸光系数。则(14-3)可改写为: A cb =  (14-4) 摩尔吸光系数 是各种吸光物质在特定波长和溶剂下的一个特征常数,数值 上等于在 1cm 的溶液厚度中吸光物质为 1molL -1 时的吸光度,它是吸光物质的 吸光能力的量度。 值是定性鉴定的重要参数之一,也可用以估量定量分析方法 的灵敏度,即 值越大,表示该吸光物质对某一波长的吸光能力越强,则方法的 灵敏度越高。为了提高定量分析的灵敏度就必须选择合适的试剂与被测物生成 值大的配合物及具有最大 值的波长的单色光作为入射光。 由(14-3)可见,如果光通过溶液时完全不被吸收,则 I = I0,而 I / I0=1。 透过光 I 值越小,则 I/I0 的比值越小,因此,将 I/I0称为透光度 T。 abc T A = = 1 lg 或 bc T A = =  1 lg (14-5) 式(14-5)是各类光吸收的基本定律。其物理意义为:当一束平行的单色光通过 一均匀的、非散射的吸光物质溶液时,其吸光度与溶液液层厚度和浓度的乘积 成正比。这是各类吸光光度法定量测定的依据。 例 1 双硫腙试剂与 Cd2+形成红色络合物,可用光度法测定。已知520= 8.8×104L·mol-1·cm-1,使用 2cm 比色皿,测得透射比为 60.3%,计算 Cd 的质量浓 度(g/mL)。(M(Cd)=112.4 ) 解: A=-lgT=- lg60.3%= 0.220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