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938·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3卷 低P,·在本实验中,硅含量、钢片厚度均是一定的, 以看到,经过脉冲电场处理的样品的近高斯织构取 据此可推断,450℃的脉冲电场退火和无脉冲电场 向度增加,远高斯织构取向度变化不大,二者所占比 退火引起了磁畴的粗化,实验11对磁畴基本无影 例基本不变,前者影响平均偏离角加大程度大于后 响,其他情况均可以细化磁畴.脉冲电场对磁畴的 者减小平均偏离角的程度.现作简单的半定量、定 细化可以解释为:取向硅钢易磁化方向<001>大多 性计算来验证上面所述,设反映总体平均偏离角情 与轧制方向相平行,其磁畴结构主要是相互平行排 况的综合值为C,此值越大平均偏离角越小;近高斯 列的180°磁畴,在退火过程中对取向硅钢施加的脉 织构取向度为N,N为正值,取取向分布函数(ODF) 冲电场,激发出方向为环绕钢片轧向的磁场,引起自 截面图中近高斯取向分布函数的最高值的平均值: 由磁极和内应力,使静磁能和磁弹性能增加,进而钢 远高斯织构取向度为F,F为负值,取ODF截面图 片内部产生了一种新的退磁场,为使能量处于最低 中各远高斯取向分布函数最高值的平均值:得C= 稳定状态,会产生一些新的亚磁畴,从而降低P,然 Na+Fb,a、b分别为近、远高斯织构取向度所占的宏 而温度的变化也可以显著影响磁畴的形态及畴壁的 观织构百分比.由图3中可知:脉冲电场退火处理 移动,二者的交互作用导致了前文所述铁损变化特 前N=66,a=35%,F=-6,b=65%,C=19.2:处 征 理后N=99,a=35%,F=-6,b=65%,那么C= 2.2对磁感及织构的影响 30.75,即脉冲电场处理使C值增大.因此经过处理 对样品在退火实验前后,分别测得其磁感强度 的样品的总体{110}<001>取向度值增高,表现为 B。(800A·m1磁场下的磁感应强度),算出磁感增 B变大.从图4(实验9)中可看出,经过脉冲电场处 高比例(负值为降低比例),结果见表1.通过对比 理的样品的近高斯织构取向度增加,但与此同时远 实验6、10和11,可知随着电压的增高,B.增高比例 高斯织构取向度与远高斯织构的其他杂取向出现比 逐渐降低.对比实验4、5和12,可知随着频率的增 例均增加,后两者使平均偏离角加大程度大于前者 高,B.增高比例逐渐升高,同时对比实验6和13也 减小平均偏离角的程度.同理可得处理前的C为 可发现此规律,然而当电脉冲处理时间增加为6min 13.15,处理后的C为3.2,即脉冲电场处理使C变 时(实验8和14),却与此规律相反.采用较高的频 小,因此经过处理的样品的总体{110}<001>取向 率时(实验13、14和15),随着电脉冲处理时间的增 度值降低,表现为B:的降低.同样B降低比例的不 加,B增高比例逐渐降低:频率为9Hz时(实验5和 同是由于总体{110}<001>取向度降低幅度的 7,6和8),随着电脉冲处理时间的增加,B。增高比 不同. 例逐渐增加.对比实验7、8和9,可知退火温度为 1.002004.008.0016.032.048.0 650℃时,B增高比例最大,温度过高或过低都降低 B增高比例.对比实验1、2和3,可知在不施加脉冲 轧向 电场情况下,随着温度的提高,B。增高比例逐渐 增加. 取向硅钢的磁感应强度只与{110】<001>晶 粒取向度或{110}<001>位向偏离角有关.本 实验中所采用的取向硅钢片,晶粒平均尺寸大于1 cm,且大多数织构组分为高斯织构,少数为其他杂 取向织构(例如实验15原样的200极图,见图2). 形象地解释磁感变化的原因:具有近{110}<001> 晶粒取向的大尺寸晶粒吞并其他杂取向小尺寸晶 粒,大晶粒转向近{110}<001>取向或远{110} <001>取向,故影响{110}<001>取向度.{110} 图2实验15原样的200极图 Fig.2 Pole figure (200)of the original sample of Test 15 <001>取向度值可看作是一个反映总体平均偏离 角大小情况的综合值,这个综合值主要受取向硅钢 3 结论 片样品中近高斯织构取向(偏离角较小)度和远高 斯织构取向(偏离角较大)度及它们所占的宏观织 较低的电压、频率为9Hz、较长的处理时间以及 构比例等方面的影响.通过观察图3(实验13),可 退火温度为650℃有利于增高P,0降低比例:较低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 33 卷 低 Pa . 在本实验中,硅含量、钢片厚度均是一定的, 据此可推断,450 ℃ 的脉冲电场退火和无脉冲电场 退火引起了磁畴的粗化,实验 11 对磁畴基本无影 响,其他情况均可以细化磁畴. 脉冲电场对磁畴的 细化可以解释为: 取向硅钢易磁化方向 < 001 > 大多 与轧制方向相平行,其磁畴结构主要是相互平行排 列的 180°磁畴,在退火过程中对取向硅钢施加的脉 冲电场,激发出方向为环绕钢片轧向的磁场,引起自 由磁极和内应力,使静磁能和磁弹性能增加,进而钢 片内部产生了一种新的退磁场,为使能量处于最低 稳定状态,会产生一些新的亚磁畴,从而降低 Pa,然 而温度的变化也可以显著影响磁畴的形态及畴壁的 移动,二者的交互作用导致了前文所述铁损变化特 征. 2. 2 对磁感及织构的影响 对样品在退火实验前后,分别测得其磁感强度 B8 ( 800 A·m - 1 磁场下的磁感应强度) ,算出磁感增 高比例( 负值为降低比例) ,结果见表 1. 通过对比 实验 6、10 和 11,可知随着电压的增高,B8增高比例 逐渐降低. 对比实验 4、5 和 12,可知随着频率的增 高,B8增高比例逐渐升高,同时对比实验 6 和 13 也 可发现此规律,然而当电脉冲处理时间增加为 6 min 时( 实验 8 和 14) ,却与此规律相反. 采用较高的频 率时( 实验 13、14 和 15) ,随着电脉冲处理时间的增 加,B8增高比例逐渐降低; 频率为 9 Hz 时( 实验 5 和 7,6 和 8) ,随着电脉冲处理时间的增加,B8 增高比 例逐渐增加. 对比实验 7、8 和 9,可知退火温度为 650 ℃时,B8增高比例最大,温度过高或过低都降低 B8增高比例. 对比实验 1、2 和 3,可知在不施加脉冲 电场情况 下,随着温度的提高,B8 增 高 比 例 逐 渐 增加. 取向硅钢的磁感应强度只与{ 110} < 001 > 晶 粒取向度或{ 110} < 001 > 位向偏离角有关[13]. 本 实验中所采用的取向硅钢片,晶粒平均尺寸大于 1 cm,且大多数织构组分为高斯织构,少数为其他杂 取向织构( 例如实验 15 原样的 200 极图,见图 2) . 形象地解释磁感变化的原因: 具有近{ 110} < 001 > 晶粒取向的大尺寸晶粒吞并其他杂取向小尺寸晶 粒,大晶粒转向近{ 110} < 001 > 取向或远{ 110} < 001 > 取向,故影响{ 110} < 001 > 取向度. { 110} < 001 > 取向度值可看作是一个反映总体平均偏离 角大小情况的综合值,这个综合值主要受取向硅钢 片样品中近高斯织构取向( 偏离角较小) 度和远高 斯织构取向( 偏离角较大) 度及它们所占的宏观织 构比例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观察图 3( 实验 13) ,可 以看到,经过脉冲电场处理的样品的近高斯织构取 向度增加,远高斯织构取向度变化不大,二者所占比 例基本不变,前者影响平均偏离角加大程度大于后 者减小平均偏离角的程度. 现作简单的半定量、定 性计算来验证上面所述,设反映总体平均偏离角情 况的综合值为 C,此值越大平均偏离角越小; 近高斯 织构取向度为 N,N 为正值,取取向分布函数( ODF) 截面图中近高斯取向分布函数的最高值的平均值; 远高斯织构取向度为 F,F 为负值,取 ODF 截面图 中各远高斯取向分布函数最高值的平均值; 得 C = Na + Fb,a、b 分别为近、远高斯织构取向度所占的宏 观织构百分比. 由图 3 中可知: 脉冲电场退火处理 前 N = 66,a = 35% ,F = - 6,b = 65% ,C = 19. 2; 处 理后 N = 99,a = 35% ,F = - 6,b = 65% ,那么 C = 30. 75,即脉冲电场处理使 C 值增大. 因此经过处理 的样品的总体{ 110} < 001 > 取向度值增高,表现为 B8变大. 从图 4( 实验 9) 中可看出,经过脉冲电场处 理的样品的近高斯织构取向度增加,但与此同时远 高斯织构取向度与远高斯织构的其他杂取向出现比 例均增加,后两者使平均偏离角加大程度大于前者 减小平均偏离角的程度. 同理可得处理前的 C 为 13. 15,处理后的 C 为 3. 2,即脉冲电场处理使 C 变 小,因此经过处理的样品的总体{ 110} < 001 > 取向 度值降低,表现为 B8的降低. 同样 B8降低比例的不 同是由于总体{ 110 } < 001 > 取向度降低幅度的 不同. 图 2 实验 15 原样的 200 极图 Fig. 2 Pole figure ( 200) of the original sample of Test 15 3 结论 较低的电压、频率为 9 Hz、较长的处理时间以及 退火温度为 650 ℃有利于增高 P17 /50降低比例; 较低 ·938·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