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60 30 A2 20 A3 A4 A5 10 A6 0 20 40 形 100 Times/(s) 團3不同喷淋强度和孔隙比条件下持液率随时间变化 Fig.3 changes of liquid holdup with time under different irrigation and porosit atio condition 3.2堆钠不同位处毛细吸力与持液率关联规律 忽略顶部喷淋作用的影响,本文探究了不同孔隙率条伟下矿石颗粒堆毛细渗透行为规律,获取毛细吸 力-持液率特征曲线,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可见,在相同孔隙结构(孔隙率)条件下,矿堆顶部的毛细 吸力要明显高于矿堆底部的毛细吸力,这种毛细吸力的差在物理模型的中部位置更为显著。这是由于矿 石颗粒堆底部与饱和溶液接触,该处的持液率最大且毛细吸幼最小。以孔隙率52.0%为例,矿堆底部稳态 毛细吸力约为1669.5Pa,明显高于矿堆顶部的稳态毛细吸力(139.0Pa)。 无论是颗粒堆顶部还是底部,毛细吸力均与孔隙率的变化呈负相关,即:矿堆该处的毛细吸力随孔隙 率的增加而减少。以矿堆顶部为例,当矿堆孔隙率由51.0%增加至52.5%时,堆顶毛细吸力由1670.1Pa 下降至1669.4Pa。此外,堆顶的毛细吸力变化程度明显大于堆底。由图4(a)可见,对比孔隙率为51%和 54%的矿堆,可见二者堆底毛细吸方的净差值为59.189Pa,明显高于堆顶毛细吸力的净差值(0.725 P)。分析认为:液体总是从吸力不往吸力大的方向运动,模型顶部和底部的毛细吸力之差的物理意义为 液相自下而上的运动的驱动秀细吸力克服重力和摩擦阻力做功并趋于平衡。图4(b)表明,溶液上 升过程中,由于孔隙率较大◇特液率差较大,液体自下而上的运动的驱动力也就越大。虽然孔隙率越大, 矿堆中的毛细驱动力越大但由于液体自重和摩擦阻力的共同作用,溶液上升速度反而越小。结合已有研 究与工业现场运行情况可粼这种溶液的渗流迟滞行为对于矿石颗粒润湿和矿堆持液率的影响是十分明显 的,矿堆矿石内孔隙结构的发育程度越高,矿堆内的溶液渗流迟滞行为越显著,矿石颗粒的润湿效果更好。图 3 不同喷淋强度和孔隙比条件下持液率随时间变化 Fig.3 changes of liquid holdup with time under different irrigation and porosity ratio condition 3.2 堆内不同位置处毛细吸力与持液率关联规律 忽略顶部喷淋作用的影响,本文探究了不同孔隙率条件下矿石颗粒堆毛细渗透行为规律,获取毛细吸 力-持液率特征曲线,结果如图 4 所示。由图 4 可见,在相同孔隙结构(孔隙率)条件下,矿堆顶部的毛细 吸力要明显高于矿堆底部的毛细吸力,这种毛细吸力的差异在物理模型的中部位置更为显著。这是由于矿 石颗粒堆底部与饱和溶液接触,该处的持液率最大且毛细吸力最小。以孔隙率 52.0 %为例,矿堆底部稳态 毛细吸力约为 1669.5 Pa,明显高于矿堆顶部的稳态毛细吸力(139.0 Pa)。 无论是颗粒堆顶部还是底部,毛细吸力均与孔隙率的变化呈负相关,即:矿堆该处的毛细吸力随孔隙 率的增加而减少。以矿堆顶部为例,当矿堆孔隙率由 51.0 %增加至 52.5 %时,堆顶毛细吸力由 1670.1 Pa 下降至 1669.4 Pa。此外,堆顶的毛细吸力变化程度明显大于堆底。由图 4(a)可见,对比孔隙率为 51%和 54%的矿堆,可见二者堆底毛细吸力的净差值为 59.189 Pa,明显高于堆顶毛细吸力的净差值(0.725 Pa)。分析认为:液体总是从吸力小往吸力大的方向运动,模型顶部和底部的毛细吸力之差的物理意义为 液相自下而上的运动的驱动力[37],毛细吸力克服重力和摩擦阻力做功并趋于平衡。图 4(b)表明,溶液上 升过程中,由于孔隙率较大、持液率差较大,液体自下而上的运动的驱动力也就越大。虽然孔隙率越大, 矿堆中的毛细驱动力越大,但由于液体自重和摩擦阻力的共同作用,溶液上升速度反而越小。结合已有研 究与工业现场运行情况可知,这种溶液的渗流迟滞行为对于矿石颗粒润湿和矿堆持液率的影响是十分明显 的,矿堆矿石内孔隙结构的发育程度越高,矿堆内的溶液渗流迟滞行为越显著,矿石颗粒的润湿效果更好。 录用稿件,非最终出版稿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