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其中体波包括_纵波(P)波和横(S)波,而面波分为瑞宦波和瀣 夫波,对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以面波为主 2、场地类别根据等效剪切波波速和场地覆土层厚度划分为类 3、在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多层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时,对于T>14Tg时 在结构顶部附加△Fn,其目的是考虑_高振型的影响 4、《抗震规范》规定,对于烈度为8度和9度的大跨和长悬甓。结 构、烟囱和类似的高耸结构以及9度时的_高层建筑等,应考虑竖向地 震作用的影响 5、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建筑物的类型和高度采用不 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6、地震系数k表示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 比;动力系数β是单质点最大绝对加速度与地面最大加速度的比 7、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中,在处理结构布置时,根据设防烈度限 制房屋高宽比目的是为了使多层砌体房屋有足够的稳定性和整体抗弯 能力,根据房屋类别和设防烈度限制房屋抗震横墙间距的目的是_避免 纵墙发生较大出平面弯曲变形,造成纵墙倒塌 8、用于计算框架结构水平地震作用的手算方法一般有反弯点法和 D值法 9、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中,根据统计和地震资料分析,对于各振型所 产生的地震作用效应,可近似地采用平方和开平方的组合方法来确 定 10、为了减少判别场地土液化的勘察工作量,饱和沙土液化的判别可 分为两步进行,即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两阶段三水准抗震设计方法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进行抗震设计 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 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道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 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 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具体为两阶段三水准抗震设计方法: 第一阶段是在方案布置符合抗震设计原则的前提下,按与基本烈度相 对应的众值烈度的地震动参数,用弹性反应谱求得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地 震作用效应,然后与其他荷载效应组合,并对结构构件进行承载力验算和 变形验算,保证第一水准下必要的承载力可靠度,满足第二水准烈度的设 防要求(损坏可修)通过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来满足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其中体波包括 纵波(P)波和 横(S) 波,而面波分为 瑞雷 波和 洛 夫 波,对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以 面 波为主。 2、场地类别根据 等效剪切波波速 和 场地覆土层厚度划分为 IV 类。 3、在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多层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时,对于 T1>1.4Tg时, 在 结构顶部 附加ΔFn,其目的是考虑 高振型 的影响。 4、《抗震规范》规定,对于烈度为 8 度和 9 度的大跨和 长悬臂 结 构、烟囱和类似的高耸结构以及 9 度时的 高层建筑 等,应考虑竖向地 震作用的影响。 5、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 建筑物的类型 和 高度 采用不 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6、地震系数 k 表示 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 与 重力加速度 之 比;动力系数  是单质点 最大绝对加速度 与 地面最大加速度 的比 值。 7、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中,在处理结构布置时,根据设防烈度限 制房屋高宽比目的是 为了使多层砌体房屋有足够的稳定性和整体抗弯 能力 ,根据房屋类别和设防烈度限制房屋抗震横墙间距的目的是 避免 纵墙发生较大出平面弯曲变形,造成纵墙倒塌 。 8、用于计算框架结构水平地震作用的手算方法一般有 反弯点法 和 D 值法 。 9、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中,根据统计和地震资料分析,对于各振型所 产生的地震作用效应,可近似地采用 平方和开平方 的组合方法来确 定。 10、为了减少判别场地土液化的勘察工作量,饱和沙土液化的判别可 分为两步进行,即 初步判别 和 标准贯入试验 判别。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 30 分) 1、简述两阶段三水准抗震设计方法。 答: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进行抗震设计 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 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 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 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具体为两阶段三水准抗震设计方法: 第一阶段是在方案布置符合抗震设计原则的前提下,按与基本烈度相 对应的众值烈度的地震动参数,用弹性反应谱求得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地 震作用效应,然后与其他荷载效应组合,并对结构构件进行承载力验算和 变形验算,保证第一水准下必要的承载力可靠度,满足第二水准烈度的设 防要求(损坏可修),通过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来满足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